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抒发路径

2024-01-10董佳兰张廷兴

乡村论丛 2023年6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教师乡村振兴

董佳兰 张廷兴

摘要: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作用与贡献显著。在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又具有特定的本质和要求。结合对近20位全国优秀乡村教师、正奋斗在一线的近300名老中青乡村教师的访谈考察,我们认为,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对乡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认知和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也必须与其教育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 乡土情怀 抒发路径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乡村教师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今天,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在我国仍占很大比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背景下,对于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特别是其抒发路径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一、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也叫乡村情怀、故土情怀,是指对家乡、故乡或者生活工作所在地以及与之相关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情感的深厚感受和认同。它包含了对乡土环境、乡村生活、乡亲乡里的思念、热爱和关怀,以及对乡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珍视和传承。

乡土情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第一,乡土情怀是人们对自己成长和生活地方的情感纽带。它涵盖了对家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对家乡人和家乡事的留恋和关注。这种情怀往往源于对乡村自然环境、土地和农耕文明等元素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连接着个人与家族、社群和文化传统。第二,乡土情怀还体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它包括对乡村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的珍视和保护,以及对乡村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乡土情怀使人们保持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第三,乡土情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塑造个人身份认同、促进社区凝聚力以及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激发人们保护和改善家乡的热情,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乡土情怀也是人们寻求情感依托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渠道之一,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此外,乡土情怀在传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乡村环境、传播乡土教育等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

乡土情怀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到个体的成长环境、家乡的文化传统、社会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第一,土地关系。乡土情怀与土地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乡土情怀的形成常常与个人在乡村地区成长或生活的经历有关。人们在乡村土地上生活、成长、劳作,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因此对乡村土地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认同。第二,家乡文化。乡土情怀还与家乡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关。乡村地区往往保留了更多传统风俗、习惯和民俗活动,这些元素成为乡土情怀的一部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传承感到自豪,对传统乡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珍视也构成了乡土情怀的内容。第三,社会关系。乡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来说,人际关系更为紧密。人们在乡村地区常常与邻居、亲戚、朋友建立起长久的关系网络,这种社会联系使得人们对乡土情怀产生认同感。乡村地区的社会关系通常更为深厚和纯粹,因此人们对自己所属的社区和乡村人民之间的联系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认同。第四,自然环境。乡村地区相较于城市,自然环境更加清新、自然和宁静。大自然的美景等也对人们的情感产生影响。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依赖,对于清新宁静的农村环境的向往也促进了乡土情怀的生成。

二、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历史考察

以私塾、私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乡村教育语境下,古代乡村教师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从乡村教师的历史渊源和唯物历史观角度来看,孔子作为代表,是我国第一代乡村教师。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行、道德和智慧,从而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孔子的教学理念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他所传承的乡土情怀,例如仁政、爱人、悯农、教化、守礼、乐教、育人等,奠定了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乡村教师教导农民子弟基础的文化、道德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为农民解答疑惑、引导社会风尚、提供咨询和帮助;秦汉时期的乡村教师主要是传授基础知识和道德教育,还组织村民开展学习活动,以及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乡村教师通常被称为“里人”或“士民”,职责是教授基础知识,如文字、算术和礼仪等,对于巩固社会稳定和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隋唐时期的乡村教师通常被称为乡村先生或农村先生,或称乡村学官,他们教导农民子弟基础的文字、算术和礼仪知识;宋元时期乡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的文化知识,如识字、算术、文言文等,并关注家乡教育、传承乡土文化,关怀学生成长,热爱乡野风景;明代的乡村教师工作环境通常比较简陋,他们常常使用经典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通过诵读来教授知识;清代的乡村教师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他们会在村民家中、庙堂或村校等地进行教学,叫做“坐馆先生”,他们关注乡土传统、乡村风俗,教学内容常常涉及传统经典、地方史志、民间艺术等,他们还积极参与村级会议、社区活动,为村民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并经常自发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等,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动社区的发展与进步。

