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胀或通缩:分化世界中的一个难题

2024-02-02徐洪才

证券市场周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渡边物价供应链

通胀或通缩:分化世界中的一个难题本刊特约 徐洪才近期,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了日本经济学家渡边努的新著《通胀,还是通缩:全球经济迷思》中文版,并邀我写了推荐语。我先睹为快,现将自己的一点读书体会和大家做一分享。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走势更加分化。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实施量化宽松、大水漫灌,但是全球物价并未显著上升。最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影响,西方主要经济体普遍经历了几十年一遇的严重通胀,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却有一定程度的通缩隐忧。同在一个地球上,却是冰火两重天。

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受长期通缩,被世人称之为“失去的10年、20年,甚至30年”,致使日本央行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但是,2023年奇迹发生了——日本通胀出乎意料地上涨。

这些繁杂现象,一直困扰着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通胀通缩看似简单,都反映物价的变化,但在理论上解释清楚却很难。迄今为止,关于通胀通缩问题,全球经济理论界并未形成广泛的共识。

经验表明,通胀不是好事,而作为“慢性病”的通缩更糟。通胀意味着手中的钱“发毛”,银行储户利益受损。通缩则表明需求不足,企业资产负债表缩水、实际融资成本上升、投资意愿下降,进而导致大量失业、经济停滞甚至长期萧条。一般而言,轻微的通胀不仅无害,反而有益。大家似乎是约定俗成,世界主要央行都把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通胀2%左右,而不是0。对此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解读,读者不妨上网搜寻一下。在现实当中,通胀大于2%是不好的,小于2%也不好。但是恰好等于2%,一定是偶然现象。实际物价对政策目标到底“偏离多少、偏离多久”就是不好,学界并没有形成共识。

经验还表明,人类治理通胀总会有办法,效果通常还不错。即便是遭遇工资和物价“螺旋式”上涨,无非是付出更大代价,总能将通胀降服。相比之下,通缩似乎有百害而无一利,治理起来则更加困难。但是事实上,有的通缩可能是好的;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这显然偏离真理太遥远,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通胀和通缩。毫无疑问,物价水平与中央银行政策“松紧”程度有很大关系,但是仅靠央行决定“加息或降息”来治理“通胀或通缩”,往往收效甚微,可能适得其反。

渡边努的新著《通胀,还是通缩:全球经济迷思》,为我们深入理解通胀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角。渡边努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东京大学教授,曾经在日本央行工作多年。他完整经历了19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形成、1990年后泡沫破灭,以及泡沫破灭后30年的通缩和经济衰退,具有丰富的货币政策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经济理论功底。在本书中,渡边努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和近两年俄乌冲突以及全球供应链冲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探索新的技术革命如何塑造和改变世界格局,进而帮助我们加深对通胀和通缩的理解。

首先,渡边努分析了雷曼事件冲击后美联储实施几轮量化宽松(QE),全球依然出现低通胀的三大影响因素:一是经济全球化导致企业成本下降,全球竞争又使得产品价格很难提升。一个典型例子是,中国向美国大量出口物美价廉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美联储QE产生的通胀压力,增进了美国消费者福利。二是老龄化和少子化减少了消费需求,抑制物价上涨。三是新产品加速迭代,技术创新成为阻止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例如,新款智能手机性价比总在不断上升。因此,人们不妨将技术进步导致通缩,称之为“好”的通缩。这也使得我们看到,美联储不断发行货币,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居民增加消费,在技术不断创新和扩大从中国进口的影响下,实际上美国持续保持CPI稳定。如此同时,美元指数不断升值,美国可以从境外购买更多价廉物美商品。这种“良性循环”,也许只有美国才能做到,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

其次,渡边努也分析了最新的全球通胀。他认为,最近两年的全球通胀始于俄乌冲突之前的2021年春天。2022年2月,俄乌冲突刺激了西方世界对俄罗斯实施全方位制裁,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他认为,这些因素只能说是推高物价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事实上,此前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为后期的全球通胀埋下伏笔,并且产生外溢效应。俄乌冲突只是加快了全球通胀进程。他还指出,疫情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导致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剧烈动荡,使得许多国家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供应链瘫痪和需求下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胀和通缩可能同时存在,这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这一观点颇具洞见,使得我们意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经济模型和指标已经无法完全解释当前世界经济。

同时,渡边努还对全球供应链脆弱性进行深入探讨。他指出,全球供应链在疫情爆发后暴露出诸多问题和风险,包括国际贸易不稳定性、生产能力重组以及物流链中断。这些问题不仅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全球供应链管理和应对能力。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展价值观外交,所谓“友岸外包”“近岸外包”“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和“去风险”等逆全球化做法大行其道,人为增加了全球供应链和物流成本,阻碍了世界经济复苏。作者对解决这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国际合作、确保供应链透明度和韧性,以及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合作。他还对新技术革命对经济影响进行深入思考,认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正在改变传统产业运作方式,对生产和消费模式产生冲击,正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他还提醒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新技术潜力,但也要谨慎应对新的挑战,如不平等和失业扩大等。

總之,渡边努的新著《通胀,还是通缩:全球经济迷思》是一本极具洞察力和前瞻性的经济理论著作。他通过结合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供应链挑战以及新技术革命,提供了全新视角来理解全球通胀和通缩现象,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我认为,本书对于中国读者深入研究当前世界经济、对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渡边努/ 著

《通胀,还是通缩》从“后疫情时代”的角度,讲述了全球范围内物价上涨的真正原因,以及其对消费者、劳动者和企业的影响。

除了讲述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本书还分析了日本的特殊困难——既有的通货紧缩又遇上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各国的央行如何应对物价高涨的难题,以及它们的局限,给读者一个全球视野的经济分析。

猜你喜欢

渡边物价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从《挪威的森林》看友情
市场物价
2012,物价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