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路径

2024-01-20梁顺强席卓妮王曼丽窦雯婵许鸿善

中国西部 2023年6期
关键词:资源优势双碳

梁顺强 席卓妮 王曼丽 窦雯婵 许鸿善

[摘要]

“双碳”背景下,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系统梳理了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阐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特殊挑战。据此,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示范引领和资源融合进程,拓展技术创新和合作交流深度,提升营商环境和要素服务水平等对策,以期为甘肃及同类地区推进新能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优势;产业基础;新能源电池产业[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94(2023)06—0032—06

[作者]梁顺强经济师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兰州730030

席卓妮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兰州 730030

王曼丽助理经济师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兰州30030

窦雯婵助理经济师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兰州730030

许鸿善工程师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兰州730030

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是我国实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1—2。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其制造成本占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的40%左右(3)。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新能源电池消费需求增长,新能源电池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机遇期。

甘肃省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工业核心区,制造业基础坚实,工业体系完备。同时,甘肃还拥有丰富的镍、钴、锂、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资源,其中镍、钻资源储量全国第一。这些资源对于新能源电池研发制造有重要价值,如钻、锂等就可用于开发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正极材料,铝、铜等精深加工后也可用作锂电池的正、负极集流体核心材料(4—5)。在“双碳”背景下,甘肃省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新能源电池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1.国内呈蓬勃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国积极出台行业规范、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促进新能源电池产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锂电池相关企业超3.8万家,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锂电池产量达到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裝车量294.6GWh,储能型锂电池产量突破100GWh;出口总额达3426.5亿元,同比增长86.7%。

现阶段,新能源电池主要以磷酸铁锂电池和镍钻锰酸锂电池产品为代表。磷酸铁锂电池,具有造价成本低、高温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和安全性高等特性;镍钴锰酸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好、续航里程长和充放电倍率高等特性6。长期来看,镍钻锰酸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方面优于磷酸铁锂电池,其市场空间广阔8。此外,其他电池,如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等),虽然在性能和应用领域有所差异,但也具备推广应用的前景和可能性。

2.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基础、成效及前景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气候相对干燥,金昌、兰州新区等电池产业集聚区空气湿度低于30%,符合电池材料和电池生产制造环境要求,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有天然优势。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就强调“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甘肃省立足资源能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优势,将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电池产业作为贯彻“双碳”目标、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攻点,出台《甘肃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1+N+X”政策体系》《甘肃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从要素保障、科技创新、产业配套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截至目前,甘肃省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42个,主要分布在金昌市、兰州新区和酒泉市。其中,电解液基地4个,年规划产能约17万吨;正极材料基地10个,年规划产能约170万吨;负极材料基地10个,年规划产能约112万吨;电池制造基地16个,年规划产能约67GWh;电池回收利用基地2个,年规划产能约5万吨。新能源电池产业初步形成以金川公司等骨干企业为引领,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重大项目为支撑,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要素集聚发展态势①。甘肃省重点企业调研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甘肃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实现产能约4.6GWh,完成产值约70亿元、同比增长超30%。

二、甘肃新能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行业周期影响,锂电产能面临过剩危机

从锂电池行业需求端来看,全球化发展与贸易保护等因素加剧产业分化,动力电池产业步入新一轮竞争与调整周期,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压力增大,消费市场对动力电池需求可能会减少。从供给端看,近年资本大量涌入锂电池产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出现上项目、扩产能局面,经过两三年建设周期后,锂电池材料产能或将面临过剩危机。根据中汽协数据,预计2025年锂电在新能源汽车动力市场需求为1550GWh,产能规划超过8000GWh。这对甘肃省以锂电池产品为主的新能源电池产业来说可能造成较大挑战和冲击。

2.虹吸效应增大,区域产业分化趋势凸显

甘肃省近邻陕西、青海等省份纷纷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引进落地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形成优势资源与优质企业协同发展格局。陕西现有新能源汽车千亿产值企业2家,百亿产值企业9家,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活跃的省份之一。青海形成“盐湖提锂—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及配套”完善的产业链。从产业布局上来看,周边省份的虹吸效应不断增大,对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

3.先导技术缺乏,产业集聚效应尚未显现

新能源电池产业属于人才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迭代更新快,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资金和技术支持10—11)。甘肃省现有的新能源电池企业缺乏自身技术支撑,科研人员较少、研发投入不多、技术储备不充分等问题突出。如,尽管金昌原材料就地转化率在65%以上,但在建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中,以原材料加工制造为主,电芯等制造项目少,且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新能源电池和电池材料生产能力未形成集聚规模。

4.产业链衔接不畅,协同发展态势尚未形成

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需各种类型的企业长期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尽管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但是链主企业自身能力发挥有限,上下游企业间的紧密分工协作能力不足,产品互用、信息互享、市场共建不够,产业链之间的扩张力还未体现出来,协同集群发展的态势尚未完全形成。如,兰州新区目前虽布局建设负极材料、锂电铜箔、电解液等生产项目,但缺少电池正极材料、组装加工、运维检测等企业,产业链条较短,上下游衔接不畅。