从1840年起,直到新中国成立,战争频仍。战争年代的乡村教师通常处于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教学内容根据战争情况进行调整,革命与保卫家园、爱国爱家成为主要教学内容。乡村教师作为文化的守护者,通过教育的力量传递乡土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他们教授当地的语言、乡风民俗、传统技艺等,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特别是在抗战时期,乡村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使命,对国家的抗战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还积极参加秘密抗日活动和信息传递,积极组织乡村抗日游击队、义勇军和农民自卫队等,參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在解放区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教师其乡土情怀有了新的转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又作为党的理论政策的宣传者和传播者,向农村广大群众普及和解释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认识和觉悟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教师们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满腔热忱、兢兢业业为祖国、为农村培育新人。他们还承担了培养新一代劳动者和农村干部的重要责任。他们通过夜校、扫盲、半日班、全日班、复式教学等各种形式,努力培养农村学生和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从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乡村教师认识到,他们是改变农村孩子未来命运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他们深知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和民族精神熏陶的重要性,积极关注和传承乡土文化,努力将乡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乡村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

三、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当下状况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石,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由于撤村并校,很多村和社区已经没有学校和幼儿园,虽然乡村教师数量大大缩减,但是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却提升上来,这些年的教师编招考,学历基本都是要求专科、本科。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前较难,现在有了新的规定,基本满足年限就可以晋升。然而,由于城乡差距的拉大,乡村教师社会地位普遍不高,这导致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乡村教育工作。

在乡土情怀的具体表现上,根据我们对山东、甘肃、湖南等省10多个县、300多名乡村教师的访谈和调研,有70%的乡村教师职业忠诚与热爱度高,愿意一辈子坚守乡村教育岗位;有52%的乡村教师有着对乡土情怀的良好认知与行为自觉;有66%的乡村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乡土情怀和乡土文化内容;有80%的乡村教师教育与培养理念比较多元。还有26%的乡村教师,关注乡村文化的发展,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他们中有的成为庄户剧团的创作人员,甚至是组织者;有的成为新乡贤,帮助村子进行文明与文化建设;有的挖掘整理和參与申报本村本乡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自发组织村民进行文艺演出,进行科技、产业、文化、电商、种养殖等方面的辅导培训,还有的举办民俗、民艺、手工、文化、文物等博物馆建设与宣传展览。还有10%的乡村教师,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他们中有的成为乡镇和村里的顾问、“军师”“智囊”,有的直接以家人的名义成立农场、合作社,经营民宿、电商、直播、绿色特色产业,有的为乡村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招商引资。

四、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抒发路径

党和国家在教育、乡村领域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间接要求乡村教师将其乡土情怀注入于乡村教育的发展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对整个教育行业的要求,也是对乡村教师的要求。要充分认识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教育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帮助农家子弟进入大学殿堂,更应该将传播文化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文明乡风作为其中应有之义。

(一)学习观察、了解掌握乡土文化

学习观察、了解掌握乡土文化是了解乡村文化特点和乡土民俗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和路径去实现:一是参与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一种直接了解乡村社会和文化情况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查明当地文化传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二是参加乡土文化节日,在当地参加庆祝活动,感受当地文化氛围,了解当地人的习俗民风。三是阅读相关书籍,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乡村文化特点,如《乡土中国》《中国乡村文化概论》《中华民俗》等,领会其文化内涵和特点。四是拜访当地居民,和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传统文化等,这也是一种了解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五是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广泛了解国内外不同乡村地区的文化,借鉴和吸收其他乡村地区的优秀文化特点,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了解乡村文化需综合运用以上方法,积极探究与研究,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乡村文化振兴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融入教学内容

将乡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其主要路径:一是在教学材料中加入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的特点、历史背景、发展变化等。二是开展一些与乡村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如采访当地居民、到农村地区进行教学实践和观察,参与当地文化节日庆典等,积极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三是让学生参加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和特点,进一步了解、认识并体验乡村文化。四是在学校或乡村地区设立乡村文化馆,收集、展示、保护当地乡土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文物,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将乡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才能发掘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从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三)成立兴趣小组

