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中改善心身健康的理论和技术综述

2024-01-30张天布

健康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疗法理论

张天布

(陕西省人民医院 心理科,陕西 西安 710068)

文化的源头来自先人智慧的结晶,并且一直在发挥着开启人生智慧的功效。在心理学未诞生之前,文化一直在承担着改变认知功能、表达情绪情感、调整身心节律、化解心理冲突、教化人格成长等诸多的功能。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一方面要把重点放在进一步探讨文化对化解心理冲突,以及修身养性的原理是什么,如:文化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文化与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背景演变与心理适应调节,文化对神经心理的影响机制等等基础的研究。另一个方面,还要积极探讨把传统文化的资源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中,让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帮助人们心身健康的操作有了科学性,使得各种操练的过程清晰易学,效果能够得到解释和验证。

那些前人曾经努力探索的心理疗愈技法,充满着先辈的智慧,在历史上它们常常是以某种传统文化资源的形式存在,在当代则是结合了心理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形成各家之言。持续不断的心理帮助实践探索和文化理论溯源,反映了临床心理工作者在心身健康方面的努力成果。本文汇总其中主要的一些资料,按照时间次序介绍各种疗法,旨在展现心理治疗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基本面貌。

1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原创性心理疗法

1.1 原创疗法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首先是从外显症状开始,再从症状进一步到对发病的机理,以及致病的原因的探索。认识思维的方式先从天人合一现象的具象类比,例如生病可能是受热上火了,或受风着了寒气,身体湿气太重等;再到对生理病理机制进行抽象逻辑的理论建构,如发现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脚气病,应用抗菌素治疗感染,靶向免疫治疗抗肿瘤等;这也是一个变得越来越科学化思维的过程。

对心理障碍的认识也同样存在着从关注散在症状,到观察总结有规律的综合征,再进一步探讨心理动力和神经生理机制的过程。在心理治疗方法上,就出现了从早期的追求针对散在的异常心理症状的各种疗愈技法,到后来逐渐形成系统改善心理功能和人格结构的治疗流派的过程。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资源支持的原创性心理疗法,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中的三条以上:①有传统文化的系统理论支持,②有在科学理念审视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原理和实践运用技术,③有形成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论文或者专著的学术成果,④有系统的培训和督导要求,以及伦理规则。

1.2 前科学时代的心理疗法 中国传统文化记载中就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心理疗病的方法,比如前科学时代的“祝由十三科”和“王善人说病”。“祝由”二字其首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祝,告也,咒也。由,病之所从出也,是指上古时代通过祝说患病缘由,并给予安慰和暗示,且通过画符念咒等形式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精神巫术疗法。祝由术中的咒法、符法和禁法是其最主要的三种方法,它们都是通过特定的方式来产生能量或信息,从而影响人体或外界环境的状态和变化,以达到治愈目的。

上世纪清末民初,东北的通辽地区有一位王凤仪时常听人讲“善书”,从“善书”中开悟出:“不怨人,伦常不受伤,绝没有病”。他认为人的疾病与心理和道德有绝对的关系,只要遵守道德便没有病。他采用讲解阐释的方法为人说病,通过交流引导起到了改变情绪和认识的效果,这种理念和方法在当时被群众认可,影响甚广。

2 受中国文化理念启发的当代心理疗法

2.1 1950年代的心理疗法 1958年,李心天等专家对患有神经衰弱的学生们进行了以讲课、药物治疗结合集体活动的综合快速治疗,主要采用讲课、药物治疗、集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后来,李心天将这种快速综合疗法更名为“悟践疗法”[1],并认为是一种整体的(Holistic)心理治疗方法。悟践疗法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人的个性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所组成,因此需要在三种素质方面去促进健康或者治疗疾病。

使用方法:在对神经衰弱症等心理疾患的干预方面,悟践疗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讲解人的三种属性,使其领悟心理问题的来源)、生物治疗(药物、物理疗法)和社会治疗(个体或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内容。相关研究效果评估:在当时中国社会急缺心理干预方法的时期,该疗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中国心理治疗的发展,不过由于该疗法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心身干预方法,其局限在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后期也缺乏适应症方面的研究。

