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2024-01-23弘文

党史文苑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经济

弘文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改革开放46周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4年的经济工作做出系统部署,会议指出尽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重申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同时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方法论;总结提出“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定调部署2024年“九大任务”等。这些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对于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经济形势: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形势决定任务。“怎么干”取决于“怎么看”。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的判断,从而在顶层设计层面为人们正确认识现阶段的经济形势进而团结向前,凝聚起了强大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面临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要增强信心和底气”“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当前,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确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给予清醒认识。从国际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全球大流行,逆全球化加剧,令原本就不稳定的世界更加动荡;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人工智能挑战等全球性问题种类繁多且复杂多变,俄乌、以哈等地缘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有所上升……当今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强。在“东升西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背景下,随着中国崛起步伐加快,美西方的焦虑有增无减,极力推动“脱钩”“断链”“小院高墙”“选边站队”,奉行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极尽遏制、打压之能事,不仅如此,还利用“市场经济体”“国有企业”等话题予以议程设置,大搞西方叙事等,客观上构成我国谋求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险恶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成为根本指针,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必然选择,而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技术封锁、疫情大流行、前期政策消化等相互叠加,给方式调整、结构转换、动力变革、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当前,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上主要面临就业压力较大,经济活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亟待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效需求不足,投资有效性不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现实问题。对待内外环境复杂交织下的我国经济运行中千头万绪、盘根错节的问题,我们应坚持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加以认识。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决定我国经济运行、演进的主要因素还是在内部,毫无疑问,有利的、积极的一面牢牢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制约着我国经济必然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内因的积极一面表现为我国发展仍具有的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即“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等,也表现在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等方面,这些优势、强势因素与相对劣势、弱势因素比较,不能不居于内因的主要方面,因而决定了我国经济必然具备强劲内生动力、韧性和潜力。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发展优势因素汇聚起来,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政治优势。由此而言,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其实就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而得出的逻辑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历史背景下,有关中国经济走势的诸多杂音噪声不绝于耳。对于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近年来充斥于各路舆论空间的则是“中国经济到顶”等“唱衰论”,其本质是妄图以種种虚假叙事构建“中国衰败”的“话语陷阱”“认知陷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道路进行攻击、否定,妄图对中国开展战略上的围堵打压。事实上,相比于以往几十年持续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回落到个位数的增长,数字上的变化,不仅不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由高峰走入低谷,恰恰相反,由粗放式、低水平的高速增长及时转向更高质量、更为安全、更可持续、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高质量发展上来,反映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演进的一般规律,更是基于自身国情决心走出一条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之举。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其艰巨性、复杂性可想而知。由此而言,不分是非曲直,拿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这样那样的经济问题说事,恶意编造我“安全替代发展”“排挤外资”“打压民企”等虚假叙事,故意制造、挑动和放大安全和发展之间所谓不可调和的矛盾,其险恶用心早已是昭然若揭,目的在于扰乱市场预期和秩序进而一举阻断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唱衰论”如同“崩溃论”一样,在不可阻挡的中国崛起面前,都将被无情地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2023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已经成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的代名词,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事实证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

政策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稳中求进”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和方法论。继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十二字方针。这既是对以往工作主基调的延续,同时立足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关键在于,要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稳”与“进”、“立”和“破”的辯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作为整体统一于事物的演进过程,现实中需要人们把握好具体工作的时度效。从哲学上看,一事物所以成为它自身,是以质的相对稳定性为内在依据的。体现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上,就是“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的确立。经过长期快速发展,我国经济领域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蓄积、隐含着若干潜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症结。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症结,必须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在保持经济社会相对稳定有序的前提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具体到新一年的经济工作,党中央再次强调“稳中求进”,并提出“以进促稳”。在这里,“稳”就是大局所在,为此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为“进”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进”是方向,应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通过经济结构、发展质量、重大改革等方面的“进”,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进”的发力点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要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加强重大风险识别和防范,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是就事物自身的变革而言,肯定与否定、守正与创新缺一不可,需要辩证统筹,把握好轻重缓急。在哲学上,“先立后破”是针对“先破后立”而言的,指的是先创造出新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打破旧机制。“先立后破”与“不立不破”是根本一致的,即不建立新机制,就不能有效破坏旧机制,即使简单打破了旧机制,也只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而非积极的、建设性的。这就要求“先立后破”必须在统筹兼顾“稳”和“进”的大前提下,该“立”的必须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必须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同时要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效。

新发展阶段,调整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寻求新动能,打造新机制,必须正确处理“立”与“破”的辩证关系。从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看,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处于衰退阶段的行业是要破掉,但“破”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节奏和力度,要先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的经济拉动能力“立”起来、把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立”起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充分说明科技创新在经济运行“立”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政策导向看,党中央强调“先立后破”,是对政策运行中的系统性偏差进行校准。一方面,对少数地方和部门“先破后立”甚至“只破不立”的行为进行纠偏。少数地方、部门在贯彻中央部署和政策执行中,特别是在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时,没能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只破不立”“一刀切”的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对部分政策实施带来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进行纠偏。在部分行业领域,多部门多项政策短期内同时密集出台,没有兼顾政策出台的时度效,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观市场主体活力。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方针指引下,全面贯彻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还需要把握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以工作的实际成效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根本指引:“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

对经济工作重要经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五个必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五个必须”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同时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是硬道理”一脉相承,“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眼前与长远、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促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推进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坚持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基点,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统筹好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好发展与安全。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形势下着眼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必须持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助开放。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二者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际工作中统筹发展与安全,强调的是发展与安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也要努力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打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在科学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对于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至关紧要。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重新确立,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指引下,党的二十大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新形势下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为统领,聚焦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的应有之义,体现了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战略定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作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九个方面精准部署的同时,强调必须“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做善为”地抓好落实环节,以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这就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对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黄敏慧

猜你喜欢

高质量现代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