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2024-01-27曹延汹张烨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

曹延汹 张烨

摘 要: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诸多困境,在物质生产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在“五位一体”的整体格局中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短板;在城乡农民工流动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后劲不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存在客观必然性,一是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是乡村文化振兴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三是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路径包括:一是发挥村民的主体力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二是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创新新时代乡村文化内涵;三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脉络凸显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乡村全面现代化;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05

1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1.1 在物质生产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目前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中国式现代化迈进,而在物质生产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乡村物质水平的提高,没有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层次的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兴起,使得村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被短视频的直播带货吸引力了眼球,本该应用于文化领域的收入用于消费娱乐,从而村民被消费主义裹挟。

二是乡村物质生产现代化进程相对于城市物质生产现代化进程落后,所以在基础教育方面,不仅乡村教育的教育硬件设施落后,而且由于乡村地区相较于城市生活条件差,高水平老师不愿来此就业。乡村缺乏专业的且愿意忍受艰苦条件的专业师资队伍,乡村基础教育比较落后。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现代化的推进,导致一部分乡村文化载体的消失。首先,为了实现乡村经济振兴,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了农村,大量工厂在乡村建立。其次,为了实现城镇化,具有乡村特色、乡村情怀的民宅被改造成统一的居民楼。以上种种促使了带有当地乡村记忆的文物古迹的消亡,甚至是乡村的消亡。根据民政部的统计,从2002到2012年,中国的自然村落从原来的360万个骤降到现在的270万个,在过去的10年里,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90万个。

1.2 在“五位一體”的整体格局中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短板

“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就是要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5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在文化建设上,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短板。在经济建设上,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盛行,使得“利益至上”的思潮弥漫在乡村之中。功利的想法造成了村民的失德现象,为了金钱变得自私自利,甚至牺牲了他人的利益。村民道德建设的失败致使村民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不利于对本土乡村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培育,不利于乡村的文化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村民们的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相对城市居民低,他们难以积极主动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导致在乡村中民心比较涣散,很难团结一心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现代化。在政治建设中,村民组织者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管理村落的能力较差,因此组织村民进行文化活动的水平也有限,无法进行专业的文化素养培育活动和文化建设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绿色文明乡村的建立以及旧村改造,占用原本的乡村文化载体的生存空间,使得乡村文化载体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步伐。

1.3 在城乡农民工流动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后劲不足

文化是上层建筑的“根”和“魂”,其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实践主体。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相比农村,拥有更大的就业空间和更多的资源。为了赚钱,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农民工从乡村来到城市打工,乡村留下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全国的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了29251万人,他们的平均年龄是41.7岁,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步提升,已经达到了29.6%,与去年相比,这个比例提升了0.7个百分点。青壮年村民向城市的流动,导致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丢失,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缺乏。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乡村文化厚植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村里的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受自身年龄的限制,无法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在实践基础上诞生不出新生的优秀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无法从事乡村文化的再生产,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难以承担。

2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客观必然性

2.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乡村文化振兴对乡村全面振兴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是乡村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5个方面。

产业兴旺,就是产业发展的效益、活力、竞争力大大增强;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村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村民有能力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承接更多的高质量产业资源。乡村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打造出的特色红色产业,也成为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生态宜居,就是乡村基础设施更完善、环境更美好;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环境的改善。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时,建立的乡村图书馆、文化长廊等也使得乡村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乡风文明,就是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层次的提高;乡村文化振兴使得村民的道德素质大幅提高,有利于村民形成团结互爱的品质,提高了整个乡村的精神文明水平。

治理有效,就是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更加有效;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了村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有利于推进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生活富裕,就是要拓宽村民的收入来源,让他们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一步步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帮助他们提高了生活水平,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乡村文化振兴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反过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乡村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有利于实现城乡的产业互补和均衡城乡的产业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在经济上的差距,推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乡村绿色化的发展,使乡村的村容村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这有利于缩小城乡生态环境的差距。乡村文化振兴所带来的村民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提高,不仅使村民组织者的治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也使得村民更加配合村民组织者的管理,乡村基层治理水平随之提高。

2.3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然要求

乡村文化振兴使得村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提升,减少了村民之间矛盾的发生概率,有益于在乡间营造和睦、友好的生活气氛,为形成良好有序的乡村治理环境奠定了基础。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公共建设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文明乡风。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项要求之一,也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对增强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加强乡村文化生活的规范性,培养村民良好的精神品格,培养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缩小城乡间的文化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于2021年12月4日发表了《中国的民主》,书中提及:“截至2020年底,50.3万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民委员会”。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了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了村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增加了村民参与基层政治工作的热情,加强了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助力了乡村的有效治理。

3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路径

3.1 发挥村民主体力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村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中国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思想建设引领党的政治建设。基层党组织必须持续地加强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地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为广大村民做好党员的先锋模范。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在确保自身先进党性的同时,引导村民们积极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指导自身进行乡村文化实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尊重村民主体地位,激活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首先要强化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充实村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参与文化振兴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根据不同年龄层段的村民,采取多种方式,强化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3.2 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创新新时代乡村文化内涵

毛泽东同志强调:“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对于乡村文化不能一味地继承,要与时俱进地抛弃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乡村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文化批判中继承,在文化继承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引,把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使地方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3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脉络凸显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重温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先辈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以他们为主体所形成的红色文化,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指导。而在乡村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对于乡村文化振兴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在乡村中挖掘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来宣扬红色文化,例如挖掘先进革命人物的故居,发展红色旅游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唤醒人们对革命先辈的记忆,激发人们的情感认同,推进乡村文化的振兴。

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例如甘于奉獻、忠于职守、热爱集体的优秀精神内涵,发挥这些精神的教化作用,教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杰.10年减少90万个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正在拨打120”[N].人民日报,20130605(02).

[2]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N].中国信息报,20220506(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135.

[4]张明皓,豆书龙.党建引领“三治结合”:机制构建、内向度[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1):324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2021年12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1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7]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0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9860.

[9]习近平.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N].人民日报,20220927(01).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探索
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研究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红色文化: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