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2024-01-20李祥永李晓庆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格局

李祥永,李晓庆

(上海理工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上海 200093)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构建“大思政”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确立,既为高校有效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为高校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深入研究“大思政”格局的性质和新结构特质,系统规划和设计适应“大思政”格局新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提高育人成效,是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而在“大思政”格局下,科学定位党建育人功能,拓展党建育人工作内涵和工作路径,创新党建育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完善党建育人工作机制,提高党建育人工作实效,发挥高校党建育人的核心作用,是建构“大思政”格局的关键因素和有效抓手。

一、“大思政”格局的新结构特质

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实现了高等教育从“办学”到“育人”理念的根本转变,是高等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必然选择。“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最高表达与本质体现,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明明德”“止于至善”,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栋梁之材的育人观,也与西方强调国家和民族精神意识觉醒的古典大学观和“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教育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大思政”格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成长与进步,反映的是回归“教育自身”的文化活动。这种教育模式是对苏格拉底以后西方教育盛行的“主智主义”导向的纠偏导正,是对多年来存在的以智育的方法进行德育,以单纯知识灌输为主的育人方式的革命性变革[2]。它强调的是教育对象知情意的和谐发展,强调的是教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的融合[3]。这种教育模式的思想基础是集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文化活动和生活环境于一体的全面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自身规律,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强调通过促进受教育者的知识教育、情感的激发和实践锤炼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新的育人格局的构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构特质和要求。

一是系统性和整体性。“大思政”战略定位的正式确立是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用系统思维方法来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变革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要求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必须坚持系统论的方法和原则,处理好育人主体和育人措施的关联性、系统性关系,各育人主体和各项育人措施要发挥合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正相关激励作用,力求达成育人的总体效应和总体效果。这种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运作场域更加立体化、影响领域更加多层化。参与主体既包括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也包括高校机关行政、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在内的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从系统角度而言,高校“大思政”格局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子系统:个体系统(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群体系统(校内各部门);整体系统(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素的总和)[4]。在呈现形式、运作场域和影响层次方面不再局限于一点一线,而是贯穿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所有工作场域,高校所有工作活动都承载着育人功能。“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的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决定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必须是系统一体化设计。

二是协同性和联动性。“大思政”格局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结构特质要求建构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进行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要求各个体系统、群体系统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但各方面的“散兵”育人模式,存在相互隔离、缺乏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与支持的“割裂”状态,无法自发做到真正的同向同行,育人合力并不能自动生成。要真正实现育人合力,既需要育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也需要“大思政”格局系统的耦合。“大思政”格局要通过顶层设计,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和要素与要素的互动协同性,注重育人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性,通过育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各环节各主体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育人系统内的各要素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共享,创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协同配合机制,提高协同配合工作水平,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

三是开放性和动态性。“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强调各育人主体共同参与,各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育人合力,形成高校+的育人整体环境。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既要抓住高校这个关键环节,以高校这个重要领域和重要阵地作为突破口,又要坚持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心态,积极吸纳和整合利用社会育人资源,在育人大环境上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育人闭环。在高校系统内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也要注重系统的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既要创新机制抓好党建育人工作,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构筑“大思政”格局的核心和关键,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骨干作用,也要抓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相谐调,推进育人的整体系统走向动态平衡。

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育人的功能定位

“大思政”格局系统性、整体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的结构特质要求高校牢记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系统规划,并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充分认识高校党的建设在“大思政”构筑中的关键地位、核心地位、领导地位,充分认识党建育人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的核心作用,创新党建育人工作理念,不断强化高校党建育人意识,提升党建育人能力。

高校党建是“大思政”格局构筑是否成功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高校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需要站稳办学方向立场,解决好师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问题和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最根本问题。因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是高校实践和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障,是“大思政”格局构筑是否成功的根本保证。这需要高校将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高度融合,围绕育人抓党建,围绕党建促育人,全面谋划和系统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

高校党建育人是高校党委领导育人工作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部署。高校党委承担着育人的主体责任,而党委领导育人工作的重要体现就是党建育人,通过把握育人方向,制定育人目标,明确育人思路,构建党建育人机制和整体规划,发挥党建育人作用,完成党建育人使命。

高校党建育人是“大思政”格局工作的核心。党建育人贯穿于“大思政”格局工作系统的全过程和全要素之间,是“大思政”格局工作的核心。党建育人在“大思政”格局系统中,具有目标导向、渗透凝聚、协同提升和规范约束的作用。以党建育人为核心构筑“大思政”格局,建立和完善适应时代要求、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有助于站稳办学方向,保障育人目标有效实现。

高校党建育人是为党育人的重要保障。高校党建育人工作既要实现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在高校全覆盖,又要通过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与管理工作,通过学校、学院的两级党课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培养,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截至2021年6 月5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514.8 万名。大专及以上学历4 951.3 万名。2020 年1 月1 日到2021 年6 月5 日共发展党员473.9 万名,发展学生党员187.2 万名,占比39.50%[6]。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数据统计,近年来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总数均超过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而且这一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高校党建育人已经成为为党育人的重要保障。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育人的工作路径

