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坛买书记

2024-01-03朱航满

北京纪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书店书市书摊

朱航满

地坛我去过至少三次。这三次都是去地坛买书,真正的古迹风景,却一次也没有领略。我颇喜欢在地坛买书的感觉,红墙绿瓦,老树参天,绿阴匝地,一排排的书摊,令人目不暇接,很像庙会一样热闹。此时来地坛的,一定都是爱书人。记得第一次来,是刚到京城读书,买的书现在全忘记了,但回来后兴奋了很久,因为地坛的书价,颇合适我这样的穷学生。第二次来地坛,应该是毕业后,我离开北京,又再次回来,我和研究生的同窗S君一起结伴去地坛买书。那次到地坛公园,在一个书摊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胡适文集》,由北大哲学系欧阳哲生教授编选,精装的一大套,半价便买回来了。当时卖书的几位年轻人,经聊天后得知,他们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爱书,于是一起开了书店,当时颇为惊讶。这或许源于我对于卖书人的偏见,现在看来,乃是自己的可笑了。此后一年,地坛书市竟消失了。这消失的集市,令我颇感怅然,因为我刚刚居京,能够有机会奔赴这一年一度属于读书人的节日,而它却突然消失了。

北京买旧书的地方,我几乎都去过。除了固定的书店之外,潘家园旧货市场是每天天不亮便开市,我去过几次,但毕竟距离太远,后来作罢。北大周末书市,以前每个周末都有,但如今北大校门已不再对外开放,想来这书市也早就取消了。此外,便是每年秋季的地坛书市了。其实,北京还有各种图书集市,也去过一些,但似乎都不怎么有兴致。前段时间,得知地坛书市在停办十年后,又回归了。九月的第二个周末,雨后初晴,我如赴约般前往,还是人流如织,还是绿树红墙,还是书摊林立,久违了。在地坛游走,买书,看来往的人,也欣赏书摊的风景。我甚至在心底对这些来参展的书店和出版社表示敬意,也喜欢这些听来都令我欢喜的书店名,诸如宝廷轩、文雅堂、善缘书社、小宝图书馆、弘文馆、更读书社、稻城及所、言YAN BOOKS、嘉德书店、老槐树下的书店、七楼书店、九间书库、正阳书局、雨枫书馆、渊集书店、PAGEONE、伯鸿书店、MPK黑胶书店、锺书阁、明德书店、礼士书房,这么多的好名字,这么多藏在北京城的好书店。

过去买书,主要是搜寻感兴趣的文史书籍,见到报刊推荐,便买来读它一读。这样便是东读一册,西看一本,也没有特别的范围。这样乱买乱读了一些年,便渐渐缩小了领域,由过去的兴趣漫漶,到近些年主要集中在“一人、一城和一事”,这一人便是周作人,一城便是北京城,一事则是文章事。这次到地坛,一进西门,就看见了中国书店,在书摊上搜寻了一番,发现一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知堂小品》。这本周作人文选,我其实在孔网买到过一册,是太白文艺出版社的再版本。这册陕西人社的初版本,品相实在好,版式也佳,也便再买一册。有趣的是,这本旧书的扉页上,有原藏此书的主人用圆珠笔写的签名,并钤印一枚,旁边还写有一句话:“一九九四年十月五日新源里中国书店”。二十年后,这本书又回到了中国书店,且由我在地坛的中国书店购得,也算一个小小的书缘了。在附近的旁观书店,半价购得了戴维娜的《周作人与霭理士》,此店还有一套世纪文景的三卷本《周作人集外文》,仅三折在售,可惜早已购得了。

