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博”一二三四

2024-01-03李天意

北京纪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代币区块

李天意

2023年三月,歐盟委员会出台文件《2030年后的欧盟竞争力》。文件回顾了欧洲统一市场30周年,提出为建立长期竞争性,欧盟未来应着力于九大关键领域:有效的统一市场、私人资本和投资渠道、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科学研究与创新、能源、循环经济、数字化、教育和技能、交易与开放战略自主。

这九大领域中,对于“数字化”的描述着墨最重,其中提到了一系列“关键的数字技术”,包括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微电子(microelectronics)、web 4.0、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以及网络安全(cybersecurity)。

在这些充满未来感的赛博朋克词汇里,只有web 4.0没有固定的中文翻译。在中文世界,有时大家称“互联网1.0”“2.0”“3.0”,但也有相当一些时候放弃翻译,直接称web 1、2、3、4。

是的,也许对于web3是什么还云里雾里, web4已经现身。

七月,欧盟进一步提出针对web4的新战略。在这份名为《走向下一场技术变革》的文件中,欧盟志在“领跑web4和虚拟世界”。

什么是web3、web4?它们与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概念有什么联系?

先从web3说起。网络上,对于web3的定义,很多时候采用与web1和web2比较的方式进行。

依表格所言,自中国接入互联网、“插上互联网翅膀”的1994年起,web1/2/3分别跨度十年,培育了三代网民:逛门户网站和论坛来天下大观的80后,社交平台上热衷交互和创作的90后,在区块链生态系统里玩币、挖矿、集数字藏品的00后。硬件载体的发展和软件技术的创新,推动了互联网场景的三阶进化,使用户在网络交互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消费者,到生产者,再到“所有者”),并因此掌握越来越多虚拟世界的“权力”。

网络上,对于web3的定义,很多时候采用与web1和web2比较的方式进行。上图是一个多角度的对比

其中,在web2进化为web3的过程中,区块链是起到催化作用的底层技术。

根本上,区块链帮助实现新的互联网组织形式。

如今大多数互联网应用处于支持“平台经济”的web2阶段。用户与平台交互,享受平台提供的服务,并为平台贡献内容。数据是虚拟世界的基本资源;web2阶段的平台,收集、存储、处理、发布数据,牢牢掌握这一关键资源。尽管相较于web1时的内容浏览者、接收者、消费者等角色,web2中的用户可以进化为内容生产者和创作者,并享有web1不具有的用户间充分交互;但自个体数据释放至网络空间,web2用户便不再掌控这些资源,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互联网透明人”。基于数据权利的让渡,用户在虚拟世界的活动也广泛受到平台的限制——正如“平台经济”一词所指,平台是web2的核心。

平台即是当下占主导的互联网组织形式。平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例如,依产业属性划分,有社交媒体、交易平台、信息门户、游戏平台等。而更本质的分类,可以围绕Bruno Amable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多样性》中提出的现代商业活动的五个要素: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教育系统和社会安全网。不同平台在不同程度上围绕上述要素进行组织。其中,某些平台类别在单一要素上具有代表性,包括众筹平台(资本市场在互联网空间的独特组织形式)、众包平台(劳动力市场在互联网空间的独特组织形式)、知识社区(教育系统在互联网空间的独特组织形式),以及更常见的购物、电商、网约车、流媒体等平台(产品市场在互联网空间的组织形式)。从理论的角度,众筹、众包和知识社区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教育系统的新组织形式,这一认知符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 Romer的观点,即:资本、劳动力和知识(包含技术、工艺、创新能力等)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而区块链的出现,为(不限定产业类别的)平台提供了同时充分提供这三种要素的技术基础。

假如你是一位典型的区块链平台(即“链”)参与者,你在链上可以同时扮演几种角色:

首先,你是平台服务的使用者:平台所提供的基本服务不受“上链”(即采用区块链架构)的影响——链继续提供充分的产品市场。

其次,区块链的运转基于“去中心化”的知识社区架构,以实现信息流动、技术迭代和链的延伸。你是开源社区的维护者——链提供高效、自由、广泛参与的教育系统。

再次,你可以通过完成线上数字任务来帮助链的发展,并获得相应回报(平台代币、主权货币、社区资历和权限等)。你是支撑系统运转的劳动者——链提供多样、低门槛、信息对称的劳动力市场。

最后,平台代币可被用于交易、储蓄和投资(于代币本身或用于支持链上数字项目),并产生金融收益。你是数字资产的投资者——链提供灵活多元、快速透明(但风险高、稳定性差)的资本市场。

因此,“平台”上“链”,即进入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组织形式:区块链使(任意类型的)平台能够兼有众筹、众包和知识社区的属性,进化为同时提供有效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教育系统的多效用组织。本质上,这样的组织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功能完备的虚拟空间:人们可以从事数字劳动、接收数字信息、进行数字投资,通过数字流通介质广泛参与数字消费(甚至进一步,完成联系物理世界的实体消费),最终实现“自给自足”的数字生活。

换言之,在这样一种融合几类基础要素平台的组织形式下,每个采用区块链架构的平台,理论上都有机会发展成一个小型虚拟生活空间(也就是“元宇宙”),其用户组成独立性很高的小型虚拟社会。