2.2 1980年代的心理疗法

2.2.1 认识领悟疗法[2]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CIT)是根据心理分析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和中国的文化特点设计的。治疗把重点放在对临床症状的分析上,让患者认清症状的幼稚性,恐惧体验是来自幼年精神创伤,鼓励站在成年立场放弃病态的幼稚的情感和行为,一旦领悟到症状的本质,症状便随之减轻直至消失。该疗法既有经典精神分析治疗让患者领悟其潜意识内容并变得意识化的特点,又有认知治疗通过对焦点症状的分析理解而改变患者认知模式的特点。

认识领悟疗法采用会谈的方式,通过提问和讨论分析,使得强迫症病人能逐渐认识到他们症状核心是恐惧情绪。这种恐惧情绪导致病人不断地想象,以及为了摆脱想象出的可怕结果而做出的行为(如害怕被污染的反复洗濯,怕出错误而反复核查等等),在健康成年人看来,都是没有充足理由、完全没有意义和不必要的,甚至是可笑的,不符合成年人的经验和逻辑。对露阴症病人,引导他们认识到性变态行为实际上是“用幼年儿童的方式方法宣泄成年人的性欲”,去解决现实遇到的困难。当病人通过多次的医生的解释和共同谈论与分析,对症状的幼稚性有了初步认识以后,医生即可向他们解释疾病的根源在过去,甚至在幼年期,是幼年期某些经历尤其是情感的激动或创伤。每次会见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条件,要求他们尽可能写出书面“作业”。

2.2.2 心理疏导疗法[3]鲁龙光的心理疏导疗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病理学机制建构上借鉴了传统中国医学和文化的认识理念,以“疏其郁结、导之以方”为基本治疗原则,从治疗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切入,强调辨证施治,以效果为导向,是一种符合国人特点的心理疗法。心理疏导疗法以“认识与改造性格”为主线,以“少想多做”和“认识、实践与领悟”为主要方法,逐步克服“怕”字,缓解症状,直至达到“性格优化”的最终目标。

疏导疗法共分三个阶段。一是疏通阶段,借鉴中医情志致病的理论,提出认识心理障碍的病理之树。对心理障碍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机制,通过形象化描述,促进患者与自身联系、举一反三。二是实践锻炼阶段,即砍“树干”阶段。重点是认识“怕”字,克服“怕”字,即如何淡化非理性思维,减少病态行为,摆脱非理性思维的困扰。三是改造性格阶段,即挖“根”阶段。在症状消失或减轻后,继续提高对疾病产生与性格缺陷之间密切关系的认识,通过逐步优化性格巩固疗效,减少反复。疏导疗法用独木桥模型来解释患者对待非理性思维的两个误区:对抗、屈从。如何应对非理性思维,疏导疗法主张在两个误区之间,选择一种“走独木桥式”的正确方式——“少想多做,习以治惊”。少想病态的东西,多做“正常的”事情,勇敢实践,主动挑战,就能逐步从误区里走出来。

2.3 1990年代的心理疗法

2.3.1 道家认知疗法[4]张亚林、杨德森的道家认知疗法是根据心理治疗的要求和我国的人文特点,对道家思想特别是其养生处世之道,进行了一番正本清源的研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作为理论基础,并吸收现代认知疗法的成功经验创立出来的。

道家认知疗法的操作包括5个步骤,即ABCDE技术:A为“评估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B为“调查价值系统”,C为“分析心理冲突和应付方式”,D为“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与实践”,E为“评估与强化疗效”。其中关键的核心步骤D,为道家哲学思想32字保健诀: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该疗法曾经过全国多中心实践研究证实其操作程序的有效性,又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进行了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内用于治疗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心身疾病,以及心理健康的预防性干预等。21世纪以来,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已先后推广至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美国纽约华人社区。

2.3.2 阴阳辩证疗法[5]郑日昌的阴阳辩证疗法理论,既借鉴了西方传统的行为疗法、人本疗法、认知疗法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哲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叙事治疗和焦点解决治疗,又整合了中国本土的阴阳学说及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矛盾论思想,更融合了传统文化精华之一的中庸之道。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对人类文化兼收并蓄,一方面提倡对各种治疗理论的整合与方法的兼容,一方面强调治疗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这两条路线共同导致了阴阳辩证疗法的诞生。阴阳辩证疗法的总体方略是将几种理论整合起来,以人本为前提,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在此基础上辅导来访者学习掌握阴阳辩证的思维方式,逐步养成阴阳辩证的思维习惯,学会中庸之道,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地看待一切事物,对人、对己、对事多看积极方面,往好处去想,往好处去说,改变认知结构,重建人生经验,从而摆脱心理困扰,习得良好行为。方略包括:变片面为全面;变绝对为相对;变静止为发展;变失衡为适度。

