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迪安:留住生命
——叶浅予速写谈片

2024-01-11范迪安

艺术品鉴 2023年25期
关键词:叶浅予用线速写

在1998 年中央美术学院八十周年校庆的日子里,叶浅予先生的亲属遵照叶老生前的遗愿,将他的大批作品捐赠给他执教过半个多世纪的学院,其中就有好几箱速写。我和壁画系主任孙景波教授代表学校前往接受捐赠,清点作品。那日,好几位同学埋头工作了大半天,才将成本成札的速写清点完毕,共有近8000 张。景波先生当即决定,他正在主编的《中国素描经典画库·叶浅予》这一本就主要选用这批捐赠中的作品。叶浅予先生生前已出版多种由他自己选定或同意的速写集,由于这次捐赠的机缘,便有了他去世后新的一本且收入许多未出版作品的一本。

叶浅予先生一生总共画了多少幅速写,可能是一个艺术史之谜。粗略的估算,应该不少于25000 幅。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各种已出版的叶浅予速写集加在一起,相对于他所画的全部速写,也只如巨大冰山浮出海面的一角。我和景波先生感慨地谈到,每在国外著名的艺术博物馆看作品,我们都会为那些经典大师的速写所激动,激动的既有那些速写无比生动的手迹,还有从中可以感受到的艺术家极为勤奋的精神。在叶浅予的速写面前,我们也同样产生这种激动。仅以速写的数量,叶老不仅在中国画坛堪称第一,在世界画坛也难以有人可与之比肩,更不用说他的速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速写大师”这一桂冠,无疑永远荣属于笔锋一生劲健的叶浅予先生。

本页图:叶浅予《马车》纸本铅笔 1961 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叶浅予曾说过:“1933 年秋天,在上海与墨西哥漫画家珂弗罗皮斯相识,我见他身上经常带着小本本,记录他在旅行中所见的各种形象,作为创作素材,从此我也拿起了速写本。”实际上在1933年以前,叶先生就画速写,只不过从那以后,他更加自觉地以速写为业,速写本和铅笔成为他随身必备的工具。熟悉叶先生的美术界同仁都知道,他穿的衣服总有一个特制的大口袋,那里永远放着随时可以掏出的速写本。可以说,速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生命方式。

叶浅予的艺术名声首先是由他的漫画奠立的。他称得上二十世纪前半叶画坛特别早熟的画家之一,年纪轻轻便才华横溢,用犀利的笔锋挑起当时大都市现实的帷幕,描绘普通的生活,对人间不平等的世相给予无情的揭露。他笔下的“王先生”和“小陈”两个漫画形象早在三十年代就广为传布,他尖锐的批判意识在旧中国阴霾笼罩的现实氛境中犹如耀眼的闪电。后来,他在漫画创作的同时,也进行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成为一位在中国画人物画领域自创格式、开拓新途的名家。

从漫画到中国画,叶浅予的专攻起了变化,但他对速写的钟情却一直未变。速写在他全部艺术创造中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无论在漫画还是在中国画创作上,他的速写都是一个素材的宝库,为许多漫画和中国画作品作了造型的积累和构思的准备。1942 年以前,他的速写是漫画形式的一种延伸,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速写造型夸张,加上个标题或几句俏皮话,点出人物的个性或生活背景,成为漫画的一种新体裁。”后来作中国画时,“我的速写开始为国画服务,依靠速写为人物形象的仓库”。难以设想,没有速写的叶浅予漫画和中国画人物画能够出现那么多呼之欲出的鲜活形象,能够唤起观众由衷的亲切感受。但是,另一方面,他的速写世界又是独立的。“速写除了为我的创作服务外,已逐渐发展为表现生活的新创作体裁”,“速写使我领会到积累形象对于创作的重要性,然而,我画速写,并不单纯为了这一个目的。在很多场合,生活本身就有许多激动人心的美丽图画,可以通过速写直接记录下来,成为创作的作品”。叶浅予速写的后一种意义可能是更重要的。把速写当作创作本身,其他画家也能做到,但在他那里,不仅仅是认识,更是一种志向,这就与众不同了。这种志向和实践的统一,使得他一生都未曾离开速写,也使得他的速写世界成为一个充沛、丰富、新鲜且充满活力的独立的世界。

