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中国”通报多个项目取得新成果

2024-01-04刘可欣戎钰胡玉梅葛小林韦衍行

科学大观园 2024年1期
关键词:水坝史前良渚

刘可欣 戎钰 胡玉梅 葛小林 韦衍行

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介绍了多项考古最新成果。

良渚文化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良渚文化早期阶段,通过对北村、南王庙等遗址调查发掘,以及瑶山外围等聚落结构新线索的分析,建立了前古城时代良渚遗址群聚落分布的新认识。良渚中期阶段,在良渚古城周边新发现疑似水坝近20处,其中7处的碳-14年代皆距今约5000年,与已经公布的11处水坝以及莫角山、反山开始营建的时间相同。

最新发现表明,良渚遗址群经历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设散点式聚落,到规划建造水利系统、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构筑带有城墙、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个发展阶段。

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地处汉江西侧、长湖北岸,面积约70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一处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约5100至4500年。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单位联合在城河遗址北部、西部、王家塝地点开展了系统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城河遗址反映了屈家岭文化人群通过建造一系列水利设施,调控古城用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展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同时,王家塝墓地多种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社群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分化现象,提供了探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明进程的新证据。

寺墩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至4500年。遗址以一处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

寺墩遗址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也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2021年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研究为核心,积极探寻南岛语族起源的线索,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深化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史前农业文化向东南亚岛屿地区扩散历程的认识,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重要实证。

此次通报的4项考古发现与研究,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新石器时代)、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重大课题攻关,推动考古学理论创新,立足“大考古”理念,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现代科技与考古学深度融合,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全面促进考古成果社会共享,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历史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宁远介绍了良渚遗址早期聚落结构与水利系统研究的新突破。王宁远介绍道,此次不仅建立了遗址群良渚早期阶段聚落结构基础框架,同时团队总结出一种多学科融合的古代水坝快速调查技术,对水利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彼时,人们所认知的良渚遗址,共有11条大坝及溢洪道等水利设施,集中在遗址的西部和北部。

而经历近几年的考古工作,这个数字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发现在遗址近百平方公里内的几乎每一个山口,都有水坝遗迹。”这些新的水坝与申遗期间公布的11条水坝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整套外围水利系统。只是目前考古人员暂且勾勒出了这套水利系统的框架,各个工程如何独立或配合运作,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在原本的认知中,人們把良渚遗址的水利系统分为南部的低水坝群和北部的高水坝群,以及塘山长堤。本次考古工作,也修正了对塘山长堤的部分认识。“我们发现,塘山长堤实际上是由很多南北向的独立小水文区组合形成的极为复杂的水管理系统。在塘山北侧发现的16条谷口高坝,其中有测年样本的6条皆为距今5000年左右,与早前公布的11条坝完全一致。”

据王宁远介绍,良渚古城建于平原之上,周边环山,水穿城而过。曾经生活在此地的人们,在四面的山口建立了坝,开始管控古城的水利。这一整套水利系统囊括了城内的交通运输、生活用水、灌溉、防洪等功能。作为良渚古国的都城,良渚城内并没有农田。上万人所需要的粮食、肉类、木材等物质资料,都是通过这样一套水利系统运入城中。因此在王宁远看来,这套水利系统,很有可能在良渚建城之初就已经提前部署妥当。

良渚古城位于长江下游,且西北面的山区位于浙江省的暴雨中心。当时的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用这套水利系统,排除来自汛期的威胁和干旱期枯涸的可能性,便想出了在山口建坝的方式。“我们目前公布的水利系统,全都属于山塘和陂塘。这种方式就相当于在山口拦了一道水坝,是挡水的最经济方式。”汛期时,这些水储存在山谷中,到了下半年的干旱期便放出来,保证古城的正常运作。“这是一个综合的交通、用水、调水体系。它跟城市是匹配的,没有这套水利系统,城市就无法运作。”王宁远说。

据王宁远介绍,更为奇特的是这些水坝有两三处至今仍在使用,“跟5000年前是一样的”。

在本次“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王宁远还对工作中形成的多学科方法进行了介绍。也正是这一项技术成果,为发现更多、更广范围内的水坝遗迹作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

