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热点及演进态势

2024-01-20唐艳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发文研究者图谱

□文/唐艳平

(贵州商学院 贵州·贵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增就业人员的重要群体,大学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于确保我国就业形势大局稳定意义重大。因此,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一些不足,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研究基于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CSSCI 文献数据库,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文献类型为“论文”进行检索,时间区间设定为“2001~2022年”,检索时间为2023年3月1日,共检索到2,670 篇相关文献。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手动剔除会议通知、征稿、书评、新闻报道等非研究性文献,经筛选后共得到2,536 篇有效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CiteSpace 信息可视化软件是陈超美(美国德雷塞尔(Drexel)大学)等研发的,在Java 语言环境下运行的一款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通过对文献数据进行运算,可对所研究问题的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帮助人们掌握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本文应用CiteSpace 6.1.6 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计量分析,绘制出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网络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及突现词图,以揭示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与机构及其相互间的合作关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二、文献计量分析

(一)发文量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特定时间区间内某一研究主题的发文量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宏观上来把握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热度情况,也有助于分析这一研究问题的演化趋势。图1呈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相关文献在2001~2022年间的分布情况。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历程基本可以分成萌芽、快速发展和巩固发展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05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发表的文献数量较少。2006年到2015年间,年发文数量快速增加,在2009年达到顶峰,单年发文量超过300 篇。2006年以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发文量快速增加,与我国大学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密切相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冲击严重,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这一阶段发文量的变化体现了学术界对于就业问题的研究与社会关注焦点的高度契合。2016年至2022年发文量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近年来CSSCI期刊的载文量减少,但年发文量仍保持在两位数,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仍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图1)

图1 2001~2022年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发文量年度分布图

(二)研究者的可视化分析。通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来分析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者的合作关系,如图2 所示,图谱中共有613个节点,127 条连线,节点大小与作者发文数量呈正相关,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与作者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正相关。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主要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黄敬宝、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吴克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钟云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蒋承、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罗建河,以上学者发文量均在9 篇以上,说明在该研究领域核心研究者比较突出,发表论文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就业质量、就业能力等主题。(图2)

图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从合作关系来看,部分研究者已经开展广泛合作,如吴克明、钟云华和卢同庆,苏丽锋和孟大虎,洪文建和武毅英等研究者的连线较粗,说明他们有较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总体来说,多数研究者在合作网络图谱中呈零散分布状态,这说明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内,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研究者间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共享,整个领域研究者间的合作关系有待加强。

(三)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根据样本数据对发文作者所属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图3,图中共有543 个节点,127 条连线。代表某研究机构的节点越大说明该研究机构发表文献的数量越多,节点间的连接线条粗细代表发文机构间的合作强度。按照发文量由大到小进行排列,发文量处于前10 的机构分别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机构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跨机构合作,但不同发文机构间的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09,说明各机构多为独立开展研究,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若要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化研究,还需要研究机构间加强跨学科、跨区域合作,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让大学生就业问题理论研究成果可用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图3)

图3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三、关键词共现与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凝练和概括,通过分析关键词,可以了解所研究领域的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共现是指一个或多个关键词一起出现在同一篇学术文献里。在文献计量学分析过程中,关键词在文献里出现的频次可以代表某一个时期里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关键词的频次越高,说明该研究主题热度越高。在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软件中,结点圆圈大小代表的是关键词频次,关键词所在的圆圈越大,说明该关键词频次越高。与此同时,两个关键词结点之间连线的粗细代表着两节点的关联度,连线粗细与关系紧密程度成正相关。(图4)

图4 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运用CiteSpace 的聚类功能,对所研究样本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包含739 个网络节点、1,044 条连线、模块值Modularity Q=0.6442(取值范围为0.4~0.8),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0.8805(取值范围为0~1)的关键词聚类图谱。CiteSpace 中聚类效果一般用模块值(Q 值)和平均轮廓值(S 值)来衡量,通常0≤Q<1,当Q>0.3 时说明聚类效果较好,而当S≥0.7 时表示该聚类结果合理,且信服力较高。从模块值与平均轮廓值的取值可以看出,本研究样本的关键词聚类图谱的聚类效果较好,可信度较高。该聚类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向多维度、多层次推进,主要包括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就业指导等高频关键词,说明这些主题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三)研究热点分析。运用CiteSpace 软件的突变检测计算可以从微观层面清晰地展示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并可对未来热点研究方向进行预测,通过大学生就业关键词突现图,可以看到2001~2022年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热点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2010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就业难、解决对策。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有所下降。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探析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如苗天慧等认为要做好大学生就业与指导工作,需要研究如何疏通与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与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与完善等方面着手;文东茅基于工资竞争理论、工作分层理论和工作竞争理论,通过实证分析,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2011~2022年,职业规划、就业影响因素、就业质量、创新创业、基层就业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该阶段初期伴随着金融危机、高校扩招的双重影响,就业岗位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高校及社会普遍把提升就业率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就业质量,如何提升就业质量是这一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面对新的挑战,研究者们探索了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指标体系;研究者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需求及他们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并对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2018年后,随着乡村振兴等宏观政策的引导,掀起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热潮,研究者们对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开展了深入研究;2020~2022年期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大影响,研究视角主要着眼于在后疫情时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通过鼓励学生去基层就业创业,帮助大学毕业生们解决就业难问题。(图5)

图5 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词热点突显图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首先,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一主题开展的研究,年文献发表量整体呈倒“V”型,即先增长后下降。其中,年发文量在2009年达到峰值。这是因为大学生扩招几年后,就业问题愈发凸显,同时叠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9年后研究热度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以大学生就业为中心向关联方向扩散发展。其次,从空间分布视角来看,研究者、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研究者大多独立开展研究,缺少跨学科、跨机构的交流合作,未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缺乏成熟的研究合作团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相关选题的深入研究。再次,研究内容相对零散。尽管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但就单个成果来看,则较为零散,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成熟。从成果的内容来看,大多数文献只涉及就业问题的某个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同时,大部分研究缺乏连续性,研究深度不够。

(二)讨论与展望。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未来可在以下三个方面拓展和深化大学生就业研究:第一,细化研究,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主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教育界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需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主题,围绕研究主题从方法论层面深入挖掘问题根源,寻找解决方案。第二,建圈强链,构筑大学生就业研究共同体。大学生就业难是客观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但可以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部分缓解矛盾。在大学生就业研究区域不平衡的现状下,亟待通过研究共同体的构建和合作,对相关选题开展深入持续的研究,以便产生具有高影响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第三,跨界整合,拓展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多方共同解决。即在融合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来构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发文研究者图谱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