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看《茶馆》去!

2024-01-23黄韵茜

大学生 2024年1期
关键词:曲剧学姐茶馆

黄韵茜,北京大学戏剧专业研究生。今年担任北大公选课“中国戏剧史”助教,接触了昆曲、越剧等戏剧种类。本文记录了其观看曲剧《茶馆》的过程及感受中国戏剧的魅力

北京曲剧是北京唯一地方剧种,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北大讲堂与北京市曲剧团积极开展合作,多年来推出了经典北京曲剧《龙须沟》《北京人》及相关艺术课堂等活动,广受师生好评。此次在讲堂上演的北京曲剧《茶馆》,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北京曲剧特有的说唱艺术手段、京味儿唱腔,进一步挖掘、呈现剧作的深刻意蕴,于通俗化、大众化的曲剧形式中展现独特的文化品位。我和学妹怎能不去一探究竟呢?

好奇第一问——曲剧是什么?

“学姐,我有一个疑问,啥是‘曲剧’,是音乐剧还是话剧呀?我以前只看过话剧《茶馆》,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曲剧属于戏曲剧种,就像京剧、昆曲、越剧一样的一个独立的剧种。”

学妹小曹可真个小白,演出都要开始了,竟然对曲剧一无所知。作为“中国戏剧史”助教的我,一定要好好地给她科普一下。

我为小曹同学首先普及的是戏曲与话剧的不同。话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曲剧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们是两种艺术形式。话剧《茶馆》是由著名导演焦菊隐创作的,但是也别轻视了曲剧《茶馆》,这部由顾威导演指导的曲剧。在1998年创造了在北京工人俱乐部连续演出100场、累计观众10万余人的观演佳绩,所以这部曲剧《茶馆》非常值得一看!

“学姐,那曲剧是不是就是‘京韵大鼓’啊?”

“额滴神,你可别把戏曲和曲艺混淆了啊!”

虽说曲剧和京韵大鼓都生自北方这片沃土,可它们却是截然不同的。曲剧是戏曲艺术,而京韵大鼓却是曲艺艺术,简单来说,它们一个是扮演角色的艺术,一个是说唱的艺术。听到这里,小曹还是有些迷糊,我继续比喻。

“它们其实就像是越剧和苏州评弹的区别一样,曲剧是演绎故事的,就比如我们马上要看到的《茶馆》;另一个是‘跳进跳出’的,通俗地说就是有时候跳入角色,有时候又突然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小曹同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拧开了自己买的小吊梨汤。“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我们切莫纸上谈兵,走!还是去现场一探究竟。”

好奇第二问——演出精彩不?

曲剧《茶馆》的戏剧结构设计是按照原著进行的三幕剧。剧本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话剧,该剧描述的内容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变迁及小人物所面临的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故事,属于现实主义体裁的剧目。这部戏带给我们最直观的视觉与听觉感受是——“接地气”。以前看戏曲演出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曲高和寡”的疏离感,总产生一种演出的时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隔很远的感觉。曲剧《茶馆》却不一样,在大幕拉开的瞬间,通过众角色演绎的唱段,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入到了戏剧情境之中。前奏响起,众角色就在舞台上亮相了。

“四九城儿,闻名的裕泰老茶馆儿,大方桌儿宽条凳,烫金的对联儿,铜板壶细盖碗儿,小叶儿香片儿,侃西山道北海,取乐消闲儿。”舞台唱段非常有亲近感。我和小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而且曲剧中人物的亮相,甚至比话剧还要精彩,他们的舞台动作更是具有“雕塑感”,角色还没讲话,似乎就已经把自身的个性展现在舞台上了。

这版曲剧演绎的《茶馆》最大特色来自于“二京”。一为“京味儿”的配乐,二为“京味儿”的角色。以前只听过三弦《夜深沉》,现在在曲剧中听到了三弦作为伴奏,使得舞台更具氛围感。在人物设计上,更离不开编剧对于戏剧语言的设计与改良,舞台语言的“叙述”与唱段的“抒情”,最终通过“一情一理”把小人物的命运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勾勒了出来,通过不同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就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舞台角色的台词生动幽默,改编后的北京曲剧《茶馆》也基本遵循原著的人物设定,没有进行刻意地创新或者修改,而是根据已有的角色审美及已有的观众记忆做了细微的调整。故事与曲艺艺术相融合,使得改编后的剧目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

看完这部戏曲剧目之后我非常震撼。我的硕士专业是戏剧方向,之前在学习中国戏曲现代化论题中曾听教授提到过“话剧加唱”这个命题。多数的论文在提及中国戏曲现代化中的“话剧加唱”时都是持消极态度的。因为戏曲的唱、念、做、打与话剧的“典型化的舞台动作”是不同的。而且对于戏曲“写意”与“写实”的问题争执不休。我很早前看过话剧《茶馆》(视频版本),堪称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天花板,剧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指导下再配合焦菊隐导演的“心象说”的演绎方法,以及于是之先生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戏曲艺术的曲剧在呈现如此“写实”的剧目时,完全不输话剧的演绎,甚至要比话剧精彩。我个人认为曲剧《茶馆》是“话剧加唱”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与话剧版本的《茶馆》相比,北京曲剧《茶馆》凸显出“音乐说故事”的艺术特征,通过人物唱段来讲故事。把对话改为了舞台中的对唱,把戏曲的程式化与故事的叙述高度融合起来。

好奇第三问——看完啥感受?

“学姐!曲剧太精彩了!没想到我们的戏曲艺术有如此的魅力!”小曹激动地对我说。“你啥感受啊?”

“我对‘话剧加唱’的否定态度已经有所改观了!”

“学姐,我倒是没有那么多的学术理论,我只想说说我最直观的感受。”小曹非常真诚地跟我分享了她对于曲剧《茶馆》的看法。一直以来她对于戏曲都是有一些抗拒的,但是在看到曲剧《茶馆》的时候她有很强的代入感。

“你有没有发现在舞台上看到的很多细节,很有视觉冲击力啊!他们用来喝茶的碗是真的啊,这个效果也太逼真了吧!”

小曹很早就读过老舍的《茶馆》,但是通过观看曲剧《茶馆》,她看到了很多新的故事。在看到对《茶馆》中扮演秦仲义的演员李相岿的采访时,小曹不仅被舞台上的“秦仲义”的表演功力深深吸引,更是对李相岿關于曲剧艺术的观念分享大加赞赏。

“学姐,李相岿真的很关注当下青年观众的想法,他还会问我们对于曲剧的艺术见解,一点儿都没有摆架子,真亲民!”她继续说,“我感受到了一种曲剧青春的活力,我喜欢这样的剧种,集众家之所长,而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看来这次的曲剧之旅非常圆满!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曲剧学姐茶馆
《茶馆》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知心学姐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