阴阳辩证疗法的使用方法:从阴阳四论中引申出阴阳四问、四答和两种心理,并将两种心理与阴阳四论合并概括为六句箴言,同时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加以补充,再用一篇改编的伊索寓言来做形象说明,使来访者一听就懂,并通过正面叙说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2.4 2000年代的心理疗法

2.4.1 意象对话疗法[6]朱建军的意象对话疗法是将心理动力学与中国文化思想结合的产物。意象对话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世界是符号建构的产物,而人的原始(形象)思维以意象为符号进行建构,建立起一个关于人和世界的叙事,也就是故事。一个人的人生故事决定了他的自我认同、意义和价值,并进而影响到他的情绪、行为和性格等,从而决定了他的心理健康水平。

意象对话疗法中有一些独创性的技术,包括起始意象技术、意象干预技术、人格意象分解技术、早期心理干预技术、心身调节技术等。咨询师和来访者可以在原始意象的层面,直接用意象表达来互动和产生影响,来访者和咨询师在想象的世界中进行直接地互动。在实践中,用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给来访者做“起始意象”,系统地引导来访者进行主动想象,将咨访双方的心理互动引导到特定的心理主题上,能够获得相应的治愈效果。

目前,意象对话的理论、技术、应用日臻完善,并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心理师培养、认证、督导制度。目前以意象对话为主题的学术和科普著作已超过40部,论文逾280篇。

2.4.2 五蕴心理学疗法[7]释惟海的五蕴心理学疗法基于对佛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话语,把五蕴缘起视为关于心理机能体系的系统知识。五蕴是佛家所洞见的心理机能结构性体系,即色受想行识。五蕴又称五阴,有阴影、荫蔽之意,能覆蔽心智、引起人生苦恼。从实践角度看,超脱五蕴便能突破心理层级的限制,具有对心理的超维反省能力。佛家五蕴理论专致于分析蕴魔为患,为建立超级心理健康而努力。在病因上,精神心理疾患的病因包括了五蕴格局(即身心基础)、早岁习得、镜缘诱发、异熟变异。在病理上,障碍包括了异熟障、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惑障五种基本类型。

该疗法通过对三识五蕴分系统分层的定位,辩证施治,能够提高用药和心理治疗的针对性。在心理疾患的中医五蕴辩证施治中,可参考由五蕴、五官、五脏、五行四种理论模型而建立的《五色五蕴相心简表》进行简单直观的诊断。在具体方法上,则有自性启悟法、自助疗法等多种疗法可以参考。

2.4.3 佛学与精神分析治疗[8]张天布在长期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发现了精神分析治疗与佛学修习之间的共通原理和疗愈因素,两者有高度的一致性和互补性。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理念在于强化个人的自我心理功能,成为功能良好的自我是治疗的任务,佛学的基本理念在于消解自我概念,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是修行的终极目标。精神分析治疗的自我概念理论,从最初内在动力与结构的自我,到内心客体关系建构的自我,再到自恋的自我,最后到互为客体同时又互为主体的关系场中的自我,逐渐接近了佛学对自我概念的解悟,即“诸行无常,诸法皆空”的基本原理。佛家所谓的空性概念包含存在、觉知、接纳、当下几重含义,与精神分析治疗理论里的“分析场、均匀悬浮注意、心智化、命名、包容、共情、移情、反移情”等概念有相互对应之妙。

