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传承现状、价值及发展策略

2024-01-20杨颐珠

艺苑 2023年6期
关键词:染织传统工艺技艺

杨颐珠

在湖南省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下孕育的纺染织绣传统工艺项目,具有深厚的多元文化积淀与鲜明的民族融合特征,是“锦绣潇湘”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湖南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自《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与《湖南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发布和实施以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政府扶持以及广大传统工艺传承人和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下,湖南的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项目获得了有效的传承保护和振兴发展,其产业发展、传承教育、传播推广、名录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进入“十四五”规划的新时期,包括文化和旅游部在内的10 部门正式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这是继《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之后又一项国家层面有关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政策,表明传统工艺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机遇。事实上,湖南的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项目在实际情况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高端人才短缺、工艺创新乏力、产业品牌同化等,特别是与全国同类型的传统工艺相比仍然有差距。因此,找到湖南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项目当前的困境与问题,提出深度振兴、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或者方法路径,是十分值得广大学者、传统工艺从业者探究的。

一、湖南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的基本情况

(一)湖南传统织绣类传统工艺的分类与分布

1.分类

湖南传统工艺是指具有湖湘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采用手工制作的工艺及相关产品。从湖南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来看,收录其中的纺染织绣类项目共有11 项。[1]这11 个项目中有6 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8 个项目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 个项目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类别来说,3 项为纺织工艺(土家族织锦技艺、侗锦织造技艺、瑶族八宝被制作技艺),6 项为刺绣工艺(湘绣、花瑶挑花、苗族挑花、湘西苗绣、土家族刺绣、土家族挑花),2 项为印染工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凤凰扎染技艺),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与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织锦和刺绣工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凤凰扎染技艺则是苗族与汉族共同掌握的传统工艺(表1)。

表1 湖南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纺染织绣类工艺名录情况

此外,除了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收录的传统工艺,湖南省内还留存着许多其他特色突出的纺染织绣类技艺,其中许多已经收录于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具有一定的传承基础,如凤凰县和花垣县的苗族花带、靖州县苗族织锦、绥宁县苗族插绣、江华县瑶族刺绣、浏阳夏布、常德桃源刺绣、郴州大布江拼布绣等等。这些技艺共同构建了湖南地区丰富多彩的锦绣文明,有着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和价值性四个方面的特点,蕴含着湖南省境内各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体现了湖南省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特征。[2]69-74

2.分布

在湖南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的11 项纺染织绣类工艺中,湘绣分布在长沙及周边地区;苗族挑花、湘西苗绣、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族挑花、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凤凰扎染技艺六项工艺分布于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县、花垣县、龙山县、永顺县、泸溪县以及邵阳县等地;花瑶挑花分布于邵阳隆回县、怀化溆浦县等地;侗锦织造技艺分布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瑶族八宝被制作技艺分布于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土家族刺绣分布于张家界市永定区。可见,振兴目录中一半以上的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项目分布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并以湘西自治州为密集点,发散成一片集聚型的空间区域;而湘南和湘东地区的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则呈散点式的不均衡式分布,实际上整个湖南的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分布也呈现出上述特点。其中,纺织工艺以湘西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代表,印染工艺以凤凰县和邵阳县为代表,刺绣工艺则广布于湘西自治州、溆浦县、张家界市、长沙市等地。

整体来看,湖南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与扩散性。湘西地区具有较为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以及相较湘东地区不太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多方面因素使得湘西地区留存的传统织绣类工艺资源丰富而活跃;其余分散在湘东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湘中、湘南等地区的纺染织绣技艺也具有着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从民间刺绣发展而来的湘绣,现今已跻身于中国代表性绣种之列,而湘南湘中地区的瑶、侗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织绣技艺自古以来皆是其人民赖以生存的持家本领。

(二)湖南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的价值

1.历史人文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项目,是人民群众集体生活的反映和人类文化活动长期得以流传的成果,其所具有的历史人文价值不容忽视。从最初的生存需求、装饰需求到精神需求,传统工艺对确定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如湘西苗绣、花瑶挑花等少数民族的刺绣技艺,作为民间服饰文化的一部分,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无字天书”。它们以图像的形式,将等本民族迁徙历程、信仰崇拜、神话传说、生活生产等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信息世代流传,体现了其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可以说,传统工艺的地域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而湖湘地区的纺染织绣技艺是“锦绣湖湘”的文化载体,其包含的历史、文化、工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有助于人们了解过去、思考当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同样作为“活态文化”[3]4-13的传统工艺,不仅是维系民族发展的源泉,更是人类文明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传统工艺的文化挖掘与文化传承,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再创造,更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自我认同、自我归属。