针对“大思政”格局新的结构特质,高校党委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责,确保在“大思政”格局构筑中的核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进行科学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调动“大思政”格局系统内各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育人功效,形成育人合力。同时,高校党委要将党建育人工作融合到学校各中心工作,形成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实现同频共振,真正实现“大思政”格局系统的互动性和共享性。

(一)提高党建育人意识,完善党建育人制度

高校育人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应提高党建育人意识,主动将国家发展全局战略性安排与学校具体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将党建工作与学校各中心工作、与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提升党建育人功能实效,完善党建育人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建育人和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协同工作机制,强化育人制度的系统化设计。优化设置高校基层党支部,完善组织架构,灵活设立党支部,将支部设在年级、专业单一模式变为设在科研课题组、实验室、宿舍、社团组织等多元模式。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教研室、实验室、教研组和学生班级的“机车”作用,发挥它们作为党建育人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战斗堡垒”的作用。

(二)将党建育人与学科发展相融合,激发育人主体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校党委要积极探索党建育人与学校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之间的交融协同。一是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三支队伍的沟通交流平台,在全体教师中树立“教书”与“育人”相融合的理念,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覆盖率和建设质量。激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强化育人职责,自觉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挖掘知识传承中包含的精神价值,将立德树人工作渗透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育中。二是创新教师专业考核机制,引导和激励每一位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成为塑造学生性格、品格和品味的“大先生”。在专业人才考核指标中细化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应内容,引导全体教师将知识传授与道德感召融为一体,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展现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实的科研精神,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模范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切实推进育人工作。三是积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对师生有关学校创业史、学院奋斗史、学科发展史的教育。可通过讲述学校、学院、学科建设的创业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激励全体师生传承先辈们的砥砺前行、永不懈怠的精神,勇于担当,积极投身于学科建设发展中,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学院、学校发展相融合,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融合,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建功立业。

(三)将党建育人与师生生活世界相融合,强化育人协同性和实效性

在构筑“大思政”格局中,党的领导是关键,是决定“大思政”格局能否构筑成功的关键。而党建育人是在育人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需要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强化育人能力,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落实党建育人,不断提升党建育人的协调性和实效性。一是将党建工作与师生个体发展需求、学校发展实际有机结合。高校党委要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不同学科专业发展实际相结合,与每个党员师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解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效性问题。在支部建设中可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引导与鼓励师生党员结合个人特质与专业特长进行群众服务,让党员们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锻炼能力,磨练品格,获得进步与成长,促进知行合一,提升育人效果。二是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发展问题相结合。既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又要“学而思,学而行”,理论学习与院系专业发展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既要在理论高度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魅力,在实践磨练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选择,又要注重提升用马克思主义辨证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师生党员在深入学习、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展开交流探讨,拓展整体视野,不断提升师生党员思想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创新“党建 +” 新格局,营造协同联动育人环境。高校党委要自觉将党建育人与积极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提升服务师生日常学习工作水平、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相结合,不断提升高校党建育人的话语权。高校党组织要积极了解师生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倾听来自基层师生的声音和诉求,关注师生多元化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师生反映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高校党委应统筹规划,制定切实有效整体工作方案,学校各部门党组织要积极介入,在协同联动中,打通管理服务部门之间的“肠梗阻”,强化人文关怀,帮助“青椒”教师缓解工作压力,解决工作、生活实际困难;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生涯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有效帮助特殊群体的学生,有效缓解入学适应问题、心理问题、学业困难问题、经济困难问题等,营造合力育人、全过程育人氛围,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

(四)将党建育人与大学精神传承相融合,保持育人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高校党建育人要通过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将校园文化精神、专业学科办学传统和文脉的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有机融合,将大学精神的传承融合于党员发展、管理与教育的全过程,凝练师生价值追求,凝聚师生奋斗目标,继承、弘扬大学精神并通过系统规划,拓展学习内容与实践模块,不断拓展育人空间和载体,保持育人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将“学党史、学历史、学校史”有机融合到党内政治生活中,将向上向善、从严从实、求真求精的精气神注入到高校师生心中,引导师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帮助他们坚定信仰和信念,明确责任担当,激励他们参与国家建设。创新“互联网+”育人模式,将校史、校友故事、学校改革创新与“四史”教育等育人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和完善红色虚拟空间学习平台,强化互联网法治教育,建设和守护好网上精神家园。通过组织师生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以及进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攻关等科创实践活动,让师生紧密跟随时代脉搏,感受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定理想、坚定信念。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7]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党委需要深刻认识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大思政”格局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强化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动态性,深度融合创新,不断深化党建育人的工作内涵,有效拓展党建育人工作实践路径,全面激发育人系统内各育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格局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