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重大课题攻关,推动考古学理论创新,立足“大考古”理念,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现代科技与考古学深度融合,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全面促进考古成果社会共享,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历史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往的关注点都聚焦在遗址范围内,但我们现在发现,很多的水利系统都在城外的上游地区。只靠传统的考古勘察工作,很难发现城外的遗迹。因为压根想不到要去城外找遗迹,也不知道要去城外哪里找。但是近10年,我们形成了一套方法,可以迅速地找到这些水利系统。”这就是以遥感RS、地信GIS为先导,结合环境水利分析对古代水坝遗迹进行快速判定的考古调查方法。“我们先根据分布规律找到疑似点,然后再去实地开展判定工作,最后再做水文分析。”根据这个方法发现的距离良渚古城最远的一组水利设施,有11公里。

此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良渚遗址群周边和绍兴越国水利遗址调查中进行验证,发现大量疑似水坝。在对绍兴越国水利遗址发现的3座水坝进行测年后,确定其为2400年前所建造,此时正是越国存续期间。同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全国范围内的三个重要遗址——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凌家滩遗址,开展了水管理遗迹分析,并获得了重要线索。

王宁远告诉记者,研究水利系统并不仅限于其本身。它对国家的形成和社会复杂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就像传说中大禹治水成功后,人们拥护他当了王,夏朝也得以建立。水利系统建造和运作,需要有统一的领导发号施令,也需要分级管理者。在此过程中,就会出现上下分层的管理制度以及配套的组织机构,这就为早期国家的出现提供了制度和官僚队伍。虽然这是形而上的观点,但在南方地区中,从一般聚落走向国家社会,可能确实与治水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水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促使社会复杂化的一个关键动因。而这一点,正是以往研究中的薄弱点。”

5000多年前,依水而居的先民是如何使用水、治理水的?历史的缺环,由考古学来填补——12月4日,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专家现场会在湖北荆门召开,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在会上公布。其中最让考古界欣喜的是新发现的多组史前水利系统,距今约5100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水利系统。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屈家岭遗址的发现,刷新了考古学界对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认识,在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该遗址是以屈家岭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冢子坝和杨湾等十余处遗址为一体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群。自20世纪50年代起,该遗址先后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2015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建考古队,持续开展考古工作。

12月4日,此次考古工作最新成果在荆门公布。

据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陶洋介绍,最新考古工作表明,屈家岭遗址历经油子岭、屈家岭和石家河等史前文化时期,绝对年代为距今5900至4200年。其中,油子岭文化聚落为长江中游地区同时期面积最大的聚落,已确认水利系统、墓葬区、居住区和陶器生产区等。屈家岭文化时期聚落则发现大型水利系统、高等级建筑区、墓葬和铜矿石等遗存,探索到史前稻田的分布范围,出土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将我国高温黑釉技术提早了将近1000年。

同时,屈家岭遗址新发现的史前房址,显露出众多规模庞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是迄今发現磉墩的最早形态。磉墩是古建筑的基础部分,主要起到承载作用,此次发现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技术奠定了史前基础,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近年来,屈家岭遗址考古队会同航测学、年代学、环境考古学等专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重点勘探了若干疑似水利设施,新发现多组水利系统。其中,熊家岭、郑畈两处水利系统的考古收获极为重要。

据陶洋介绍,熊家岭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解剖性发掘显示,熊家岭水坝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坝的年代范围为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

而位于遗址群西南角的郑畈水利系统,目前也已确认水坝、蓄水区和溢洪道,其建造工艺、构筑方式、堆积特征与熊家岭水坝早期坝高度一致,年代与熊家岭早期坝相当。

陶洋表示,屈家岭的水利设施体现出非常成熟的营建工艺和科学建造理念,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各种要素齐备,“种种迹象表明,它并非处于史前先民对水资源管控实践的初始阶段,有理由相信,史前治水的最早尝试应远远早于距今5000年。”

陶洋在专家现场会上介绍,江汉平原地区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因此对于生活在此的先民而言,蓄水、用水、防水、治水是生活中的大事,此次最新考古发现的水利系统便是先民治水的产物。

专家认为,屈家岭遗址史前水利系统的发现,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而屈家岭遗址治水模式的探索,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

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从被动防水到主动控水,5000多年前的先民,是如何建造出如此大规模的水利系统的?他们的治水智慧、用水理念经历了怎么样的变迁,这期间有多少让后人震惊的故事?这些问题只能依靠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来尝试解答。

2023年,又是湖北考古碩果累累的一年,临近岁末,屈家岭遗址的重要新发现再次引发考古界强烈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非常重视此次发布的屈家岭遗址最新考古成果。他认为,屈家岭遗址此次考古发现的水利系统,初步推测主要用于稻田灌溉,它代表着5000多年前的最先进生产力,表明屈家岭先民较早迈进史前“水利”社会,助力屈家岭发展成为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

