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课堂教学情境任务的创设

2024-01-26刘小洁

初中生世界 2023年48期
关键词:创设核心文本

■刘小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特别强调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如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专设工作坊,让学生在这里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熔炼重塑,升华到新的境界。情境任务就像是动力泵,依托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深度参与,全程实践,进而转化、迁移、综合,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小宇宙”,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创设的情境任务是低效甚至是多余无用的。笔者结合一些实践案例,浅谈情境任务创设具体策略。

一、情境任务的创设要基于文本、紧扣核心,在聚焦中彰显开放

余党绪老师曾经说过:“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到文本,应该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温儒敏先生在2023年的“人教杯”课堂教学研讨会上也特别强调“避免过于重视情境和活动而忽视经典阅读”。这些言论提醒我们: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教学的方式如何改变,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一切教学的起点。

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在单元的整体框架下都有其自身的核心教学价值。教师要能聚焦文本的核心价值,在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以开放性的任务引领学生打开思维,通过交流、碰撞,让思维向深处、广处漫溯,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跃升,促进语文关键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这样一篇经典文本,单元导语中提醒“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结合单元学习要求回望文本,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创意表达的确是文本的重要价值。此外,苏轼作为一种审美符号和精神象征,他的精神无疑也是我们要带领学生体悟的核心任务。但是,如果我们还只是停留在创设“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朗读品味,体会情感”这样的学习任务上,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思维的深度、广度都无法达成。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疫情过后,我们终于可以饱览江山秀色了,然而山高水长,让我们为自己寻找理想的同行者。

任务一:如果苏轼在身边,他会是一个理想的同行者吗?

设置这样生活气息浓郁,又具有探究意义的情境任务,更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这个任务统领了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同时,它聚焦在一个点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发现它并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但因其开放,才有厚度,有挑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达成深度学习的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依据文本,甚至超越文本给出了若干答案。学生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内容,再结合教师给出的材料,解读出一个能发现美、表达美并且能创造美的苏轼;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中读到一个胸怀宽广,热情又爱分享的苏轼;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读到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并且从文本往外延伸,结合苏轼的为官政绩又读到一个有作为、有担当的苏轼。师生在文字中来来回回地走了若干遍,思维不断打开,认识不断升华,水到渠成地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以说,基于文本,紧扣核心,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教学探究是课堂能够往深处走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实践。

二、情境任务的创设要基于目标,新颖有趣,在灵动中洞见深度

课堂情境任务的创设,应该有基于目标的新颖有趣、灵动多样,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燃点、爆点,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启发学生探究的思路,让学生成为一个活跃的参与者,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洞见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八(下)第一单元《灯笼》的教学为例,单元目标提醒我们: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这是课堂目标任务中的一项。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了解了文章内容,理解了作者情感后,关于课堂的第三个任务,笔者创设了三种不同的版本,我们来比较一下。

第一版:

任务三:文化遗产如何才能对抗遗忘?

很显然,这个任务大而且空,在课堂上,学生完全是用应试思维、用概念来回答问题,他们的答案就是办黑板报、开主题班会等。这些其实都是没有灵魂、泛泛而谈的答案,对学生的思维缺少引领的意义。

第二版:

任务三:张艺谋导演的冬奥开场大片给了我们什么启迪?

先播放张艺谋导演的冬奥开场大片中的二十四节气视频。有了视频的启迪,学生开始有想法,有学生提到“用现代方式进行推广,和大型活动结合”“开发文创产品”等,比前面的概念答题的确有了进步,但是这个情境任务的张力显然还不够,甚至还有些固化的感觉,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还是没能体现出来。

第三版:

任务三:请帮展厅设计的小视频拟个标题。

视频中是世界各地、各种民俗或其他活动中出现的灯笼图片,这些图片色彩斑斓,情境氛围各不相同,让学生很有新鲜感。学生一边看,一边要能拟出标题,这是一个有意思又富有创造力和挑战性的任务,对学生的语言、观察、理解和概括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答案丰富,课堂气氛热烈,思维火花四射,对民俗传承的思考就在这样新颖、灵动、有趣的任务中完成了。

如此看来,基于学习目标的情境任务要有“一石激起千重浪”的功效,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言能力,同时能把思维训练、审美品味提升、文化传承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情境任务的创设要基于学情,难易适度,在共情中激发思考

学生的认知规律、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的技能以及他们的思维状况都是我们进行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参数。如果创设的情境任务一味地标新立异,追求难度,让学生在课堂上触摸不到文本的温度;或者完全无视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在课堂上开展一些看似高大上的项目,尽管时尚新潮,却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样的情境任务最终变成了哗众取宠的噱头,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情境任务只有贴近学生,基于学情,能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力,才能推动学生用热情拥抱文本,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昆明的雨》为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笔者看过很多课例,拍视频、拍广告、拍宣传片、建纪念场馆、制作明信片等任务五花八门。一个刚上八年级的学生真的有十八般武艺吗?相比较前面的“高端项目”,在课堂较短的时间内,我们不妨设置下面这样的情境任务:让学生把汪老写菌子时极富魅力的内容与自己的体验共情,在反复的、多样式的朗读活动中,品味作者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的语言特点,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

任务一:如果自选一种菌子推荐给在昆明的异乡人,你会选哪一种?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设计各种朗读活动,在推荐中朗读、品味汪氏语言风格特色,感悟烟火生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

以一个亲近学生,让学生够得着的任务,激发学生共情,带动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诸多能力,这样的情境任务难易适度,更加务实、高效,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课堂操作性,它不是师生进行课堂表演的空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给学生提供了涵养语言、提升思维的阶梯。

四、情境任务的创设要贯穿过程,相互关联,在融合中动态推进

新课标颁布后,我们观摩过很多课堂,大多数课堂看似有情境,有任务,但是每一项任务都是割裂的,甚至相互间没有什么关联。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这些情境任务可以是链条式的一线贯穿,也可以是板块式的相对独立,但都是在大情境的统领下,环环相扣,指向文本的核心价值以及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一个整体,引领着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不断进阶。

以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一单元的整合教学为例,编者在单元导语中要求学生“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我们把这样的单元主题提炼出来,整合落实到情境任务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黄海中学八年级社团活动要举办一次民俗风情长廊展。

在这个大情境下,创设相关联的四个任务:

任务一:为名家笔下的民俗风情作一首小诗,和图片一起在长廊中展出。

任务二:用一句话说说我们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任务三:推介家乡的民俗风情。

任务四:请在留言板上为保护民俗文化支招。

任务一要求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小诗介绍民俗,任务二检验学生对单元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任务三和四是在前面任务基础上的推进,由书本到自己真实的生活,再上升到一个理性思考的层面。创设的这一系列情境任务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层层推进,学生的认知、理解、思维和创造能力都能有不同层面的体现。

这几个任务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进阶,整合起来就是一个有进阶性的任务链条。这些任务既落实了单元知识点,又助推学生实现思维的攀升,提升了学生相关的核心素养。

总之,课堂情境任务不是一个漂亮的摆设,它一定是在文本的独特航道中,在目标的指引下,充分尊重学情,在匠心独运的关联性任务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进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创设核心文本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