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认知视角下道德与法治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2024-01-26秦二彬

初中生世界 2023年48期
关键词:元认知法治道德

■秦二彬

元认知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元认知是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活动,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过程、其动态和自我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也包括对这些过程的积极检测和监控调控。”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运用元认知理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开展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方面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自立、自为、自律,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渗透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自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确认识与了解自身认知水平与能力,是高效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任务的前提。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创设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开展学科知识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学习任务、掌握认知策略等过程,渗透元认知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认知,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立性,彰显个性特征,实现自立。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集体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扬长避短,合理调配个人能力资源,融入集体生活和学习。如在《“我”和“我们”》教学中,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参与的集体生活是不同的,笔者引导学生谈谈平时放学后、课间参与什么样的集体生活,思考与分析不同集体生活带来的不同快乐,同时提醒学生在参与集体生活时要注意安全、注重合作等,促进学生自我分析,学会交流。

2.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

学生只有学会根据已有的信息数据主动地分析问题,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得到锻炼,从而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板块时,笔者采用“调查→分析→精心准备→分步骤实施→总结”的教学路径,即在活动前,先调查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自我理解能力,然后考虑要做哪些知识准备,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分步骤完成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和调控学习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认知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正确地选择和运用认知策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促使他们挖掘自主学习潜力,培养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如在《公民基本义务》教学中,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前,笔者让学生围绕课题自主提问。有学生问:“怎样区分不同的义务?怎样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并找出答案,如果遇到不懂之处,先做好标注,再想办法解决。学生们想到了网络查询、查阅书籍、咨询身边的专家等多种学习途径。经常性地开展认知策略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加强元认知体验,促进学生自为

元认知体验是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自为是自立的体现和展开,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的前提是体验,学生有了深刻、丰富的体验后,才能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元认知体验,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自为。

1.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自我构建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实现认知的自我构建。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探究、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独立地生成新观点,升华认知。如教学《情绪的管理》一课,笔者请学生演一演装修风波,学生通过扮演生活中装修工人和邻居的角色,体验了邻居之间发生摩擦时的气愤、争执,通过这种情绪体验再思考怎样做可以避免争吵。在体验中,学生实现了关于公民的权利和行使权力界限的认知的自我构建。

2.在亲历的生活体验中自我选择

生活是学习的基础。把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思辨和选择。如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带来的便利和隐忧;教学《合理利用网络》时,让学生说说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利用网络。这些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反思生活,提升综合素养。

3.在模拟的情景体验中自我探索

元认知训练原则指出丰富学生元认知体验可以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通过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探索中成长,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学《公民基本权利》一课时,笔者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课堂情景剧表演活动;选取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某项基本权利,以“我们的某某权利”为主题组织活动。学生们围绕主题展现该项权利的相关生活场景,进一步理解了权利在生活中如何落实。

4.在参与的实践体验中自我创造

在生活中,为了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学生需要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深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在体会了汉字魅力后,笔者设计了“汉字的宣传员”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创作汉字的宣传海报,带着宣传海报走进社区,向人们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隽永意蕴和深远影响,充分展示汉字的魅力;活动结束后,邀请被介绍人对宣传员进行评价。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而且让学生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的自我创造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升。

三、进行元认知监控,促进学生自律

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意识活动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它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制订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结果和采取补救措施。学习上的自律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约束或规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元认知监控,逐步培养学生自律。

1.培养自主制订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活出生命的精彩》时,笔者设计了“规划国庆假期”教学活动,具体环节如下:首先讲明计划的意义,通过搜集名人故事、讲述自身经历等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认识“谋动而后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制订计划的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紧接着开展主题性“拟订计划”活动,比如在即将到来的假期中,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最急迫的事情是什么?等等。假期返校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执行计划的收获,反思计划的可行性,为以后做规划积累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制订日常活动的计划,包含学习、娱乐、锻炼、做家务、阅读等方面,定期分享执行计划的体会,鼓励学生长期坚持,逐渐形成习惯,活出生命精彩。

2.培养自主检查结果的习惯

元认知的检查结果是指根据认知目标评价自己的认知结果是否完成。这一举措的落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律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一次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观察教师试种一粒籽的过程,讲解试种的要点,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布置了实践作业,让学生周末自行选籽、试种,进行观察,撰写种植日记,并约定一个月后进行展评。在随后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主动反馈植物生长状况,讨论植物种植和养护的注意事项。为了完成一个月后的“自种植物展评”,学生要不断检查植物的生长情况,评价与反思自己的认知及实践结果,逐步养成自主检查学习结果的习惯。

3.培养自主采取补救措施的习惯

元认知监控的意义在于反思与调控,目的是有效促进认知活动的顺利完成。它强调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认知活动进行及时的修正、调整。

笔者借助班会课等时机,引导学生写种植日记,观察植物生长状态,如发现植物生长速度过慢、种子未能按时发芽或出现枯叶等生长不良现象时,要积极主动地向有种植经验的人请教,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行浇水、施肥、除草、治病、改良土壤、增加或减少日照等补救活动,改善植物生长条件。通过种植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整策略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采取补救措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断深化元认知知识,增加元认知体验,开展元认知监控,引导学生探寻自身优势与不足,及时反馈和采取补救措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学习策略,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元认知法治道德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