流量时代,很多平台有这种“大一统”的愿望,以争夺宝贵的“私域流量”,培育“忠诚用户”。比如,腾讯的微信和QQ、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淘宝,以及美团、京东,甚至b站和网易云,都建立了庞大的独立流量空间。用户日常衣食住行的诸多活动可以很好地在这个社会空间中完成。此类空间发端于某一专项平台;积累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后,平台纷纷“横向生长”,接入越来越多服务与功能,以不同商业逻辑构建起不同规模的“多功能社区”。

QQ欢乐豆和蚂蚁能量,实质上就是代币。区块链技术加持下的代币更难伪造,因此具备更好的流通性,可以充当一个大型虚拟空间的交换媒介。

相比之下,平台横向生长在市场规模较小的其他国家困难许多。区块链融合基础要素、打通资源流动的强大功能可以有效提高用户活力与黏度,通过数字任务、代币和社区,让平台带“老用户”进军“新应用”的横向生长变得更容易。埃隆·马斯克将X(前身即推特)变成“美国版微信”的野望,在区块链的加持下并非遥不可及;这也是他大力支持区块链和web3相关技术、频繁站台虚拟货币的原因。

然而,技術进步一定伴随着潜在的消耗。web2平台进化为区块链,在获得技术加持、向虚拟空间和元宇宙进军的同时,也承受诸多方面的成本。比如,“链”比“平台”更难运营和监管(出自所谓“去中心化”),链上服务相较平台服务响应慢、延迟高、成功率低,链的能耗和运行效率常常劣于平台等。有得必有失,平台上链并非唯一正确的选择。什么时候上链、以什么规模上链、将哪些应用上链、采取何种区块架构、使用何种类型代币,也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方兴未艾。

宏观上,基于“微电子”和“量子计算”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技术革新,当功能完备的数字空间搭载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以“人工智能”来增强个体能动性、丰富个体体验、提高空间运转效率,并在虚拟生活中确保基本的“网络安全”,人类就有机会实现美好的“数字孪生”之愿景。而相较于在满怀雄心壮志的欧盟,在埋头苦干、协作奋进的中国,这个愿景应有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那么,数字孪生的愿景,属于web3还是web4呢?

依据欧盟的说法,这个宏伟蓝图,将超越web3的阶段,定义更广阔的web4。

而web3和web4的区分在哪里?文件里没有明确回答。

事实上,回溯网络空间的发展史,也许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web1/2/3 的进化,本质是人们认知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能力的进化。这种进展反映在网络信息密度上:web1里,人们是浏览者——网站播放,用户阅读。比起广播、电视、电影,web1的信息已经大大丰富,人们可以更自主地选择信息并控制接收信息的密度;对于认知能力广泛发展于书本电视阶段的80后来说,这已经相当满足。到了90后一代,门户网站、网页游戏不再是“新鲜事”,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已经以此状态下的信息密度为基础。为了获得“认知之外”更大的信息密度,web1的播放和观看远远不够,web2的“交互”才是新的满足点。社交网络的兴起根本上即源于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对信息密度的进阶需要。

而对于00后来说,网络社交也不再新鲜,甚至有些无聊:老人们才加微信,年轻人都用小天才电话手表!认知能力和信息耐受能力的进化,让web2逐渐失去吸引力。00后更喜欢的,是拥有与现实世界类似、完备的虚拟身份——微信里面不还是本人吗?no,虚拟世界要有个截然不同的“我”。这个世界是现实之我的避风港;我还能轻易修改“我”的人格、属性、配置、交互——即“重开”。这样的完备虚拟空间即是web3的承诺,它满足了00后的自由畅想。

事实上,信息技术之进步与人们信息处理能力之进化的耦合(并体现在代际的耦合),是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基本方向。前互联网时代,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电视、广播、电话、电报、报纸,直至上溯自印刷术的诞生、纸的发明、书写文字的出现。比起从前,在人类文明的现代,互联网让信息技术快速迭代:web1/2/3的分野便是(一部分)人们信息处理能力(至少是信息接收能力)不断增强的产物(而与之伴生的,经济因素驱使的认知代差下的沟通障碍,也许是如今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这条规律下,web4是什么呢?

已经可以拥有完备虚拟自我(数字孪生兄弟/姐妹)的10后,新的满足在哪里?什么是进一步的认知需要?

大概是在不同虚拟空间同时充分维持多种虚拟身份的需要。

对于许多00后和10后来说,让大人们或多或少感到恐惧的“虚拟人”“仿生人”“机器人”,并没有那么可怕。他们生来就在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并行,对于赛博朋克的图景有着很高的接受度。更重要的是,相应地,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拥有一个“个体”,而希望拥有并同时经营物理“本体”之外的诸多“客体”:只有一个“我”很无趣(信息密度低),同时“扮演”很多的“我”才爽!于是,在他们的生活里,有了斜杠青年,有了各种小号,有了不同app里的不同“人设”……

而这样的并行客体在发展完备的虚拟空间可以更好地实现。这即是web4的阶段——人们在不同的数字空间进行多种数字生活。虚拟空间的魅力在此:物理生活空间只有一个,但虚拟生活空间可以无限。

人们经营多种虚拟身份并多样化生活,是基于认知能力和信息密度的根本需要。web4是一个刚需。

这样看,也许可以用一个恰当的方式翻译web1/2/3/4——“外博”一二三四。

外博:即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博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外博”经历不同阶段:外博一下的观众成为外博二上的评论家,在外博三里收获备份的数字兄弟姐妹,让它们在外博四中衍生出不同的自我。

在未来的“外博五”内,物理世界的本体需要被放弃吗?

编辑  张子乐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代币区块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首次代币发行监管的行为经济学路径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