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其空间效应

2024-01-17朱礼才吴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体育产业

朱礼才 吴洋

关键词:体育产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滞后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05;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23)06-0072-14

自2014年“46号文”①公布以来,中国体育产业正式步入高增速、全方位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产值规模从2015年末的1.71万亿元扩大到2019年末的2.95万亿元,同期产业增加值从5494亿元增长至11248亿元,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0.8%提升至1.1%②,超额完成《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预期目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国务院对体育产业发展顶层政策设计③的要求,“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培育新动能为首要举措,提升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融合度,力争到2035年将体育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新时期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补是体育产业发展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环节。国内外有关体育产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是在体育产业及区域经济研究逐步深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学者们最早界定了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概念,展望了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随着体育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体育产业各细分行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显著推动得以证实。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和竞争加剧,以及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破环等问题的反思,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外沿从单一增长拓展到对社会、生态效益的兼顾。体育产业是重要的实体经济形式,具备涵盖行业广、产业链条长和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碳”远景目标和“双循环”经济新格局的叠加式敦促下,探究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内涵,有助于发挥好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补益作用,对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修整筑牢未来国民经济支柱意义重大。

一、理论背景和研究机制

(一)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的内涵机理

有关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的现有结论都表明,二者既不会步调一致共同进步,也不可能无条件地均等发展,而是呈现互相影响、彼此促进的协调发展关系[1]。2020年以来国内经济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正值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但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增速持续赶超名义GDP增速。这种“反常”的经济现实正是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二者间系统差异性、发展协调性的事实佐证。体育产业能够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为体育产业的繁荣提供支持和保障[2]。

1. 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补益和拉动

从体育的人文价值来看,体育的本质价值所在就是让民众在参与过程中增进健康、愉悦身心,提高幸福感和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015年联合国公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体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公平[3]。就体育实体经济来说,体育产业具备健康、绿色和安全等独特属性,是关乎人民幸福感的朝阳产业,也是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持续助推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4]。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性、经济渗透性较强,对缓解经济转轨下行压力、适当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作用显著,可以带动区域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5]。

增速趋缓、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是近年来国内经济的主基调,财税政策的经济拉动作用减弱,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债务风险加深,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军事冲突等外部环境冲击,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压力,迫切需要形成新的经济热点提振国民经济活力。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体育消费市场持续繁荣、体育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体育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对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增加就业扩大内需起到了“雪中送炭”式的作用,俨然成为区域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着力点[6]。总结国际经验看,体育产业持续发展至一定阶段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凸显,例如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体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水平较高,发展环境和制度规范相当完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已赶超不少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倒逼和反哺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体育产业正经受着从萌芽期向成长期过渡和解决发展质量瓶颈的双重压力,保证自身快速增长的同时还需兼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7]。体育产业是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经济实体,是自然人文和谐一体的可持续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人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支撑。体育产业只有量和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产业联动的经济效应才能得到有效发挥[6]。自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来,国民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大众消费升级引致体育消费需求趋于旺盛,这正是内需拉动型经济新常态下体育产业得以飞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从体育经济内循环审视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可知:在供给端,经济新常态以前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动能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累积,而现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动能主要源于要素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提升;在需求端,体育产品供给质量与体育消费需求不匹配,体育产业维持高速增长对有效供给和供需适配的依赖度加深[8]。体育产业在产业链中靠近消费端,属于需求敏感型产业,当前国民体育消费需求提质扩容且持续释放,体育产品供给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4]。

“双碳”目标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行可持续发展方略明确的重大战略,体育产业低碳发展则是这一设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变革要求体育产业在生产全过程、产业链全环节低碳绿色发展,处理好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提总量稳增长的同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9]。可持续发展能为体育产业输送绿色动力,加速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和外部发展环境优化,助力体育产业增量提质实现高质量发展[5]。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需求下,体育产业稳增长的同時应提高要素利用效率,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最大限度维持生态环境和谐,给予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们良好的生态环境反馈[10]。

(二)体育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的区域异化猜想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严峻现实是区域不平衡,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发展方式等客观差异造成体育产业规模、结构和增长效应异质化分布。具体表现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体育产品产出效率由东至西阶梯式递减。此外,体育产业结构区域异化也比较明显,东部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中部主要分布劳动密集型体育制造业,而西部一些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仍较为模糊。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及体育产业增长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都呈显著异质性特征[6]。所以,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能否具备空间异质性特征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下文将通过实证模型检验给出答案。

综上,有关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对于体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而言,人文内涵和政策一致性讨论是必要的,但还需通过实证研究加深对体育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特定地区和背景下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理解[11]。因此研究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挖掘其内在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全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实现体育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丰富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联系。

