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生产现状和种植统计数据分析△

2024-01-13彭慧娉汪娟林亚蒙杨野万修福随梦飞此主拉姆杨鹏张小波郭兰萍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木香中药材全县

彭慧娉,汪娟,林亚蒙,杨野,万修福,*,随梦飞,此主拉姆,杨鹏,张小波,郭兰萍,黄璐琦,5

1.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云南 迪庆 674600;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00;3.昆明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4.德兴市中医研究院试验培训基地,江西 上饶 334200;5.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近年来,中药材在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国家推出多项利好政策,使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在此基础上,中药材生产统计工作也迈入新阶段,2021 年出版的《全国中药材生产统计报告(2020 年)》[2]对全国中药材生产统计的调查制度、技术规范、技术方法等进行了有效的探索。2022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3],进一步推动了中药材生产统计工作的进程。目前,由于统计口径、统计渠道、统计方法和统计尺度等方面的差异,全国各省份中药材种植面积统计数据结果存在一定差异[4],难以准确服务宏观决策和生产规划。

2018 年以来,云南省把中药材产业列为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5],全力推进产业发展。2021 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10 万hm2,产量为127.25 万t,综合产值达1 621.02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6]。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160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历史十分悠久,尤其以种植云当归、云木香、秦艽等而闻名,曾先后被列为“全国云当归生产基地县”“全国药材基地县”和云南省首批“云药之乡”,中药材产业是其主导产业。本研究利用该县中药材生产统计数据探索了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中药材种植特征研究方法,为探究展现中药材种植县中药材生产统计成果、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区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辖3镇7乡,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处于云南省西北部,在N26°53′~28°02′,E98°54′~99°34′之间,地处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腹地,也是人间仙境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行政区域面积为4477 km2,县境属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东西最大跨径70 km,南北纵距122 km,海拔为1486~4880 m;地处低纬高原,属亚热带与温带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冬长无夏,春秋相连,仅有冷暖、干湿和大小雨季之分;年均日照2105 h;年均气温最高为15.3 ℃,最低为-1.5 ℃;年均降水量为938 mm,降水日数为100~160 d;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县内野生中药材共241科633属867种[7]。

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包括:1)农业统计数据。主要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中药材种植统计数据,包括面积、产量和产值等,来自该县统计主管部门及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2)生产现状。基于该县农业农村局和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的实地调研总结而来。

1.3 研究方法

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不同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的空间格局。全局空间自相关指的是在一个总体的空间模式中,不同的空间单元之间就某个特征的依赖程度[8]。最常用、效果较好的方法是通过计算莫兰指数(Moran′sI)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9-10]。Moran′sI按公式(1)[11]计算。

式中,n表示区域内的空间单元数量;S0表示各空间权重矩阵之和;wij表示空间单元的空间权重矩阵;xi、xj分别表示不同空间要素单元的观测值;表示各观测值的均值。Moran′sI取值为[-1,1],绝对值越大,说明不同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关联程度和空间自相关性越高。当I>0 时,表示不同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的空间分布呈正向空间自相关;当I<0 时,表示不同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的空间分布呈负向空间自相关;当I=0 时,表示不同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的空间分布呈随机分布,即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常采用标准化值(Z)来检验Moran′sI的显著性,Z值采用公式(2)计算。

式中,E[I]为预期指数;VAR[I]为方差,即变异系数。

1.4 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和作图采用ArcGIS 10.2 和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生产现状

2.1.1 整体生产渐成规模,主产中药材优势十分突出 全县突出高原特色农业区域特色,中药材生产初具规模,入选2022 年度云南省中药材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近3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均在0.66万hm2左右,仅次于粮食作物。2021年,全县中药材相关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6.64%,有1 个特色中药材交易市场、10 个中药材初加工厂,年加工产值超过1.5 亿元。虽然全县种植面积超过6.67 hm2的中药材有13 个种类,但以木香、秦艽、附子和当归为主,其中木香种植面积占全县的60%以上,当归栽培历史超过百年。

2.1.2 经营主体辐射强,品牌打造初显成效 全县现有中药材龙头企业22 家,其中省级及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00余个,其中省级及以上示范社7个,辐射周边共计2000多户、6000 多名农民,辐射种植面积超过0.20 万hm2。品牌方面,先后有维西当归被评为云南省“2018 年十大名品”、央坷藏红花被评为云南省2019年“十大名药材”,先后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5 个、“绿色”农产品12个、“有机”农产品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 个。此外,藏红花种植和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化示范项目荣获2019 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B 组优胜奖。

2.1.3 配套政策较为齐全,营商环境良好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政府、迪庆藏族自治州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了持续服务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从土地流转、加工、经营主体培育、税收管理、财政金融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营商环境。

2.2 中药材种植统计数据分析

2.2.1 中药材种植特征分析 对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农作物种植概况进行统计,从表1 可以看出,2019—2021 年全县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为3.37 万~3.44 万hm2。其中,中药材年种植面积均维持在0.66 万hm2左右,约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9%,远高于蔬菜、水果和油料作物,仅次于粮食作物。

表1 2019—2021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

对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19—2021 年的中药材整体生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2019 年相比,2020—2021年中药材采收面积连续2年下降,降幅为23.26%,总产量下降23.76%,总产值下降9.39%(表2)。在总收获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全县2019—2021 年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加工产品产量、总加工产值保持稳定,加工产品产量为0.40 万~0.45 万t,总加工产值为0.76 亿~0.86 亿元,侧面反映出全县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加工能力不足。

