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学生工作方案重构

2024-01-18贺利坚

高教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学生工作

贺利坚

摘  要:为进一步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提出运用“反向设计”原则对高校中工科专业的学生教育工作进行重构的方案,以达到对学生工作涉及的教育活动进行优化的目的。该介绍确认毕业要求、建立活动-目标矩阵、制定活动目标、设计实施方案、开展效果评价和持续改进的重构过程,并以“社会实践”为案例示范实施的具体方法。该文提出的方法,可以作为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完善育人机制、改进学生工作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学生工作;反向设计;工科专业;方案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2-007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Sanquan education policy, a scheme is put forward to reconstruct the student affairs system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using the backward-design princi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With the aid of this scheme, the goal to optimize education activities concerning student affairs can be achieved. Many details of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dure are offered, such as confirming program outcome, establishing activity-outcome matrix, setting activity objectives, to implementation plans, carrying out assess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addition, the practical method is demonstrated by the case of student social practice. The scheme proposed here is likely to be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refin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e student affairs system in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tudent affairs; backward-design; engineering major; scheme reconstruction

近年來,我国高校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也正在以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等为抓手,扎实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的教学工作(以下简称“专业教学”)发挥作用,也离不开由学生工作部门承担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下简称“学生工作”)。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专业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工作,是当前工科专业实施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张绍芳[1]分析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间的契合性,从优化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模式、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给出工作方向;孙垒[2]分析了专业认证和学生工作的协同关系,指出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陈琴等[3]提出了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发展性学业指导新体系,全程考虑学生管理及指导流程;赵岩松等[4]在认证标准指导下融合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由第二课堂部分支撑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并将对应的达成度评价结果用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

上述工作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将学生工作与工程教育认证结合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本文研究将工程教育认证中“反向设计”教学设计原则用于重构和优化学生工作中的各项教育活动,聚焦活动目标,提升活动效率和效果,促进专业教学与学生工作的相互融合和支持,形成一体化的育人方案,共同服务于合格工程人才的培养。

一  以成果为导向的学生工作方案重构

在成果导向的教育中,成果指的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5]。无论专业教学还是学生工作,都以学生能够取得期望的学习成果为目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要求必须覆盖的12项毕业要求包括了知识、能力、素养等多个方面,是对合格人才提出的完备的规格要求体系。这些要求,仅依靠专业教学并不能保证达成,还需要学生工作的支撑。学生工作不需要承担培养专业能力的任务,但如果能明确各项教育活动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则有利于提高教育活动设计的科学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整体的教育效率和效果,尤其是有关工程与社会、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及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工程教育认证中,用反向设计的原则落实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5]。反向设计原则同样可以应用到学生工作的教育活动设计中,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基础上,反推出科学、合理的实施和评价活动方案,这也为解决目前在学生工作中存在着的工作模式滞后、机制不健全、队伍建设不完善等问题[2]提供了新思路。

围绕毕业要求中提出的总体育人目标,采用反向设计原则构建一体化的育人方案,就是要综合考虑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工作中的各项教育活动,在整体上优化工作方案,让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的全部活动服务于毕业要求的达成。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能够更好地集中专业教学和学生工作两条战线的资源开展工作,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合理分工和配合,做到对毕业要求更全面、有效地覆盖,同时也能避免在同一目标上的过度投入。从教学评价的角度,也将能够针对目标制定出更科学的评价方案,收集到更全面的评价数据,得出更合理的评价结果,进而为持续改进各项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二  学生工作方案重构过程

立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对学生工作方案进行重构,需要在符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教学运行机制基础上,采用反向设计原则对学生工作中的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梳理,从而得出优化的教育活动方案。

(一)  确认毕业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专业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提出了明确要求,专业教学团队据此设计课程体系,以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重构学生工作方案将确认毕业要求作为起点,其目的是确定学生工作在達成毕业要求的总目标中应承担的任务。负责学生工作的团队要和专业教学团队一起,逐条理解毕业要求的内涵,分析毕业要求中涉及的能力是否能由学生工作提供支撑,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是否充分,学生工作中的哪些活动可以承担培养任务,有什么优势,必要性和重要性程度如何,等等。