2.经济技术价值

许多传统工艺自古以来皆是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持家本领,而纺染织绣等技艺则更是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其复杂的工艺是古代纺织技艺留存至今的佐证。比如土家族织锦、侗族织锦、蓝印花布等织染技艺,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技术知识,承载了人民大众在历代生活中累积而成的实践经验和匠心巧思,甚至许多技术还无法被机器替代,仍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文化生产力。它们能传承至今,也正是基于其“活态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以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载体,借助人的动态行为来创造和传承”[4]52-54。而在近年来“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背景下,传统工艺的经济技术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其工艺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大大提升,传统工艺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无论是作为老牌“湘字号”的湘绣产业,还是湖湘山区织绣技艺的商品化生产,都助推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传统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以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将传统生活方式融入现代社会为最终目的,激发传统工艺的经济技术价值,是传统工艺获得良好发展的必经之路。

3.艺术审美价值

传统工艺不仅是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实际用品,也是人民大众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尤其在今天的工业时代,传统工艺产品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而传统工艺所带来的生活美学也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其审美层面的价值比重正在逐渐上升。可以说,艺术审美价值是传统工艺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在湖南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中,精工典雅如湘绣、古朴繁复如花瑶挑花、绚丽多姿如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每一项工艺都在其实用的物质形态中彰显了独特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不仅始终与大众生活相结合,也带动了高品质的消费需求;而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湖南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在不断地丰富完善,精益求精,艺术表现力更加多样,诠释了湖湘地区多种审美文化和思想内涵,这也是深刻了解湖湘民族艺术精神、审美思维的良好途径。

二、湖南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边界失衡

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生产性保护,而生产性保护要“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工艺的真实性”, “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的基础上,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明确规定。但在现实中,传统工艺的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发生碰撞。以刺绣工艺为例,当下机器刺绣、软件制版等技术的发展,既给传统刺绣行业带来了提升,也带来了挑战。机绣产品绣制时间短、成品效率高、价格低廉,能适应市场大部分消费者的需要,但传统湘绣、苗绣等刺绣技艺针法多样,运针方式复杂,目前是难以被机器全部替代的,在生产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粗制滥造、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同时,机绣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手绣的个性与特点,核心技艺与工艺流程整体性也难以得到保障。

事实上,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的矛盾一直存在于包括纺染织绣在内的传统工艺领域,二者的边界如何控制也是各个传统工艺行业、学术界颇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任何一种传统工艺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使用场景的变化,传统工艺必须以一种合乎自身规律的逻辑自洽而进行演变,而非盲目简单地迎合市场需求。

(二)传承群体断层与主体地位缺失

就湖南地区的纺染织绣工艺而言,无论是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湘绣,还是处于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织绣技艺,其传承群体后继乏人一直是普遍存在且老生常谈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传承群体年龄结构不合理、受教育程度偏低,传承周期长难度大、高素质技能人才缺失等等。特别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而言,留在家乡传承发展一门祖辈熟悉的织绣手工艺事业,往往是落在少数有能力有情怀的“能人”肩上。大部分青年传承群体难以稳定,老年传承群体随时面临着减少和消散的问题,而中年传承群体作为主力军通常也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担,不能将全部精力用于传承事业。相较其他传统工艺,纺染织绣类工艺产品的生产材料成本不算特别高,其产品质量或作品的最终价值还是取决于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审美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而磨炼与提升的时间成本却是难以估量的。

同时,在传承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一些传承人的主体作用及地位并未充分发挥与彰显,一方面是受限于自身条件与认知局限,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过分行政化干预导致传承活动流于形式;再者,商业化的生产模式中也存在着传承人创新能力缺失、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传承人很容易沦为简单的制作者而缺乏创作个性。

反应堆压力容器算例模型如图5所示,因压力容器是对称的,取其1/4模型来分析法兰与压力容器之间的接触,该模型仅受螺栓预紧力的作用。材料参数为:弹性模量为200 GPa、泊松比为0.3。

(三)地域文化特征弱化导致的趋同

湖南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大部分是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手工技艺,具有明显的在地性,但许多民族织锦、刺绣类产品存在着产品结构单一、纹样色彩趋同、市场重合、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究其原因,部分企业公司或独立手工艺者缺乏对织绣工艺文化背景与内涵的挖掘,缺乏良好的品牌建设,导致其产品难以形成真正的特色。正如国内学者邱春林分析的:“有些群体性的创新行为也会出现偏差。手艺人因为相互模仿跟风,反而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例如在最近20年共同市场的作用下,由于全国各产区又有着相似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丛林,比较容易消化的相互借用,越来越明显,其结果是各民族不同绣种之间的原有的文化特质消失较快,技艺和艺术特色逐渐趋同化……这种文化趋同现象不只发生在自己领域,在木雕、石雕、剪纸、陶瓷等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5]