5.要素联动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亟须加大

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环节多、技术复杂度高,对政策的依赖性很强2。目前,甘肃省新能源电池产业产业链、金融链没有实现联动,支持上下游协同共融发展的政策举措还需加强,已经出台支持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叠加效应也未充分释放。同时,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市场宣传等,现有的新能源电池企业自身资金融通渠道有限,扩大企业影响力的举措还不多,需要多重力量给予支持。

三、“双碳”背景下甘肃推进新能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深刻认识和把握“三新一高”要求,抢抓战略机遇窗口期,聚焦“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围绕产业主流发展方向,全力提升新能源电池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将甘肃打造成为全国重要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

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一是积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紧跟新能源电池多元迭代期,培育壮大镍钴锰酸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产业链,适时引进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超前谋划布局电池材料及电池回收、报废、拆解及梯次利用、后市场等产业链,形成多种模式协同发展格局,扩大全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影响力。二是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政府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建设省内统一新能源电池材料市场,推进新能源电池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延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产业链条,引领新能源电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强化产业政策引导。树立“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发展理念,强化部门联动和地区协作,出台省级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以金昌市为重点,协同省内兰州新区、天水市、白银市等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动全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加快发展。

2.加快示范引领和资源融合进程,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统筹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培育,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梯次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与新能源电池产业协同融合。一是加快示范引领步伐。充分发挥甘肃省资源优势,统筹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培育,推进新能源开发与就地消纳互促、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联动,促进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畅通循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团队产业梯次发展。对接龙头企业,联合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头部企业,开发车电分离的电动汽车产品,引进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项目。以现有产业链链主企业为引领,吸引并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技术创新链,推动产业梯次发展。三是加快资源融合互促。用足用活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与化工、有色金属融合互促的形态,大力推进化工、有色金属与新能源电池产业延伸或紧密结合,加快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3.加大招大引强和培优扶新力度,全力促进产业上档升级

聚焦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提升,主攻產业链精准招商和企业培优工程,加快“源网荷储智”协同互动,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加大精准招商力度。集中省内优势资源,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对接行业设计、研发、制造、服务等企业,招引规模总量大、辐射带动性强、创新水平高的产业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生产要素聚集,提升新能源电池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二是紧盯企业扶持培育。实施新能源电池项目工业企业入规扶新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优工程,支持金川集团、甘肃德福、杰瑞集团、佰利联、金车储能等企业发展,全面推动新能源电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大幅跃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是加快储能市场应用。实施“源网荷储智”一体化示范工程,优先把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纳入负荷范围,提升新能源电源白发自用比例,持续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形成产业与负荷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4.拓展技术创新和合作交流深度,不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搭建多层次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利用创新政策开创科技创新合作的新局面,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一是搭建技术创新平台。聚焦电池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搭建开放式技术平台,强化新技术研发和攻关,拓展新能源电池产业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托金川集团等,联合头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成立创新联合体和电池研究院,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三是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加强与专家团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开发生产应用于消费、数码、动力、医疗等各行业各型号电池产品,延长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提升供应链、价值链水平,构建多领域、多元化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

5.提升营商环境和要素服务水平,积极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着力创新营商环境模式,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畅通要素供给渠道,构建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持续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造政策稳定、竞争公平、服务高效、成本优惠的营商扶商环境。二是强化要素服务保障。在产业园区全面推广“区域评估”“标准地”模式,整合要素资源,强化项目服务,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信用承诺制,实现“拿地即开工”,保障新能源电池项目快速落地。设立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基金,成立基金运营公司,联合头部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筹措资金,引领和支持新能源电池产业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建立面向国内外的新能源产业联盟和专家智库,畅通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省内外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和人才交流合作,研判市场发展和需求,科学规划产业链产品、产能,构建产业互补、市场共享、原料共用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史丹,李晓华,邓洲,等,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3,(03).

[2]李志勤.“双碳”背景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与探索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J].决策咨询,2023,(02).

[3]李菁菁,张士强,王一粟,政府创新补贴对新能源企业创新驱动的影响基于创新环境的调节作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

[4]张宇杰,汪兴兴,朱昱,等,宽温度范围内方形三元锂电池倍率放电性能[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12).

[5]员江洋,刘宁宁,杨明,等,山东电网新能源消纳关键措施分析及综合评估[J].全球能源互联网,2022,(10).

[6]郑爱琳,刘朔,蓝海林,基于系统综述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效果评估回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06).

[7]戴海桃,明帮来,张学梅,等,标准助推电池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粗碳酸锂》标准解读[J].电池工业,2023,(02).

[8]万长东,王敏,娄豫皖,等,动力电池单轴向与三轴向随机振动响应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23,(04).

[9]张宇,新能源电池技术在北京冬奥会绿色运动中的应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12).

[10]李芳芳,冯艳玲,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2022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观点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23,(01).

[11]张霞,张舵.从新能源电池企业扶持政策谈企业战略管理[J].电池,2022,(06).

[12]黄滢,魏楚,打破要素市场壁垒构建能源统一大市场[J].产业经济评论,2022,(05).

(责任编辑肖华堂)

猜你喜欢

资源优势双碳
“双碳”目标下的环保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兼论媒体治理的调节效应
关于利用挖掘陕西文化资源优势 创建影视强省的调研与思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双碳”背景下推动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
绿田机械:净利润复合增速超80%“双碳”目标加速企业绿色发展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河北承德矿泉水(山泉水)资源优势分析
广西岑溪切实把石材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推动唐山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