在治疗原则上,佛学与精神分析疗法在帮助患者完善自我功能的同时,帮助患者放下对自我的执着,就像太极图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流转一般。对于人格心理发展上有结构缺陷的人,其内心的自我核心不够完整坚定,故而他需要在治疗中运用肯定化的策略来帮助其恢复和加强内心自我的完整感,如自尊心、自我连续性、自我认同感、驾驭内心冲突和情感的能力等。但在治疗向这方面努力的同时,会遇到患者因为其自我核心的不稳定,内心的不安全感,使得其表现出强烈的对抓住自体感的需要,所以放下自我也是同时出现的需要。对于处在神经症水平的人,其自我内在心理结构相对稳定完整,内心冲突的张力使得自我束缚,不能灵活地应对生活的复杂局面,需要运用领悟性的策略放下对自我的执着状态,但同时又要增强自我放下的心理能力。技术运用上分别在精神分析的肯定化技术和领悟性技术中,借鉴应用佛家修行的四念住、参话头、棒喝、公案、破除住相等方法。

2.4.4 主客观分析疗法[9]唐登华的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结合了辩证唯物论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将人类的心理现象分为主观心理现象即能由主观意志控制的心理现象和客观心理现象即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控制的心理现象,强调对客观心理现象要了解、接纳并善用,而对主观心理现象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负起责任,从而更灵活地应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现象,减少病理性的痛苦。

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旨在帮助来访者弄清楚自我和他人心理现象中哪些是主观不能控制的、是主观负不了责任而必须接纳的,哪些又是主观可以控制而自我应该负责任的。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主要从症状层面、心理动力层面、人格层面进行,并发展出相应的技术,常用的治疗技术包括了客观化技术(客体化、合理化、人性化、必然化、客观共情图)、主观化技术(选择多样化、积极化、归还责任)、辩证化(主客观的相对性、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技术在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对理解一些社会病理现象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4.5 通心疗法[10]许金声的通心疗法提出了心理服务的“充分必要条件”,即“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清晰自己,换位体验,有效影响。并据此发展出相应的技术。通心疗法认为,任何心理服务,只要有效,它就必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满足了这三个条件。任何心理服务如果无效,它就至少违背或者缺少至少其中一个要件。

通心疗法在实践中借鉴了现有诸多流派的方法和技术,提炼和发展了落实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通心辅导”,它可以表述为一个三步(阶段)模型,即:本疗法的常规技术,对其他流派的方法、技术的整合运用,新的技术的发现。在整合治疗发展迅速的今天,该模型也可以供其他探索突破本流派的理论和方法的参考。

2.4.6 点通疗法[11]朱美云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形神合一观、整体系统观、能动变通观,结合个人长期临床实践以及西方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方法提出点通疗法。其基本理论基于作者自己提出的“心络”的概念,心络是心理网络的简称。心理是一种网络系统及结构。从狭义上讲,心络是指心理病因的基本结构;从广义上讲,心络是指人的心理结构。

点通疗法借助心络图和配套的工具把握症状症因,找到主次症结;确定治疗主次,考虑具体措施;领悟症因症结,实施点通治疗;在比较后肯定,在巩固中自强。其基本技术包含了欲望调节、体验推拿、悟言点击、“灵魂”修塑。其核心理念是:点准症结,反复则通;消因除结,治病塑人。其主要特点是:系统性、重点性、兼容性、暗示性。

2.4.7 庄子与加速体验性动力学心理治疗[12]杨兆前致力于探索庄子哲学与加速体验性动力学心理治疗(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AEDP)的取向与路径,发现它们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可整合性。他聚焦庄子哲学与AEDP的整合 ,特别是庄子哲学如何应用在AEDP的治疗过程中。AEDP与庄子哲学高度的一致与共鸣,主张个人生命与人际之间的苦难,根源在于为了适应一个外在缺乏共情支持的人际环境,必须建造并内化一个人为的假我的身心状态。 导致身心障碍的问题关键就在于,人为的假我的身心状态,短期内缩窄了生命境界,长期会导致个人与人际之间各种身心病态现象。

转化力这个概念是AEDP预设的人类先天已有的健康核心及自然呈现的正向改变力。它能够驱动生命的成长转化,是受创自愈及迈向圆满发展的元力。与之对应的,道家哲学表述为先天性(天地之始)的“道”,无穷无尽(谷神不死)如母性的创生力(玄牝),驱使天地万物的生长(万物并作)。 作者将庄子哲学中的“心斋、处无为而物自化、用心若镜、调而应之、同于大通”落实在加速体验性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四个境界的转化现象过程中。

