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设计策略

2024-01-07范翔谭步军谭涛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发球跨学科乒乓球

范翔 谭步军 谭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分成五大板块,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增的内容,它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足见其重要性。面对《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所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如何进行案例设计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此,笔者结合研讨观点从跨学科主题内涵、学习主题确认、学习情境创设和案例设计步骤4个方面综述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设计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体育课堂教学。

一、明确内涵,追问价值

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和对其的理解,山东郭瑞凤认为: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为体育学科服务,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累加,跨学科应是潜移默化的,最终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四川肖燕云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以本学科为主,教材内容设计应体现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关联及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浙江朱春江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学科间的简单融合,而应是针对学科知识点、学科功能和价值等的融合。

综合研讨教师观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主要包含3个方面:一是,立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多学科知识、技能与方法,并解决体育学习中的真实问题;二是,内容上可以是多学科共有的主题,还可以是体育学习中所需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补充,应是为体育教学服务的;三是,以“以体育人”为主线,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发展体育核心素养。

二、立足本位,确定主题

针对如何立足体育学科确定学习主题的问题,安徽李厚余老师认为:学科学习的主题既要考虑学科知识之间的独特性和关联性,也要关注到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多学科融合的客观要求。可以从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学生需求和身边资源中挖掘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内容。

四川吴林珍强调在确认主题之前要明确跨学科的目的,并从“跨、整、融”3个阶段最终确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跨”是指以体育学科为主体,跨越本学科界限,把与本学科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关联与组合;“整”是指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整合,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关联性;“融”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技术技能的形成或运用学习掌握的技术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是运用“融合”知识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在认知、情境与价值上的认同,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综合研讨教师观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确定应以体育学科为出发点,围绕在教学中发现的真实问题,发掘与本学科某一学习内容相关联、可融合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利用学科之间交叉互补的知识,更好地解决真实的问题,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能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迅速地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1]因此,构建良好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江苏陈大宁认为:情境创设应立足学科本位,符合《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真实要求,应与教学内容适配,要合情合理,并具有典型的教育性。

四川谭步军指出:情境要根据学习主题、学习任务、想要解决的问题、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学生的年龄特点、运动能力基础、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可用的教育资源等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创设,并要在创设中做到有创意、有新意、有趣味性、有吸引力,同时所创设的情境要真实可行和可评价。

综合研讨教师观点,情境创设需要构建典型的教育性内容,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并注重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过程性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认知体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四、结合实践,落实策略

综合研讨教师分享的案例,结合自身实践研究,笔者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计:第一,确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案例主题(可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定主题);第二,思考可以结合哪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协同解决,初步拟定所跨学科;第三,确定需要哪些资源,包括学科教师、器材、情境等;第四,回归体育课堂,进行课堂设计。

以四川王贺、吴芃、田慧君分享的案例《乒乓球自責心理调控主题学习》为例,进一步说明如何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的设计。

(一)发现并分析问题,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

教师在学生2人1组的乒乓球发上旋球的练习中发现,学生A因为在发球过程中,频繁出现球不过网或者球飞出球桌等情况,在刚开始练习时还能稳扎稳打,而在连续失利后,逐渐出现了明显的烦躁情绪,发球也开始变得毫无章法,甚至出现想早点结束训练或者不想再练习的情绪,这也直接导致其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开始出现对乒乓球学练的抵触情绪。学生A在练习中由开始的积极情绪到后面的消极情绪,心理变化较大,因此,可以认为心理层面对于学生的练习状态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此,可以结合心理健康学科,采用心理疏导和暗示提高学生乒乓球日常活动的发球技术。因此,确定以体育与心理学科结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具体主题为《乒乓球自责心理调控主题学习》。

(二)有效整合资源,学科融合协同解决问题

第1个问题是发球的手法问题,发球时如何压球、如何发力等都与球能否过网有着直接联系,这一问题可以由体育教师解决。第2个问题是学生在发球时频繁不过网,或受到来自小组队员不耐烦情绪的影响,心态出现波动,实力发挥受到影响,同时出现焦虑、害怕发球或者不敢发球的心理,进而形成心理阴影,这一问题可以请教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第3个问题是学生的信心受挫,频繁的失误使学生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进而产生退缩的想法,认为乒乓球是一项很难的运动,这一问题也可以结合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进行解决。

(三)回归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确定目标

(1)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遇到负面情绪后,能够及时主动与教师沟通,学会复盘过程,分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从而自我调节。

(2)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产生挫败感并自我怀疑时,能够自我舒缓情绪,调节好自我状态。

2.构建学习情境

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将室外的部分教学转移到室内进行,通过电子媒体为学生播放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杀”瞬间,既能够让学生领略到运动员在专业赛场上的风采,也能在无形中给学生树立目标。在日常练习中,要注重鼓励学生,如在练习开始前,可以应用心理学的团队鼓励方式,全体学生一起高喊“加油”,让学生心理上得到放松,在练习中更有激情。在练习中失利时,设置一些心理暗示词,让学生保持平稳的心态,还可以打印出一些横幅或醒目的标语时刻鼓励学生。

3.制订教学策略

针对练习问题而言,可以请体育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加大发球手法、发球发力等方面的练习比重,在练习中也可以融入跑步、团体协作等方面的运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团队合作理念。在训练结束后进行复盘,指出学生在练习中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建议,促进学生乒乓球水平的提升。针对心理问题,可以请教心理辅导教师,关注学生的状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蔡敏.教学设计-从原理到操作[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猜你喜欢

发球跨学科乒乓球
乒乓球悬浮术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对当今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发球体系的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国竞技排球比赛中发球技战术运动规律研究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靠拢的乒乓球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