表2 2019—2021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整体生产情况

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种植面积排前4 位的木香、秦艽、附子和当归列为主产中药材,对其2019—2021 年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图1、图2)。结果表明,2021 年种植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木香、秦艽、附子和当归,与2019 年相比,木香、秦艽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2021 年增幅分别为6.50%、168.59%;附子种植面积略有下降,降幅为8.75%;当归种植面积逐年下降,降幅为42.70%。因为收获面积下降,4 种主产中药材的产量均不同程度减少。

图1 2019—2021 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主产中药材年种植面积

图2 2019—2021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主产中药材年产量

由表3 可知,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全县专业大户数、从业农民人数、农民合作组织种植面积均有大幅度增长,2021 年基本稳定。其中,2021 年专业大户数较2019增长182%,达到203户,中药材产业从业农民人数达到1.5万人;3年间农民合作组织种植面积增长了1.3 倍,达到392 hm2,占全县中药材总种植面积的5.93%,占比依然很小。这说明全县中药材种植还是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显著不足。2019—2021 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收入均超过900 万元,稳中有升。

表3 2019—2021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种植从业人员概况和涉及的种植面积

2.2.2 总体空间格局特征 生产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所辖10 个乡镇均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为0.66 万hm2。从空间格局上来看,中药材种植总体上呈“南多北少”特征。其中,面积较大的乡镇主要为中部地区的白济汛乡,南部地区的永春乡、中路乡、保和镇、维登乡,呈“片状”分布;面积较小的乡镇呈“片状”集中分布于北部的巴迪乡、叶枝镇、康普乡,中部的攀天阁乡、塔城镇。共有4 个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0.07万hm2,从大到小依次为白济汛乡、永春乡、中路乡、保和镇,占总面积的63.83%,其中白济汛乡和永春乡占比分别为20.34%和19.91%(表4)。

表4 2021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乡镇中药材种植情况

2.2.3 主产中药材种植的空间集聚性特征 2021年全县木香、秦艽、附子和当归4 种主产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全局Moran′sI揭示了主产中药材种植的全局空间集聚特征。如图3 所示,只有附子和当归的种植面积Moran′sI显著为正,且在5%显著水平下,而木香和秦艽的种植面积空间分布是随机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这说明附子和当归种植受邻近乡镇种植发展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乡镇种植在空间上存在高值乡镇与高值乡镇相邻、低值乡镇与低值乡镇相邻的情况。由此可知,附子和当归的种植在乡镇层级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即乡镇种植的空间分布是非随机的,呈现出相似值之间的地理集聚。

图3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主产药材种植面积空间自相关结果

通过对全县主产中药材种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木香、秦艽、当归在10 个乡镇中均有种植,附子则在8 个乡镇有种植(表5)。其中,木香为全县半山区和高半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全县种植面积最大,达到0.42 万hm2;种植面积居前三的乡镇依次是白济汛乡、中路乡、保和镇。种植面积处于第二位的是秦艽,全县种植面积为0.08 万hm2,种植面积最大的乡为永春乡;处于第三、四位的是附子和当归,全县种植面积分别为0.05万、0.03万hm2。此外,不同乡镇中药材的种植结构差异很大,除永春乡、塔城乡以外,木香种植面积在所有乡镇主产中药材总种植面积中占比均超过50%,单一中药材优势明显,而永春乡和塔城乡4 种主产中药材种植面积相对均衡。

表5 2021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各乡镇主产中药材面积 hm2

2.3 中药材生产存在的问题

2.3.1 生态种植规模不大,与粮争地矛盾突出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13 年中药材面积为0.36 万hm2,到2021 年增至0.66 万hm2,发展迅速,但全县耕地面积仅有2.27 万hm2,主产中药材种植仍以大田栽培模式为主,中药材生产与粮食作物用地矛盾凸显。虽然该地区秉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和推广了中药材间套作栽培、林下栽培、仿野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模式,但目前生态种植面积依然较少。

2.3.2 技术水平有限,加工能力不足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全国平均收入的60%,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劳动主力,农业发展缺少劳动力,加之农村群众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造成农业专业人才十分短缺。全县规范化种植企业少,多以合作社和家庭种植为主,种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无法满足大型药企的采购和质量标准要求。中药材初加工技术和能力不足,缺少清洗、烘干设备、储存设施和配套的技术,多采用晾晒方式,易受降雨和虫蛀霉变危害,缺少初加工分级、筛选工艺及生产线,精深加工能力弱,大部分产品为原料药材或饮片。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中药材种植统计数据发现,2019—2021 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在0.66 万hm2左右,约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9%。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在空间上差异明显,整体呈“南多北少”的特征,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白济汛乡、永春乡、中路乡、保和镇,种植面积占全县的63.83%。不同乡镇主产中药材种植结构差异很大,木香在10 个乡镇中均有种植,在8 个乡镇的主产中药材中占比超过50%,优势明显。此外,全县中药材年采收面积连续2 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相关加工产品产量、总加工产值基本保持稳定。

整体来看,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态势良好,为加快中药材生产提出以下2 个建议:1)发挥绿色优势,重点加强云木香、云当归等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在退耕还林地、果树等乔木经济林地和集体公益林地建设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同时开展粮食和中药材间套作种植示范。2)配套加工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建设配套的中药材烘干房以提高烘干效率,扩建、新建加工厂,提高中药饮片的加工产能,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提取及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制定配套的加工技术操作规程,提升规范化加工能力。

猜你喜欢

木香中药材全县
China’s Approaches to World Development and Peace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阅读木香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木香中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