为了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成立乡村文化兴趣小组。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学校和社区广泛宣传,招募对乡村文化感兴趣的成员。可以在学生中和年长者中征集兴趣小组成员。二是组织一些乡村文化相关的活动,如走访古村落、乡村文化展览、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兴趣小组成员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三是定期开展乡村文化研究、讨论、学习和交流活动,让成员相互分享研究心得和经验,可以在小组内部组织文化讲座、文化课、文化阅读等活动。四是定期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和目标,以确保乡村文化兴趣小组能够持续发展和进步。五是与其他相关组织和机构建立联系并加强合作,如与乡村文化馆、民俗协会、旅游部门等机构合作,让兴趣小组成员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乡村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兴趣小组的建立可以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和框架。通过这种方法,唤起更多青年人和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心。

(四)编写乡土教材

编写乡土教材是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近百年来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一个成功经验。首先要收集与当地乡村文化相关的课程材料、音像资料、照片等内容,并梳理资料,明确乡土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并制定教材编写计划,明确编写的主题、内容和课程设置等。其次,要确定目标受众,包括中小学生、本土居民、环保志愿者、旅游爱好者等人群。第三,要采用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方式,编写精美、易于理解和吸收的乡土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使其更具吸引力。此外,为保证教材内容的准确、规范和实用性,需邀请专家对内容进行审核和修正,确保教材编写质量达到教育部门的要求。编写乡土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乡村文化,增強其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除此之外,也可为本地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和支持。

(五)指导学生写作

以乡村景色与乡土风情为主题,指导学生创作有关文章,参与各级各类学生作文大赛。在这方面,全国优秀教师张在军是一个突出例子。他立足于沂蒙山区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用经典启迪学生,让学生爱上阅读与写作,以此作为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他辅导的学生关于乡情乡土主题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多次在全国获奖,祖祖辈辈没出过一个秀才,仅有200来口人的西棋盘村有了几十个大学生。

(六)依托乡土旅游、乡土博物

依托乡土旅游、乡土博物馆等乡村旅游资源,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对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分类,发掘具有代表性和识别性的文化遗产、文物、文化景点和人文景观等资源。其次,要开展“双招双引”,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建设乡村景点或乡村旅游景区,将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特色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当地文化。第三,要通过乡村博物馆或者旅游景区等,推出与当地乡村文化紧密相连、能够反映本地区特色的展品、展演。此外,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如举办文化节、展览、演艺等,挖掘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总之,依托乡土旅游、乡土博物馆等乡村旅游资源可以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平台。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人口的流动和文化交流,培养青年人对乡村文化的认可和继承意愿。

(七)投身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教师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强调乡村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产业、旅游和服务等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乡村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文化的概念、特色和历史,加深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要举办乡村文化节、文艺晚会等文化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参加,唤起居民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关注。要在乡村建立乡村文化中心,集中收藏、研究、展示乡村文物和文化遗产,引导和支持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

(八)加强乡村教育工作

乡村教师的职责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提高乡村学生学习成效和素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人才力量。乡村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并推广新型教育技术,满足乡村学生学习的需要。乡村教师要融入当地乡村文化和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加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乡村学生的学习需要。乡村教师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计划,组织并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推广当地乡村文化,吸引游客和投资,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总之,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以其专业能力和教育知识,支持当地社区教育,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富饶、宜居宜业乡村。

参考文献

[1]骆文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张廷兴等编.中华民俗一本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3]张廷兴,董佳兰.关于乡愁的几个基本问题[J].乡村论丛,2021,(05):13—22.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佐藤仁史.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江南的地方精英与地域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陈少国,许晓新.民国时期小学师资现状与特征[J].集宁师专学报,2011,(03).

[7]王彦,焦文静.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乡村小学教员在农村的政治职能[J].改革与开放,2012,(04):72.

[8]张在军.中国民办教师[J],2016,(12).

[9]李绍霞,安家.小学综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校外教育,2021,(04).

[10]苗诗悦.乡村教育应有乡土特色[N],人民日报,2023—4—6,(005).

[11]张在军.凭什么成就卓越[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1.山东省服务业发展促进会信息处;2.烟台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乡村教师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