二、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一)评价方法

1. 熵权法

熵权法是根据指标的可变性和现实含义确定权重,不受评估数据线性度的影响,赋值过程透明可重复,能有效规避人为因素干预,权重可信度较高。故采用熵值法进行体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赋权,具体步骤如下:

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分别对体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二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将标准化值整体向右平移0.1个单位,规避零或负值对后续计算的干扰。

(二)评价指标体系

1. 构建思路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动能转变,这不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長,更长远的意义在于满足以体育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14]。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为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和生态环保3个维度设立针对性、明确性约束目标,将三者统一于应对人类和地球可持续性挑战的最终路径上,通过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式把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全面提升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能力[15]。由此可见在主要内容、具体方法和最终价值诉求方面体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是相通的,都致力于推动人的持久发展和价值延续。基于对体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价值内涵和相互关系的分析,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二者耦合互动和协调性进行研究。遵循纵向系统性和横向动态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选用原则,考虑数据可得性和实证操作性,采用频度统计法选择高频度指标,结合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过滤筛选,得到双系统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具体见表2。

2. 指标说明

目前不少省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尚未完善,体育产业增加值、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等直观反映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数据难以获取,此外为保证实证研究结果的连续可比性,剔除相关年份关键指标缺失严重的个体,得到31个省份2013-2020年文体娱行业平衡样本作为体育产业替代数据。指标替代有效性解释如下:第三产业中文体娱行业包含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文化性和娱乐性较强,体育产业和文娱业融合程度高[13];体育产业和第三产业呈长期同步增长特征,二者具备一定程度的协整关系[16]。所有数据来源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价值变量均折算成以2013年为基期的可比序列。

三、体育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的区域异化

将31个省份按照四大经济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④依次作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分析。通过比较2013-2020年各省份体育产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的年均值(图1)和年均增长率(图2)发现,观察期内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省域不平衡现象明显。东部体育产业综合水平整体最高,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均位于峰值处,天津、河北、辽宁、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在东部省份中较低,但在全国仍位居中上游,只有海南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明显不足。中部、西部与东北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均较低,中部河南、湖南、湖北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高且位于全国上游,四川、陕西、云南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为西部最高,东三省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显著不足,处于全国中下游。就体育产业发展速度来看,中部、西部体育产业发展势头更强劲,整体水平正加速向东部靠拢。海南、贵州、西藏、宁夏体育产业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快。东三省体育产业发展速度最慢,陷入水平不足、后劲缺乏的困境。观察期内东部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经济区域,而中部、西部和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差距不显著。中部、西部和东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转型正加速推进,逐渐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

四、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特征

(一)总体特征

测度结果(见表3)显示,2013-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分布在区间[0.20,0.69],两系统协调范围为中度失调至初级协调,均值是0.401,总体表现为濒临失调。就平均协调程度看,只有北京、山东、江苏和广东耦合协调度高于0.6,表现为初级协调;浙江、河南、湖南耦合协调度介于0.5~0.6,表现为勉强协调;其余24个省份耦合协调度低于0.5且大都呈现轻度、中度失调状态。除少数经济基础较好、体育产业起步较早的省份外,大多数省份体育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体育产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建设整体互动协调水平不高。从发展趋势看,2013-2019年各省份体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态势,而2020年受疫情冲击不少省份耦合协调度略微下降,但观察期间耦合协调度年均增长率为5.4%,总体上体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升。

(二)区域差异

将31个省份按照四大地区作体育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评价分析,结果见图3。东部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其次,西部耦合协调度在2016年超过东北。具体来看,2013-2020年东部耦合协调度稳居首位且持续增长,中部稳居第二但增长势头最快,西部2016年以前位居末位,但在2016年赶超东北位居第三,东北耦合协调度增长停滞甚至呈下降势头。耦合协调度变异系数(CV)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东部变异系数变动最小,西部其次,二者都在2013-2017年递减,2017-2020年递增。中部、东北变异系数变动较明显,中部经历了持续增长后呈下降势头,东北持续五年显著降低后转为缓步上升态势。可以看出东部、西部体育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程度差异不明显,而中部、东北协调水平差距较大。分析表明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较明显的区域异化特征。

五、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

为验证构建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分析模型考虑空间异化特性的合理必要性,刻画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集聚演化特征,拟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采用全局莫兰指数(I )和局部莫兰指数(Ii)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分析,方法如下:

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显示,2013-2020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绝随机分布假设,空间依赖性显著。莫兰指数集中分布于区间[0.30,0.39]内,表明体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呈“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的空间正相关。