内心转化的现象学,指四个层次的身心状态(境界)的正向转化,为AEDP的治疗目标。自我防御境(状态一):治疗开始,处于状态一的来访者一方面呈现假我现象中的防御、失调的情感和抑制性的情感;另一方面,来访者受自强不息的转化力驱动,如生存韧性和疗愈的趋向。真情流露境(状态二),处理两类核心情感:第一类非适应性核心情感如绝望和孤单感等须被转化,第二类适应性核心情感如类别性情感和自主感等须被体验表达,释放蕴藏于此核心情感内的适应力。心灵转化境(状态三):处理出现的正向性转化性情感,加强身心健康与抗拒逆境的能力。终极转化至真我呈现境(状态四):重新体现本心、自适自在及天人合一的真我呈现境。

2.5 2010年代的心理疗法

2.5.1 体悟疗法[13]东振明的体悟疗法是在继承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经由功夫修养提高人格境界,体悟到人生的终极意义,以此调整个体与自身、与人、事物以及与宇宙的关系,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一套理论和技术。体悟疗法把人的境界分为个人境界、人际境界和人天境界三个层次。理论假设源自于儒家文化的“人性观”“天命思想”和“境界论”,分为“硬核”“保护带”和“可检验的具体预测”。“硬核”的理论假设包括:人是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由的;充分实现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中国人的基本内在倾向;境界高的人心理更健康。“保护带”4个辅助性假设包括:境界是整体人格水平的展现,不是某一人格维度的高度发展;自由的实现需要现实提供适宜的环境和个体刻意的修习;人生终极意义需要主动自觉地探寻;境界的提高需要功夫的修习。“可检验的具体预测”包括:有心理困扰的人应该可以通过提高境界获得好转;当遇到困难、挫折、创伤的时候境界低的人比境界高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境界高的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心理健康人群的整体境界应该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

体悟疗法以儒家文化为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其他心理疗法里的具体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心理咨询实践的功法。比如:“诚意”“当然之责”“静虚动直”“一体之仁”“察一念之微”“察几”等。这些原创性的技术把“功夫论”整合进了心理咨询实践当中。其中“诚意”功法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大学》八条目中的“诚意”,其具体技术依次包括了调身(放松),调息(静顺细长),调心(排除杂念),聚焦(诚心诚意),定位于身,标定感觉,想象未做,叩问本心,评估“诚意”指数,肯定回答,充实,扩充,给此时的“诚意”程度评分。体悟疗法是一套基于儒家文化自上而下的本土化创造。

2.5.2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14]纳贡毕力格的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以下简称心身互动疗法)是以蒙医学心身统一整体观思想为指导,以现代心理学和传统养生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神经(信息)调控和功能(能量)调节为原理,以团体叙事心理治疗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的综合心身治疗方法。蒙医学认为“无知”是疾病的内在原因。无知产生“欲望”“火气”(脾气)“愚痴”,分别引起赫易、希拉、巴达干三根的紊乱而发病。所以治病要心身兼治,且要调动心理能动性,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心身互动疗法追求的终结目标是使人发扬人性之真善美,从而形成身体、心理、心灵及道德上的更加健康状态。故其在医疗实践中以人文医学为主,强调开发人们内在的情感、智慧和灵性的潜力,遵循“自省自悟”“发展潜能”“自我完善”的原则,用“明心见性”来达到提升自己身心灵健康状态的目的。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的治疗形式包括团体现场互动治疗、团体视频互动治疗、 网上app互动治疗和个体咨询治疗,前三种团体互动治疗通过叙事治疗方法达到教育、激励和感化他人的目的。团体治疗的群体互动效应,使来访者更易达到放松、共情和重树信心的效果。且来访者不需要直接谈病,不触及患者心理创伤的间接治疗形式避免了心理阻抗效应。

以“团体现场互动治疗”为例,该治疗技术由主治医生主持,将患者集中到团体治疗室,首先由主治医师进行健康讲座,然后请出几名接受过治疗,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汇报人(自愿报名),让其向其他病友讲述自己的疾病情况,以及接受治疗和治疗后得到的收获以及感受、认识和体会。每位汇报人演讲完之后,主治医生要对其汇报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导。具体程序包括:开场音乐-蒙医整体观健康教育-典型病例汇报与点评指导以及疑难解答-催眠放松(有时进行)-结束音乐。