叶浅予的速写世界更是一个生命的世界,那里有山川、河流、田野与城市、街道,有森林、花木、走兽和翎毛,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落入他的眼帘,凡是落入他的眼帘的形象都会化为他笔底的形象。他的一生不是漂浮在现实之上的幻想的一生,而是真正投入现实、不断地触及现实、感受现实的一生。他对现实世界永远有着关切和兴奋,好似一位水手在历经沧海的行程中,从不放过对每一朵浪花的观察与品味。在每一种平凡、微小的事物中,他都能获得生命的体验。当然,叶浅予速写的核心内容是人物,就像无法估算他画了多少幅速写一样,我们也无法估算他一生画了多少人物。把他速写中的人物排在一起,可以看到20 世纪不同时期的现实众生相。在他的笔下,普通的生命个体都拥有同样平等的价值,他(她)们瞬间的神情和瞬间的动态显示了他(她)的真正存在过的意义。如果要说叶浅予的艺术观念与20 世纪其他大家有什么不同,他在速写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平视现实”的观念便是独特的。这种观念在艺术被意识形态化的日子里,有时显得不合时宜,或者与某种艺术标准的时尚擦肩而过,为此引来不公正的待遇,在他的人生中嵌入不短的逆境。为了速写,叶浅予付出了生命的勇气,因此,在他的速写中,寄注了对生命的强烈观照和深切体验,他的全部用力都在于捕捉生命的运动形态,特别是那些拍动人心但却稍纵即逝的瞬间动态。我们都知道,叶浅予的速写中又尤以舞蹈人物速写最富代表性,舞蹈人物速写占去了他盛年以后的许多时光,就是因为舞蹈中的人物动态是生命形态的集中体现,绽放出生命内在的光彩。正是在一次次对生命形态的观察、默想与迅速肯定中,艺术家自己的生命价值也得到体现。与此同时,在叶浅予速写的生涯中,与现实接触的面也更加宽广,因为看重生命,看重生活中新鲜的一切,他的心胸便十分宽阔、性情十分豁达。最为奇妙的是,他几乎愈老愈喜欢现实生活,不乏投入现实的活力,直至很晚的晚年,他还带着弟子们千里行路,一路谈艺一路速写,画下了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在谈艺时,他的思考敏如智士,在速写中,他的神态兴若少年,一如几十年前初用速写本一样,在纸上记录着现今的时尚,也记录着自己的勃勃兴致。

对页右:叶浅予1945 年速写(四川)19×11cm 私人收藏

对页左图:叶浅予 印度速写 《大吉岭》18×12cm 私人收藏

对页左图:叶浅予 印度速写 《大吉岭》18×12cm 私人收藏

叶浅予曾经说过:“要穷通人情世态。对人情世态不仅要通,而且要穷通,懂得非常透彻,要非常理解人情和世态,也就是人与社会。要研究人,研究社会,要研究得很透彻。光看表面不行,光在课堂里画模特更不行,要到生活中去研究人,研究生活,研究社会,做到穷通。”从这样的话里,可以看到一个讲求画理的作为教师的叶浅予,更可以看到一个性情率直的作为艺术家的叶浅予。他作画就像他说话一样,锁定目标,锲而不舍,狠准深入,凸显灵魂。他用自己在造型语言上的“穷通”履行了阐述画理时所要求的“穷通”,他的速写因此成为有风格的速写。

用简练的笔法塑造形象,是速写的一般面貌。叶浅予画了几十年的速写,对于形象的把握已经得心应手,寥寥数笔便使形象跃然纸上。他曾把速写技法的要点归结为“第一目识,第二心记,第三意测”,也就是把观察与想象联系起来,把记录与自由造型联系起来,打通对形象的认识、理解与表达的各个环节,使速写的过程成为创作的过程。因此,除了简练以外,叶浅予速写的风格是他对事物本质的刻画。他有时完全用线,有时用线与皴擦结合,有时综合使用媒材,调动不同手法,都是为了传达所画对象给予他的最本性的特征。在大量的人物速写中,他着力的不是人物的外表,而是人物躯体在动态过程中的有机整体,与其说捕捉的是人物动作的“动态线”,不若说他抓到的是构成人物运动的“生命线”。他的作品传神之处不是细节,也不仅仅是头部、眼神或表情,而是人物在运动中占有并且撑开的整个空间场势。

如果要说得具体一点,叶浅予的速写风格表现为他独特的用线风格。他是在速写用线上下过理性功夫的,也就是要在速写的线条上实现中国画用线的效果,这个效果不是指速写用线与中国画用线形象上的相似,而是速写用线具有中国画用线那般的丰富变化,同时,速写的线条具有中国画线条那般的精神内涵。许多画家画速写时没有这种追求,或者未及此种专注,只有一向把速写视为作品本身的叶浅予才这样认真,以求画法与画理的相通。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线是灵动的、多姿多彩的;他的线画得任意任性,如同从心里而不是从笔端流淌出来;他的线不仅仅是为着造型的,而且是超越造型的,充分地展示出了线条的视觉感染力。很多时候,他的线条断断续续却意态相连,无形之处仍生发气象。

叶浅予先生的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都是博大的,热爱生活、贴近生活的意志贯穿其中。美术界的人士除了记得他的速写本以外,还都记得他老人家那双象苍鹰一样永远炯炯有神的双眼,从哲理的角度说,那是洞察世态的双眼,也可以直接简明地说,那是画速写练就的双眼。

猜你喜欢

叶浅予用线速写
《青年速写·归》
钢笔速写
打电话
交通工具
“蹲连”速写
纪念叶浅予诞辰110周年“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猜脚印
张自启速写
嗨!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