三、湖南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策略

(一)坚守核心工艺底线,创新工艺生产方式

2022年6月28日,文旅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提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传统工艺企业,支持其全面掌握并运用传统工艺核心技艺和关键技术,在保持传统配方和工序的基础上,鼓励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传统工艺企业区分手工制作和机械生产,设立专门的手工生产线,进行开发创新,提高手工价值,丰富产品品类,培养高端品牌,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这为新时代的传统工艺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十分明确的做法和路径。

湖南的纺染织绣工艺资源丰富多彩,每项工艺都具备其独有的核心技艺与文化特色,但同时,许多工艺在制作流程中也存在着相似的环节。在具体生产实践中,就要坚守核心工艺不变的底线,积极开展工艺改良与技术革新,整体提升工艺品质。以纺织类传统工艺为例,一些土家织锦企业通过改良创新,将前期的工序和一些简单产品交由大型机器完成,复杂纹样的织锦产品则由织造者手工完成,保留了核心技艺。而对于机器生产与手工制作同时存在的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一如上述《通知》中所谈到的,可以开设专门的手工生产线,或者以手工制作为主机器生产为辅,实现手工与科技的协同合作。通过这种差异化的生产方式丰富产品种类,在审美和材料的选择上参考消费者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同时,更有学者认为:“机器本身不具备创新能力,需要由技术高超的绣工与程序员一起合作,才能使机器具备精神的因素,进而制造出优秀的刺绣产品。”[6]32由此可见,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只是以一种服务的形式存在,技术进步是可以激发出传统工艺创新活力的。事实上,“在高科技时代,传统工艺虽是小技术或中间技术,但借助手工艺生产,完全可以形成产品形态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在商品市场上能把握竞争的主动权”[7]。此外,除了传统工艺企业自身的改变,相关政府部门要同时做好商业监管与文化监管,遏制对传统工艺核心工艺和文化内涵的破坏行为,确保传统工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发挥传承人主体作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要发挥传统工艺传承群体的主体作用,就需要构建从政府到企业、从代表性传承人到普通传承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明确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作用,各司其职。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开展传统工艺传承人动态式管理工作,对省级传承人按照年龄归档,对不同年龄段传承人的传承任务、重点工作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在传承人才培养工作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承人要开展具有针对性、有所侧重的培训,以此快速储备传统工艺人才。如许多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偏大但技艺精良,因此可通过侧重提升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审美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促进同行间交流,扩大视野,提升对市场的感知力。对于大部分普通传承人,多为年轻群体,技艺水平也参差不齐。对此需要通过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各类研培计划、技能大赛等多个渠道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除此之外,还需在传承人队伍中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类高端人才是传统工艺领域的领军人物,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传统技艺功底,更需要具有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并积极参与到传统工艺行业的重大生产决策咨询和重大技术革新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带头作用,激活传承队伍的创新创造内驱力,引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

(三)深耕品牌文化,培育核心竞争力

湖南纺染织绣传统工艺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部分已然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符号,能够唤起当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向往。但目前,很多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文创品牌出现形象空洞、模糊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深入挖掘与提炼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缺乏文化识别度。因此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内涵。是当下传统手工艺品牌营造的重要工作。

当下,大众对产品的造型、材质和工艺往往会投入更多关注,通过产品品质彰显自己的独特审美以及对文化的理解。这表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提升。而相较于大工业标准化生产,纺染织绣类的传统工艺经营相对灵活自由,因此在产品设计和工艺制作上更容易发挥创新,相关传统工艺品牌要善于运用文化创意手段和技术革新手段,培育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生发于农耕时代的湖湘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纺织、刺绣、印染类传统工艺项目迎来了新的时代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总的来说,在坚持核心工艺不变化的前提下,开展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是两个不变的方向。具体来说,通过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发展、保护传承人的主体地位、提升激活传承群体活力、挖掘与塑造传统工艺的品牌文化、树立独特价值的品牌形象等措施,能更好地推进湖湘纺染织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紧随时代脚步,创造更为灿烂的未来。

猜你喜欢

染织传统工艺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图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评《染织图案设计教程(第二版)》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吉林裕华染织工厂的创立与发展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