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气象预警传播策略优化研究

2024-01-20王悦袁媛刘思佳潘媞李亚玲

中国信息化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防灾暴雨气象

文|王悦 袁媛 刘思佳 潘媞 李亚玲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增强,四川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日益凸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预警发挥着“发令枪”的重要作用,其成效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借力媒体在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互动性强等方面的传播优势,有利于实现预警信息的高效发布、气象知识的深度普及,进一步将增强公众防灾避险能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落到实处。

一、四川气候复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极端天气现象频繁触动公众神经,气象灾害的影响愈发具有复杂性、放大性、全局性。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是我国地形地貌最复杂的省份之一。四川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间差异显著,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样。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气象条件,使得四川自然灾害多发频发。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对于有效防范化解气象灾害带来的各类风险挑战,最大程度保障人民安全福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气象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的“前哨站”,其准确高效发布是将预报结论转化为社会效益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气象灾害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

二、四川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现状及预警传播面临的新环境新需求

(一)全省气象预警发布情况

2022年,四川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共发布预警信息35994条,其中红色2076条,橙色6348条,黄色19312条,蓝色8258条。这些预警信息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其发布量总和占全年发布总量的56.3%。从全年灾害预警类型统计上来看,暴雨、强降温和高温为前三位,占全年灾害预警发布总量的84.9%。

(二)发布渠道和机制

全省气象信息手机短信定制用户可接收到天气预报产品和气象预警产品,2022年全省气象部门发布预警短信5.9亿条,覆盖1.8亿人次。“四川气象”融媒体矩阵集合了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粉丝总量近100万,每天更新最新天气信息,并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天气预报节目用通俗的语言发布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网建立了 1 个省级、21 个市(州)级和 147 个县(市、区)级共 169 个分中心,提供每小时气象要素实况、实时预报产品、气象服务产品和气象预警信息。

目前,省气象局已与省通管局、省委网信办建立暴雨黄色及以上预警全网发布机制,与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与省水利厅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与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印发《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强化预警响应联动等工作。

三、气象预警信息传播面临的新环境新需求

(一)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取信息方式变化,气象预警传播渠道需更加多样

伴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已从以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为代表的传统渠道,转向在线新闻、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新渠道,且信息阅读习惯呈移动化、视频化、碎片化、社交化、智能化趋势。在此背景下,气象预警传播渠道和方式要顺势而为,发挥传统渠道作用的同时,注重拓展新渠道,努力实现预警信息多手段、全媒体传播。

(二)极端天气呈高发强发趋势,气象预警科普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更易引发灾害链效应,公众对于气象知识的科普需求进一步提高。预警的提前量与准确率有赖于观测、预报等能力的长足进步,而预警作用的发挥与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关系密切。气象预警不仅要及时发布出去,更要让公众知晓不同预警的意义,以及应该采取哪些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四、借力媒体优势,让气象预警传播更高效更有力

(一)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媒体快速传播机制

200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对各级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通信等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传播的有关工作作出明确要求。新时期,推进气象预警信息更加及时、高效地传递到“最后一公里”,气象部门与媒体机构需结合各自资源,构建气象预警信息媒体快速传播机制。

近年来,四川省气象部门积极探索“气象+媒体”在扩大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提升接收时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行路径——通过建立媒体联络群,形成“直通式”传播工作机制。主动对接人民网四川频道、新华网四川频道、川观新闻、四川观察等近20家媒体,将各媒体气象口记者拉入联络群“四川省气象局-媒体群”,并让其知晓气象预警信息传播要求。当四川省气象台发布蓝色及以上等级的预警后,会将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推送至联络群,并以群公告的形式告知所有记者,随即通过各家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确保预警信息高效传播。

2023年主汛期(6月至8月),省气象局通过联络群向媒体及时告知大风蓝色预警1次、暴雨蓝色预警11次、暴雨黄色预警3次、高温蓝色预警1次。气象预警信息“搭乘”媒体渠道直达受众手机屏前,对提升覆盖率和时效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构建气象预警信息多形式全方位传播体系

气象预警信息在传统传播渠道下,一般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虽然简洁,但不能与当下交互性强、画面动态性高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完全相适应。借力媒体丰富的产品形态、多样的传播渠道等优势,有助于实现气象预警信息的多形式、立体化、全方位传播。

重要天气过程的预警信息发出后,根据不同的平台特点和优势,可“换装”成四种形式进行分众式传播——以文字的形式经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向公众发布;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经媒体新闻栏目和气象局官网官微向公众发布;以声音的形式经广播电台、应急广播喇叭向公众发布;以视频的形式经四川气象融媒体矩阵和主流媒体抖音号、视频号,以及天气预报栏目向公众发布。

在媒体平台的加持下,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打破了单一的呈现形式,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组合,以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出现,更加贴合不同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的受众群体的认知习惯和接受程度,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知晓率和实效性。

例如,2023年7月11日16时,四川省气象台发布首个暴雨黄色预警。川观新闻、四川观察等媒体迅速响应,《四川今年首发暴雨黄色预警 这些地方要注意!》《降温降雨来了!省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等新闻消息快速传播开来。这些新闻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向公众告知了预警内容和24小时强降雨落区图,并对涉及地区和风险进行重点提示。与此同时,四川省气象局官方抖音号以视频形式将预警信息告知公众,获得数十万次浏览和三千余次互动,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

(三)注重气象预警信息与防灾避险科普知识的结合式传播

气象预警是防灾减灾的“发令枪”,多渠道、多形式传播预警信息,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听到“枪响”。如何让公众能分辨“枪声”,并及时采取正确的防御措施,这要求气象预警信息不仅要“发得出”“收得到”,更要“看得懂”“用得上”。

气象预警分为14类、4级别,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分别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收到预警信息后,应采取怎样的行动?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答案。由于专业知识、科学素养的差异化,公众在接收到预警信息后的反应会参差不齐。因此,在传播气象预警信息时,加入相关的防灾避险科普知识,对提升公众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大有裨益。

2023年7月12日,四川省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在做好预警信息传播的同时,四川气象微博发布“暴雨出行安全指南”、“暴雨来袭如何保护自己”等应急科普漫画,对暴雨下的避险自救进行详细讲解,将气象科普与公共气象服务紧密结合,促进防灾减灾工作向更深、更广处延伸。

猜你喜欢

防灾暴雨气象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气象树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暴雨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当暴雨突临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防火防灾”大作战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