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探索

2024-01-16李贺魏麟懿

教育与职业(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李贺 魏麟懿

[摘要]职业核心素养是人才适应职业岗位、提高自我认识与岗位认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关乎人才的终身发展。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主要存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宽度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校企协同培育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意识薄弱、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据此,提出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优化策略:构建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培育目标,推行职业教育“三导师”制,构建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李贺(1982- ),女,辽宁海城人,辽宁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辽宁  大连  116000)魏麟懿(1982- ),女,辽宁鞍山人,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科研处处长,讲师。(辽宁  鞍山  114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共建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EB0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1-0108-04

关注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1]。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指出,“中国职业教育实现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这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技能型人才既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核心素养。职业本科院校要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与培育维度

1.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素养,特指人所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种品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完善职业学校评价制度,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可見,职业素养已成为衡量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与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准。

职业核心素养是指人才在职业生涯发展进程中,直接与职业环境和岗位能力相对接,关涉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岗位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性等方面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职业核心素养是人才适应职业岗位、提高自我认识与岗位认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关乎人才的终身发展。

2.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基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指标调查,笔者认为职业品格与修养、生活与职业生涯素养、学习与创新素养、信息与技术素养四个大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结构模型[3]。

第一,职业品格与修养是人才表现出的适应社会、适应主流价值观的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同、性格品质、生命与健康意识、质量意识、国家认同、劳动意识、法律与规则意识等七项基本要素。第二,生活与职业生涯素养是人才面对职业所表现出的适应工作岗位、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主要包括生涯发展与规划、领导力与责任感、职业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社会参与与贡献、多元文化理解、社会实践经验等七项基本要素。第三,学习与创新素养是人才在学校和社会中所养成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批判质疑精神、主动探索与研究、创造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协作能力等七项基本要素。第四,信息与技术素养是指人才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信息存储和管理能力等,主要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任务执行能力、资源统筹能力、机器管理能力、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七项基本要素。

对于职业本科学生而言,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时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和养成极为重要。

3.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维度。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对于职业本科学生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职业本科院校应按照“全方位设计、多维度推进”的思路,围绕学生的观念与思想、认知与责任、技能与学习、合作与沟通、创新与实践、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成长能力等多维度进行培育。

第一,观念与思想维度。学生要认识到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有规律的,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多样性,事物发展的结果可能是人们预先期望的,也可能与预期的目标不相符,甚至是不希望得到的。第二,认知与责任维度。学生要对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行业和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第三,技能与学习维度。学生要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且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第四,合作与沟通维度。学生要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同时,具备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第五,创新与实践维度。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第六,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成长能力维度。学生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有效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学生要具备自我成长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自我修复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快速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二、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1.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宽度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培育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出现偏差,学生缺乏职业核心竞争力,是近年来出现的普遍问题。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提高,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育,使得学生未能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职业定位模糊,缺少职业规划,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综合素质不高,导致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就业效果不理想。

2.校企协同培育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意识薄弱。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行业的快速变化,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因此,第一,新时代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并寻找适合的学习资源。学生也应该具备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发挥自身优势。第二,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迁移、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岗位迁移能力,使学生通过迁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快速胜任新工作。

其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职业本科院校虽然进行了校企合作,但由于双方合作处于浅层,没有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人才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尤其是校企双方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信息与技术素养的培养,未能考虑到个体差异,最终导致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核心素养。例如,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害怕遇到挑战,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导致工作进程受阻。

3.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职业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专业的技术技能、较高的职业素养的人才为目标,职业素养核心培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我国缺乏对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整体设计和制度支撑,各职业本科院校的职业核心素養评价体系根据院校人才培养特点自行构建,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评价标准。

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方式单一,以笔试或撰写论文为主,重视理论知识考查,轻视实践能力评价;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视其他各科教师乃至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重视教师的评价和他人评价,轻视学生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面貌,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

三、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优化策略

1.构建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培育目标。职业本科院校应结合职业本科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标企业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将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培育有机融合。

第一,发挥课程思政对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的巨大优势,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技术课程,将校企合作中的企业精神、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真正实现职业核心素养的横向延伸[4]。在教学中,教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明确职业目标和使命,形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坚持诚信、开拓创新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保持积极、认真、乐观的态度且不断努力,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紧密相连,拓展职业核心素养宽度。第二,创立产教融合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机制,校企共同制定职业核心素养培育项目,运用“逆向设计”,以企业所需的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育人的重要价值,使学生在校期间逐步了解职业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素养。

2.推行职业教育“三导师”制。职业本科学生的年龄为18~23岁,已经具备自我教育和反思的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可塑性[5]。

第一,辅导员担任生活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等工作,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二,专业导师由所在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对学生在学科方面提供指导和辅导,引领学生的专业成长。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有条不紊地积累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支持。专业发展是学生为职业道路做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导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实践项目、顶岗实习等来增加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第三,职业导师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职业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愿望,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科学认识自我的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最佳职业发展方向,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前了解岗位需要什么素质和能力、技术技能要求,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及时了解把握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和职业信息,突破就业信息壁垒。

生活导师、专业导师和职业导师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流程的教育与支持,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3.构建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国家标准,以保障职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一致性。

第一,科学设计评价方法。只有确立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检验培育效果。同时,结合职业本科教育实际、院校自身优势和特点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理论成果、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进行科学评价。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学习过程和相关活动数据进行收集,并且将其整理之后进行有序的存储、收录,这有利于学校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完善学生成长档案,提高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均量化评分,这有利于保障评价结果的公平性。第二,建立健全全过程跟踪评价机制。教育部门、职业本科院校、企业建立健全全过程跟踪评价机制,认识到用人单位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主体,将评价工作从课堂延伸到用人单位,促进人岗相适、人岗匹配。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积极探索“互联网+评价”新模式,实现评价全覆盖、全透明,让评价结果随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反馈”,推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形成评价报告的同时,学校系统分析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与岗位技能的匹配度,结合学生个人发展意愿,适时优化培育目标,并不断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校企合作方案。在学生职业本科的学习结束后,学校形成以课程考核为核心的“学业成绩报告”、以专业技能考核为核心的“专业技能评价报告”、以综合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考核为核心的“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报告”三个评价报告,评价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水平,作为企业单位用人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构建“全面质量管理,突出过程控制”的人才培养监督评价体系[6],推动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张志军,郭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52-56+65.

[3]桑雷,马蕾.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与要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4):26-31.

[4]胡海波,张正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1):15-17.

[5]郭翠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100-102.

[6]王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目标定位与路径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0(34):6-11.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