考古界认为,距今5000年前后,是一个重要时间坐标。屈家岭遗址多年来的考古工作,展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大型中心聚落的规划理念、布局演变和社会结构传统,反映了长江中游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明路径,为考察史前水利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提供了关键样本。

位于江苏常州的寺墩遗址,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中心之一。从1973年起,南京博物院在寺墩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高等级的良渚玉器,让人们对长三角地区从崧泽到良渚的文明进程有了新的认识。

寺墩遗址位于常州市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体原为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高近20米的大型土墩。历经千年,再加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烧砖取土严重破坏,目前仅存南坡。1995年4月,被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良渚文化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遗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以上。1978年至1993年间,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武进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曾多次组织联合考古调查,先后5次对寺墩及周边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

据悉,寺墩遗址最早发现是在1973年,当地村民挖到了玉器,送到文物商店去鉴定,常州的文管办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探查,出土了几十件玉器。1976年,当地村民建房子,又发现了几十件玉器。从1978年开始,南京博物院开始对寺墩遗址进行规模比较大的发掘,到了1983年,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4座比较大的墓葬,其中寺墩三号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1993年到1995年间,寺墩遗址又进行了发掘,基本上把寺墩遗址保护下来了,确认了寺墩遗址的面积有90万平方米。

寺墩遗址出土了许多珍贵的玉器,以玉璧与玉琮的数量最多,其中包括南京博物院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一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收藏于常州博物馆的十二节人面纹玉琮,外表分为十二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刻有人面纹四组,共四十八组,面孔由两条平行凸横棱、圆圈、凸横档构成,分别表示羽冠、眼睛、鼻子或嘴巴。眼睛为单线圆圈,鼻子或嘴巴上刻有卷云纹,工艺可谓精湛绝伦。

出土于寺墩五号墓的十一节兽面纹大玉琮,则是武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玉琮通高31cm,内圆外方,中间是上下对穿的圆孔,与古人“天圆地方,天地相通”的思想相吻合,玉琮采用了微雕阴刻线的工艺,器物表面以横向阴刻线,将琮体等分为十一节,每一节以四个棱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刻画四组简化兽面纹饰,上下共有四十四组。其中最细的阴线条纹仅0.7丝米,相当于0.07毫米。

武进博物馆还馆藏了一件直径约29厘米的大玉璧,是整个江苏地区良渚文化中出土发掘最大的一块。还有出土于寺墩五号墓的玉带钩,也是江苏省内考古发现首例。此外,寺墩遗址还出土了不少陶器,覆盖良渚文化早、中、晚期。据介绍,有关寺墩遗址的大量发现,让人们对长三角地区从崧泽到良渚的文明进程有了新的认识。

东南沿海是我国史前时代先民面向海洋、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地区,也是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重点地区。项目启动后,已系统发掘了浙江井头山遗址,福建平潭岛西营、壳丘头、东花丘和龟山遗址,海南湾仔头和内角等遗址,初步构建了东南沿海与岛屿地区距今约8300至3000年的时空框架和社会结构。

距今约8300至7800年的井头山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丰富的泥蚶、海螺、牡蛎、海鱼脊椎骨等遗物,提供了古人开发海洋资源的直接证据。

距今约7300至6500年的西营遗址为一处小型聚落,人骨分析显示出生活在这里的族群与中国南方、东南亚族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壳丘头遗址属中型聚落,距今约6500至5000年,遗址内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分区清晰,文化面貌显示出台湾海峡两岸存在文化关联。西营遗址、壳丘头遗址还发现了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

东花丘遗址和龟山遗址距今约4000至3200年,其聚落等级高、规模大,仪式区、公共活动区、生活区合理布局,表明这一阶段沿海史前人群社会组织形态、生存模式,以及手工业技术水平、精神世界表达均显示出新的文明程度。湾仔头和内角两处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至3000年,出土陶器的陶色与纹饰表现出与菲律宾迄今发现年代最早(距今约4200至4000年)的陶器存在相似之处。

◎ 来源|综合澎湃新闻、 华西都市报、极目新闻、现代快报、人民网

猜你喜欢

水坝史前良渚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玉”见良渚
形形色色的水坝
筑水坝
史前人,都画啥?
世界上壮观的水坝(下)
为什么水坝下部修得比上部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