专业通常会通过指标点分解的方法进一步细化和明晰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内涵。在学生工作中,加入专业元素有助于提升目标的针对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融入太多的专业元素,也会给相关教育活动在多样性、包容性、交叉性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增加实施的难度,弱化对通用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学生工作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不必细化到指标点,只需要在毕业要求层面上提供支撑。目前,学生工作通常在一个学院范围内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从方便实施的角度,甚至可以提取一个学院多个相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的共性元素,结合学生工作特有的规律和要求,制定出适用于一组相近专业的学生工作版毕业要求,作为后续设计工作的起点。

(二)  建立活动-目标支撑矩阵

列出学生工作中要求全体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参加的每一项教育活动,对照毕业要求,建立起支撑矩阵,见表1。相关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入学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学业规划、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和毕业典礼等。

建立支撑矩阵的过程,是对全部教育活动的一次全面梳理。学生教育活动要满足各级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既要审视当下已经开展的活动,也要从达成毕业要求的角度,增加、取消、合并和更新部分活动,从期望学生取得的成果出发,反向设计和优化学生教育活动体系。活动体系能够与课程体系一起形成对毕业要求的完全覆盖,并且保持合理的布局,尤其是要关照到课程体系支持较弱的项目。合理规划活动的频次、深度、广度,发挥学工部门的组织优势,加强团队活动,增强高、低年级,以及跨学科学生的协作,吸引专业教师及行业人员参加和指导,在教育活动中增加专业元素,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工作两个部门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和协调,奠定全员、全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的基础。

(三)  制定学生教育活动的目标

在明确的毕业要求指导下,制定每一项教育活动的目标,准确地描述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将能获得的能力和素养。对支撑同一毕业要求的多项活动,要考虑活动开出的时序,结合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围绕毕业要求确定每一项活动适合承担的培养任务。

同制定课程的学习目标一样,活动目标是“学”的目标,而不是“教”的目标,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养成,课程目标常采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认知领域”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层次构造目标,而学生教育活动的目标多属于“情感领域”,用“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体系的特征化”的层次表述更恰当。低年级学生参加的活动,可以接受获得接受、反应级别的成果,而高年级参与的活动中,需要形成毕业要求中规定的最高阶目标。

(四)  设计学生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学生教育活动目标中期望的成果,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出的,需要通过设计活动内容、流程、规则来落实。类似课程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需要围绕活动目标进行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为形成能力、情感、价值观提供机会。

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中,可以主动融入专业元素。对低年级大学生的活动,更重视对专业的认知,提高专业兴趣和认同,培养合作、沟通等通用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利用具备的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发挥第二课堂活动更加开放的优势,组建跨年级的团队,让不同年级的同学各自发挥与其成长阶段相符的能力,随学生的年级变化还可形成良性的传承和传统;吸收其他学科的学生参加活动,为发展在跨学科背景下的工作能力提供条件;吸收专业老师、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增加学生与专业、产业接触的机会。在活动环节和方式的设计中,安排实践、交流、互动、研讨、展示和反馈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机会,促成情感、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五)  活动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学生教育活动中一直存在重过程、轻评价的问题[2]。围绕活动目标制定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并实施评价,除了用于准确把握活动的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标准的指导下更好地完成任务。将评价与活动的实施过程相互融合,开展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持续参与。围绕活动目标组织学生输出学习成果,为评价提供依据,借此开展的总结和反思活动,也有利于固化学习成果。

不同的活动目标,有不同的学习产出,需要匹配不同的评价方法。在学生教育活动中,情感、态度类目标相对多,多用书面报告、访谈、行为观察、无领导小组讨论及答辩等定性评价方法,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情感日记、李克特量表等定量评价方法。对学生教育活动中的主观性评价,需要设计相关的评价量表,建立标准体系,在活动过程中也要有计划地收集信息,支持对教育活动的全面评价。

合理、可靠的评价结果为活动本身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按照以成果为导向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学生教育活动,在其评价环节中收集的信息及评价结果,也具备合理性用于专业开展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這有利于增强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也有利于解决当下非技术性指标评价困难的问题。

