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2024-01-18周振国

中华魂 2024年1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化中华

周振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强调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持好、运用好这一最大法宝,对于提升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上,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重要历史经验,强调:“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的实际,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但是,在党的幼年时期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干扰,遭受许多曲折和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揭露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严重危害,引导全党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研究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938年召开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个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还对如何在结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具体要求: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当成是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学习他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要研究当前运动的特点和趋势,深入研究和了解其特点和规律性。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和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也顺应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到:“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了一段弯路,吃了大亏后才成功地实现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总结,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新的结合,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又不断深化的发展进程。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极其鲜明地确立了毛泽东所说的“第二次结合”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血脉和基本基因,科学阐述其思想精华、价值理念、道德精髓,揭示其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并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识视角作出新概括。2021年7月1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阐述坚持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两个结合”,并对“两个结合”的意义和要求展开进行了论述。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两个结合”的意义,特别是展开论述“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规律。2023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深化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认识高度,对“两个结合”作了进一步阐述,强调二十大报告提出并阐明的“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了“两个结合”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要在同各国实际的结合和运用中,融通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本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鲜明风格,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不仅是因为二者有高度契合性,更是因为中国化的民族形式、民族特征形成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落地生根、根深叶茂,深入人心,从而筑牢文化根基和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这些重大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发展和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以巨大的理论力量、实践力量深刻地改变中国,是通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实现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探索和开辟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由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转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在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时期,毛泽东领导全党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制定和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奠定了重要基础。毛泽东在开辟和领导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提出以苏为鉴,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新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并根据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及时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独立自主地开辟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实践,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之中,使马克思主义有了在中国扎根的文化沃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坚实的实践根基和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关键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产生了新的强大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大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认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并具有继续推动思想解放的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的,所有这些体系都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在“两个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社会革命发展需要所产生的,而且是以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为基础的,这两方面的统一,规定了科学思想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概括出“第二个结合”,凸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提升了将二者相结合的主体自觉性,使之与第一个结合相统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原创性意义。

以“第二个结合”提出为标志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承接和推进了历史上思想解放的成果,同时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内涵。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在结合中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和沃土,而且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体性要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在表达形式上结合,而且在内容上深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结合才成为可能。结合的结果是彼此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长,同时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化世界,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造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深化对中华文明特性的认识,在结合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些特性维系和推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和强大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这些特性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才能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价值引领、文化滋养。我们始终坚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为一体,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更广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坚实的文化根基。

深化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认识,在结合中不断增强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打开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我们党强调守正创新,就是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中华文化主体性之正。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建设目标,就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突出了这种先进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和人民主体性,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得到巩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获得发展动力。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食洋不化,抵制“西化”的种种误导。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一方面要求以开放的态度吸纳外来有益文化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证使中华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人类文明发出耀眼的光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原创性理论、坚定的人民立场,充分彰显其文化主体性的本质和价值。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和正当性的论述,坚持在结合中不断把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到新高度,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成果

“两个结合”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和科学方法。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和灵魂,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党的理论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之过程。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理论创新才有基点和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停步,理论创新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滋养。把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贯通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在新的起点上成为“中国的”,获得“民族形式”;使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丰富和升华,成为“现代的”,获得“当代形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并以“六个必须坚持”揭示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人民至上,决定了理论创新的人民性价值取向,揭示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坚持自信自立,要求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中国国情出发,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坚持守正创新,揭示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勇于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问题导向,揭示了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要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概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系统观念,要求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整体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坚持胸怀天下,要求拓展世界眼光,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对于理论创新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力量和创新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在推进理论创新中,始终倾听人民的呼声,关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主体。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坚持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坚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新的理论成果,使之获得完善、丰富和发展;坚持在人民群众实践中把理论的力量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是为民造福的理论,表现出高度理论认同和实践自觉,引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团结奋斗。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党的理论创新也一定会不断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本文作者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河北省社科院原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国化中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