根据莫兰散点图(见图4,限于篇幅仅列示2013、2020年结果),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东部、中部多数省份是体育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耦合协调的“高-高”集聚区。重庆、四川、陕西和云南逐渐向东部、中部靠拢,其余省份体育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较慢。东北耦合协调度一直位于“低-低”集聚区,说明东三省体育产业发展与可持续型经济社会建设脱钩较明显。

(二)空间回归分析

1. 模型选择

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依赖性较强,选取空间回归模型对其驱动因素作进一步分析。拉格朗日乘数检验结果(见表5)显示,空间滞后模型对耦合协调度有更优的回归效果,同时Hausman检验结果在1%水平下显著,故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2. 变量设定

基于已有研究综合考虑影响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的因素。在内需推动型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体育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消费引领趋势[17~18],同时体育消费升级意味着国民消费结构优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17]。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亟需转变结构导向型的传统发展思维,要以动力创新为核心推进体育产业结构体系转型升级[19]。中国城镇化进程与体育产业发展显著正相关,其中人力资本集聚有重要推动作用[20],新发展格局下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是体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17]。当前数字信息等先进科技要素成为体育产业内外动能联合驱动的战略纽带,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17、21]。体育产业是中国内循环市场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需要充足的资本要素支持,区域经济基础和财政支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综上,本文最终选择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22]、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和财政支持作为耦合协调度的潜在因素,解释变量具体内涵见表6。

3. 变量的稳健性

因变量指标数据与耦合度测算数据来源、处理方式相同,所有变量经过取对数处理。模型协整检验在5%水平上显著,变量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7)显示各变量在1%水平上不存在单位根,证明模型适用及回归结果真实。

4. 回归结果

模型回归结果见表8。时间固定效应下R-squared值最高,拟合优度最好,故重点解释M1结果[23]。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滞后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体育消费需求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表明释放居民体育消费内需能助力体育产业更好融入经济建设体系。人力资本水平对耦合协调度也有促进作用,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省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原因在于体育产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意味着生产方式更先进,体育的服务职能贯彻地更高效。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正向影响也较显著,劳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助于促进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为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添砖加瓦[19]。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促进提升耦合协调度,增速越高的省份体育产业综合水平越高,体育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起点越高,凸显出体育产业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战略意义。科技投入也能为提升耦合协调度发挥积极作用。除了少数体育产业基础较好的东部省份,其他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科技要素的投入不够,要素边际产出较低。提高科技投入不仅能提高要素边际产出,也对转变体育经济发展方式有促进作用。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政策支持对耦合协调度作用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目前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仍以提升总量为主,尚未触及转变发展方式。

对模型(11)作偏微分计算[23]得到影响因素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以此辨别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空间溢出的作用方向与影响程度(见表9)。结果显示,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投入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显著为正,且五个因素的直接效应都在各自总效应中占较大比重,表明耦合协调度主要源于本地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投入因素的正向推动作用,邻地因素对本地耦合协调度存在积极影响但程度较小。周边地区劳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当地耦合协调度的正向影响较显著,原因可能是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出现的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溢出为本地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补充,同时促进市场要素流通,改善资源浪费进而促进本地可持续发展。

5. 稳健性检验

为了提高空间实证模型的解释力度,在包含经济距离信息的空间权重基础上加入地理距离信息,建立经济地理嵌套空间权重进行空间自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0、表11。模型适用性、耦合协调度空间溢出以及解释变量作用方向均与前文一致性较高,证明实证回归结果的可信度较优。

六、结论与探讨

本文测度了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其空间布局和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总体表现为濒临失调,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建设要求。(2)体育产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东、中部耦合协调度最高且增长速率较快,西部其次且增速缓慢,东北耦合协调度2016年被西部赶超且大致呈增长停滞状态。截至2020年,北京、山东、江苏和广东体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达初级协调水平,浙江、河南、湖南是勉强协调,其余各省份都呈不同程度失调状态。(3)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显著,体育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投入对体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都存在显著正向拉动作用。本地体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度一定程度上受到周边地区各因素的正向带动。

当前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如何让体育产业高效率、高质量融入绿色节能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可持续发展整体布局迫在眉睫。体育产业整体水平较低,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融合协调程度不高。对此各省份需因地制宜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在稳增长基础上对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持续发展作长远规划,发挥好体育产业对个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牵头发挥体育产业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生产合作和经验交流,提高体育产业邻地带动效应,转变“独善其身”的封闭式思维,制定完善政策法规畅通优质要素流通路径,增强人才、信息和科技等要素对体育产业增量提质的推动作用。加快体育产业供给端结构性改革,提高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以满足多样化、高层次体育消费需求。对于体育产业基础羸弱、增长缓慢的地区,需深挖体育产业发展结症,对症施策破除发展桎梏。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体育产业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加强体育产业法治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关于中国体育产业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思考与对策
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协调关系研究
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