2.5.3 道德经与心理治疗 朱旭东研习道家经典《道德经》,增益其心理治疗思想体系。“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思想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的基本原则,催化性格中的宽容特质,助成人格的健康发展并稳定性。我们的生存环境中,自然灾难和社会矛盾冲突交织,每遇生死安全事件爆发,公众群体与个人处世心态复杂,高敏应激,诸多心理危机一触即发,创伤议题往往也藉此显现、放大。反者道动、危机时刻饱含意义,面对苦难或挫折,如何培育态度性价值,以宽容心态去言行,乃咨询重要议题。

道德经疗法的具体技术有三:甲骨文字溯源解析;寻牛古本揣摩心迹;先天八卦循环贯通。临床咨询中实践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原则,在关系中不妄为,“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放松对好坏事的态度评判,“冲气以为和”,增进生命之间的大我连接,立足培育“宽容”特质,不断增进人际信任,创造内外环境的和、顺。

3 传统文化运用于心身健康实践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几个要点

3.1 兼顾理论和实践 拥有了文化资源,并不等于就自动转化成心理治疗的能力,饱读诗书也可能成为一个书呆子,或者是个自视清高的愤青。将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到心理助人的过程中,需要专业工作者投入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理论。上文介绍的的各种疗法中,有些疗法注重了实践性的探索,侧重在技术和疗法上下功夫;有些疗法侧重于在理念和理论上做探讨,侧重于某些传统的文化理论资源的开发;有些虽然两者都能兼顾,但还需要重视治疗学理上的深入探讨和学科的量效研究。实践中见效了就得探讨其原理,不能当匠人。理念上有了灵感更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不能想当然。

我们进行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结合与转化,不仅仅需要受到文化资源启发后的灵光乍现,更需要持久的实践应用;并且还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借助于循证医学以及质性研究,甚至神经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些研究性的验证和探索,让利用文化资源所开发出来的疗法真正成为一种疗效可靠的、理论和技术系统化的、经过培训能够认证的、遵循伦理规范的治疗流派。也就是说,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心理治疗师,既能当个有文化知识的“侃家子”,也能做个有临床功夫的“练家子”。

3.2 避免神秘化和神圣化 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到心身健康实践中,还要注意避免神秘化和神圣化。前科学时代的传统医学的存在背景和治疗效果离不开信仰的因素,其中信念是神话和神圣的力量具有的疗愈的能量,这就产生了医和巫不分的现象。神秘感包括了畏惧感和神往感两部分的内涵结构。神秘感是一种个人内心的惊恐、畏惧的客体表征在内心深处的存在,这个客体表征同时又能够产生强有力的魅力,所以神圣是神秘的力量与某些存在物的结合的一种现象。显圣物是呈现神圣感的载体,比如某个人用开了光的镯子好像就是有个圣物一样,有了一种神圣感,那里头就有力量,好像能帮你战胜冥冥之中不能言说的、神秘的、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恐惧。文化因素在心理治疗中的疗效往往与信任感这个因素相关,所谓的信则灵。这就要求心理助人工作者必须要有自我觉察,在将文化因素运用到心理帮助时避免神秘感和神圣化。如果助人者未能修通自己的自恋性的困惑,就可能被自己未觉察的个人潜意识所支配,一着不慎,可能就会当成装神弄鬼、贩卖迷信的江湖术士。

3.3 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一种鲜活和流动的存在,文化并不仅仅在历史的文献典籍里,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和利用,不是为了吃祖先的老本,而是为了求新生。文化是由世世代代的新生者创造和继承的,这种创造是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加入了自己的贡献,让智慧的传承生生不息。每一个时期的文化都会汇入新的资源,给文化融入心理学的学理和思考,就是我们这一代心理卫生工作者对文化的一种反哺。

综上,本文汇总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各种心理治疗技术或者疗法,从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技术的规范性来考虑,有些已经成为一种完整的疗法,有些还只是一种具有疗愈作用的技术,或者是一种帮助认知改变的治疗理念,或者还不纯粹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疗法,而属于一种健康学实践,或一种心理教育实践。从事文化与心理治疗的实践和研究,一方面,要在不断探索和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时,继续补充自己对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的短板,因为我们已经好几代人都没好好练过传统文化的“童子功”了。另一方面,要看到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科学技术和理论,就是新生的文化资源。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体系下的医学、心理学等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技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疗法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