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成长·青花的绽放

2024-01-26林彦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斯坦纳青花章节

◎林彦,1971年出生,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小说《夏天的伞》《点点的一棵树》,散文集《门缝中的童年》等,文笔清淡蕴藉,带有水墨江南的氛围。作品曾先后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儿童文学大奖等奖项。

《青花》是长篇小说《九歌》里节选的一章。

《九歌》的结构方式用男孩儿阿黎写的九首诗,划分为九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内容是注解诗歌里写到的意象,各章节脉络相连又独立成篇,《青花》这一章写的是女孩儿四月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起点在三十九年前,那时我还在读初中,和《青花》里的四月差不多的年龄。我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突然读了报纸上的一则人物通讯,报道的是数学家陆家羲的故事。陆家羲先生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历尽二十多年的艰辛,证明了世界性的数学难题“斯坦纳系列”和“寇克曼系列”。1983年,在参加完第四届中国数学会年会之后,他因心脏病突发辞世。直到现在,我还忘不了“斯坦纳系列”这个我完全不能理解的数学概念,忘不了数学教师眼底隐约的泪光。2004年,我准备写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就带有陆家羲先生的影子,内容大体是讲一个中学教师在努力证明一道数学难题,他和妻子住在江南小镇的保育堂里,而保育堂是一个收养弃婴的地方。后来,一场大火烧掉了保育堂,也烧掉了他的手稿。他丢掉了工作,只能专心抚育保育堂里的孤儿,耗尽心血……

但是,小说刚开头就写不下去了,主要是长篇的架构不好把握,几个孩子的形象偏于概念化,找不到灵动和飞扬的感觉。我知道,尽管儿童文学有时难免要去表现浅显与幼稚,但不等于要浅显与幼稚的表达。我希望自己有一点追求难度写作的自觉性,就把稿子搁下了,这一搁就是十多年。

2021年冬季,我决定把《九歌》写出来,想系统地写一写江南的栖镇,写一写小镇里一群孩子的成长。这个故事里有江南情味,有童年和成长,有对生机蓬勃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追忆。在我的文字里,栖镇是经常闪现的背景,老巷、石桥、街檐下穿梭的船、细雨淋湿的樱桃和表情沉寂的木楼,木楼上的苔痕密布着时间的字样,还有我童年独自仰望的天空……这些无一例外打着自己的情感烙印,我写这些是真诚的,也是希望达到个性化的。此外,在设计情节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把笔触从父亲的身上挪开,重点去写几个孩子的成长和心灵蜕变,让人物形象尽可能鲜活一些,尽可能写得有意思一些。作家潘向黎曾说:小说不讲有用还是没用,小说讲的是有没有意思,比如“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有什么用?但是多美,多么有意思。

说到《青花》,其实是《九歌》里比较特殊的一节,因为背景离开了栖镇,是一个女孩儿在都市里面對亲情和选择的纠结,重点是在写故事。当然我还是希望能够在故事里写活四月和小末这些孩子的形象,写出烟火气息,写出成长的力量。对于孩子而言,真正的勇敢是知道生活有苦难依然会热爱生活,真正的成长是用童心的柔软和坚强去改变生活,进而改变自己。这一章里也零散地写了一些“父亲”的情节碎片。父亲不在孩子们的身边,但是在小说里也能看到,父亲从来没有真正地离开他的孩子——前面的大河消失了,河水的暗流还在四月的心里涌动。

结尾,四月无声地笑了,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确实想到了年轻时读过的席慕蓉的诗句——无怨的青春,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猜你喜欢

斯坦纳青花章节
瓷上赏青花
青花赋
青花
青花
欧拉线的逆斯坦纳点性质初探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斯坦纳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Faster Approximation for Rectilinear Bottleneck Steiner Tree Problem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