APP下载

从宏观视角把握碳中和时代的逻辑与前景

2024-02-06邓宇

财经 2024年3期
关键词:范式气候变化气候

邓宇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预估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工业化前平均温度高出约1.15摄氏度。可见,全球气候行动迫在眉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牵头中外顶级学者探讨碳中和时代的范式转变,着眼于从宏观视角探讨绿色低碳转型的。本书鲜明地指出,碳中和带来的“范式变更”将持续驱动科学技术、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

本书围绕碳中和时代的演进逻辑,从政策动向、科技进展和市场趋势等三大维度,剖析能源、交通、城建、工业、农业和土地等影响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产业,再深入解析零碳金融、“双碳”科创和绿色消费等三大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驱动力,最后洞悉碳中和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是面向未来不可回避的重要变量。

书中认为,碳中和将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起到颠覆性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部门的颠覆和革命,而是整个经济变化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推力。从这个逻辑看,碳中和在宏观层面的范式转变将是系统性的、全局性的,而且这种转变将深刻影响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围绕碳中和的讨论虽有一定争论,但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按目前的碳排放量和应对气候的行动进程来看,要真正达成《巴黎协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指出,倘若要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度以内,到2035年,全球“加热污染”水平必须比2019年下降60%。全面客观地认识碳中和背后的宏观逻辑至关重要。

本书指出,如同历史上一切发展方式的“范式转变”一样,碳中和的“范式转变”同样没有蓝图在手,没有坦途在前。

的确如此,各国和地区都在促进绿色低碳的实践中加以创新探索,但阻力和难度是可以预见的。一方面是碳中和所引发的范式转变是系统性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传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模式本身就高度集中于高碳行业,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赖,短期内要摆脱这种旧模式面临的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但矛盾点在于如何实现平稳过渡,不大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否则将可能引发经济转型失败。

书中,英国气候变化专家、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从碳中和的趋势提出了几点看法,其中重点强调“全球减排量规模巨大,净零排放日益紧迫”。从数据看,一旦地球升温1.5摄氏度,每五年全球将至少有14%的人口暴露在高温下。

此外,大范围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类灾害明显增多,这就要求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能只聚焦于减少排放,也在于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雷茨指出,碳中和的重要性,强调碳中和并非简单的跨期分配问题,而是风险问题,迫切需要促进绿色转型,需要一揽子政策加以应对,包括法规、公共投资、碳价(碳交易),以及能够提升市场效率的行动。

能源是本书围绕碳中和范式转变讨论的一个重点。书中,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指出,要深刻理解减排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转型是前提。以此出发,作者提出了从近期到长期的三个阶段性的路线图:近期以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发,减少能源消费;中期立足于发展与资源能源脱钩的新产业;远期以碳中和为约束,走低排放、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但也面临不少挑战,例如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基本面的挑战,非化石能源目标实现的难度更大,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技术挑战等。

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王文静提出,光伏发电技术路线和产业发展,包括工艺简化、国产化替代、原材料替代等。世界风电协会副主席秦海岩分析了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趋势,海上风电发展有诸多机遇,目前仍以陆上风电为主,未来潜力巨大。

研究显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中80%与能源行业相关,40%与发电企业相关,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是重点。目前中国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通过各种路径增加相关投融资。统计显示,2022年上市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投向清洁能源占比超过50%,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绿色信贷增长较快的行业,贷款余额合计占比达到84.3%,绿色基金投向低碳节能领域的占比接近70%。国际能源署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占世界总量的42%,光伏安装量增长57%。彭博新能源财经追踪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1770亿美元,再度成为全球最大市场。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的光伏将成为第一大能源,装机总规模将达到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9%,全国发电量将占年全社会用电量的39%。

本书认为,发展范式转型远不只是通过零碳技术促使排放与增长脱钩,还需要改变资源配置、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的模式,并对社会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重塑。

前述分析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囿于财政预算和经济放缓压力,因而很难顺利实现净排放目标;另一方面是应对气候的各类生產和技术开发需要提供长期可持续资金。因此,发展零碳金融是着眼于解决未来各个行业绿色低碳的资金问题。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比较碳税和碳交易的差异后提出,难点和风险在于如何确定和分配碳排放权的配额,关键要素是碳税设计(包括计算方法、税率)以及征收模式。

国际气候变化专家张希良总结梳理欧洲和美国的碳市场发展经验,提出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碳定价、加强数据监管以及扩大覆盖面等建议,强调要兼顾短期中目标并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一致,统筹好全国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间的关系。

本书指出,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一直在全球领先,零碳金融也走在前面。零碳金融可以说是金融业的范式转变,金融规模和结构都会发生很大变化,金融支持碳中和需要更加复合、多元的全新零碳金融市场生态。在碳中和目标下,现有围绕“气候变化”和“绿色环保”的金融发展远不能覆盖转型的规模、期限和风险管理需求。

本书围绕如何发展零碳金融提出了比较前沿的思路:其一,零碳金融的核心是净零目标,在融资高成本和实际低成本之间权衡;其二,改变风险管理框架,需要社会收益、金融风险和支持碳中和的成本,还涉及技术变化以及财政、货币等体系;其三,助力低碳零碳技术及其商业模式创新;其四,以高水平的金融开放为路径,支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双向资本、人才、技术等流动,解决绿色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本书指出,温室气体积累所导致的气候变暖是人类必须面对共同挑战。至今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持续了30年,目前来看这些行动计划取得了部分进展,至少在形成国际共识和促进统一行动上有巨大进步。根据气候政策倡议发表的最新报告,公共和私人气候融资在2011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预估2021年气候融资额为8500亿-9400亿美元,比2019年-2020年的平均水平增长28%-4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倘若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全球需要在2030年前将气候投资增加至少7倍。应该看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质性行动仍面临一些现实阻力,未来亟待突破。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将大量的生产制造产业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此导致发展中国家承载了化石燃料的危害。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意味着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绿色低碳转型,而且需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气候政策倡议组织发布报告指出,气候资金增速在过去几年中有所放缓。气候资金流量远未达到估计的需求,要到2030年实现国际商定的气候目标,实现向可持续、净零排放和有韧性的世界过渡,每年的气候融资需要增加至少590%。目前來看,发达国家尚未兑现每年提供发展中国家1000亿美元的承诺。

书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没有中国是不行的。中国的碳排放占了全球三分之一,气候变化对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中国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占比达到58%),煤消耗的全球占比近一半,重煤和重工业使得转型特别困难,以前的高能源、高消耗和高排放、高污染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目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不但加快推动实施“双碳”目标,落实“1+N”政策体系,而且始终支持全球共同合作推进《巴黎协定》目标。中国应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进程,并推动全球科技合作,开展联合技术研究和开发合作,深度参与国际零碳金融发展。

(编辑:许瑶)

猜你喜欢

范式气候变化气候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