三  案例:社会实践环节的重构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开展的社会性活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6]。每一名本科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至少要参加一次正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以Y大学J学院社会实践方案的重构为案例,展示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学生活动的设计,以解决社会实践中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实施效果不佳和实施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7]。

(一)  制定活动目标

J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多个计算机类专业。在计算机类专业开展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对学生工作中将涉及的各项教育活动进行了梳理。针对各专业在毕业要求及指标点之间有差别的实际情况,学院对学生工作的要求具体到毕业要求层面。经过全局的统筹和分析,社会实践要对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个人和团队及沟通4项毕业要求提供支撑。据此制定出如下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1:通过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积累对社会认识的阅历,增进对社会的理解,能够意识到实践活动中相关的工程问题对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工程技术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对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提供支撑。

活动目标2:能够理解相关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意见,对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活动目标3:能够在团队中兼顾学科、兴趣等方面的优势及成长需要,承担适合的角色,履行必要的职责,增加工作经验,对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提供支撑。

活动目标4:能够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与不同对象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获取有效信息,提炼实践所得,宣传实践成果,实现实践价值,对毕业要求10(沟通)提供支撑。

(二)  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社会实践中的一切活动围绕达成活动目标开展,活动目标也为实践活动的评价提供依据。采用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中的反向设计方法,首先针对各个活动目标设计评价方案,细化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目标,也为学生明确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产出提供支持,并将之融入到实践方案的设计中,保证产出符合预期的成果。针对以上各项目标的评价方式见表2。

总结报告是评价学生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成果物,评价标准为学生撰写报告、总结实践成果提供了框架支撑。获得优秀的团队和学生除了要有书面的总结,还是要通过现场答辩。

(三)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

学生在活动目标的指导下完成社会实践的选题、策划、实施和总结。

活动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锻炼的能力,并且指出了重点努力的方向,但并未限制实践内容和方向,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选择空间。学生通过社会调查项目和科技服务,深入城市、乡村、社区,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研究,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发挥技术特长,参与科技成果推广和服务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从事支教、敬老助残服务、乡村振兴和社区服务等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事务管理或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从事生产劳动和勤工助学,在劳动中接触基层、接触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增强热爱生活、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通过游学宣讲,利用到“红色之旅”红色纪念馆、历史革命纪念馆等地学习参观,寻访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发现和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价值认同,坚定信仰;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和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创造力,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在目标的指引下,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科学生会主动发现实践中的“工程问题”,寻找实践活动与专业的联系。社会实践活动不再是学工一个部门的事情,通过教学系统将学生的选题与指导需求发布给专业教师,吸引专业教师甚至企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联系行业资源,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道路,参加产品展销会、企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了解更多相关知识与市场,为高质量完成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开展服务,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宣传企业创新精神与文化,提供产品创意,参与产品展示和推广,在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采用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反向设计的原则,对学生工作中各项教育活动进行重构的方法,以此形成学生工作与专业教学密切关联的一体化培养方案。

在长期的工作中,高校的学生工作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人才培养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的方法,并不是要用专业教学取代学生工作,而是依据二者的共同目标——培养符合认证标准要求的人才,运用成熟的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重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重构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为适应新的要求,采用新的视角,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还需要指出的是,专业认证仅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合格性标准,学生工作中其他更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活动,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还需要继续发挥以往工作中积累的传统和机制的优势。

在本文基础上,进一步的工作将是细化具体活动的设计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学生工作针对的是通用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的形成,本身具有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众多且特征多样化,大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为辅导员,整体上工作经验有限,人员流动性大,也是做好学生工作在现实中的挑战。本文提供的方法,用规范的设计过程形成明确的活动目标、实施和评价方案,为学生工作系统中的各类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可以作为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完善育人机制、改进学生工作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绍芳.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进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9):19-21.

[2] 孙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9):159-161.

[3] 陈琴,王国成,刘念,等.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发展性学业指导新体系[J].科教导刊,2021(8):164-166.

[4] 赵岩松,崔江涛,张志为.基于能力达成度评价的第二课堂实施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9(9):111-116.

[5]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6] 王海云.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和拓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1(18):63-67.

[7] 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4-79.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学生工作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
地方院校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新的解决模式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备好第一堂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