因为居住京城,对于这个古老又充满新奇的城市,多了些许的关注。故而这些年来,也有意搜寻有关北京城的著作。此来地坛,恰好有本写北京城的新书在搞签售,队伍排了好长一段,人人举着一本书,堪为一道风景。我在故宫书店的书摊上,偶然看到一册《紫禁城100》,在人堆中立即抢了一册。我买这本书,乃是早些年读梁文道的《访问》,有介绍此书的作者赵广超和他的手绘文化遗产功夫,当时此书尚未在大陆出版。没想到这次在地坛,才知道数年前已由故宫出版社引进,且由雅昌艺术印制,可谓美轮美奂。此书定价196元,此回仅58元便购得了,可谓一件快事。在中华书局的摊位上,半价购得了朱传荣的文集《父亲的声音》,这是一册写朱家溍先生的著作。此前,我曾读过朱先生的随笔集《北京闻见录》,对这位旧学驳杂的老北京,以及他笔下的旧京风俗,印象很深。朱传荣的文章颇得其父之真传,诸如《隔海故人来》《故园乔木》《父亲的诗》《怀人天气日初长》《欧斋墨缘》《故家旧事》《得意缘》等,文似静水深流,读来亦如浓阴闲话。

在三联书店的书摊上,买书最多。美术馆的三联书店,每年都要去上几次,会员也才打九折,每次都在书店买上两三本最想看的新书。这次在地坛书市,三联的书摊也都是半价,挑挑拣拣,好书太多,最后也只买了四本,其一为北岛的《古老的敌意》,其二为汉宝德的《如何欣赏建筑》,其三为陈子善先生编选的《比亚兹莱在中国》,其四为牛文怡编选的《最爱北京人》。北岛在三联出版的《北岛集》,印制甚佳,我零散买过几册。《最爱北京人》实际上为《TimeOut北京》书系中的一册,系此刊的同名专栏结集,由三联书店2012年出版。买这本十年前的旧作,或许正是我喜欢北京的一个理由。这本书中写到的北京人,他们或者他们的父辈,其实也并非真正的北京人,而我恰恰喜欢的,便是北京城的这种八面来风的包容,彰显了五彩斑斓的气象。这本书的写作者和写作对象,都堪称一时之选,诸如娜斯写王世襄,宗璞写冯友兰,董秀玉写范用,艾丹写艾未未,贾樟柯写刘小东,还有朱传荣写朱家溍,如此等等,真是一席的盛宴。

好文章的书,从来都不能错过。在商务印书馆的书摊上,意外看到一册该社印制的冰心文选《记事珠》。此书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列在“新文学史料丛书”中,谷林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印象殊深。我很喜欢冰心取的这个书名,在《雨窗书话》的第一辑中,曾借用此名。这次商务印书馆重印,由著名装帧艺术家陆智昌设计,封面极为素净,一如冰心的文字。冰心在《自序》中写道:“书名为《记事珠》,也是我临时想起的。美其名曰‘珠’,并不是说这些短文有什么‘珠光宝气’。其实就是说明每一段文字都像一串珠中的一颗,互不相干,只是用‘我’这一根细线,把它们穿在一起而已。”周作人有四大弟子之雅,但实际上,周作人最欣赏的,只有废名,另一位则是燕京大学的冰心了。在纸上声音书店,看到不少喜欢的书,我买过黄裳的文集《榆下怀人》,静悄悄地摆在展台上,却是少人翻阅;选了一册吴钧陶的《云影》,也是静悄悄的,少人翻阅。这是 “开卷书坊”中的一册,32开,小精装,淡绿色的封面图案,太美了。

在书市买了十余册闲书杂著,书摊也才逛了一多半。不由得感慨,北京还是最宜读书的,书店多,书多,读书人亦多。在微言小集书店,一位女店员说,昨天大雨,人虽不多,但都是细细来看书和买书的,今天人太多,能静下来好好选书的,却是少了。想想地坛雨天寻书,真是好兴致。其实,我也喜欢看书市里的人来人往,哪些与同好结伴而来者,切磋心得,闲话读书,方才有几分乐趣呢。可惜S君已经离京多年,我也只能来作这样一篇无聊的猎书记了。在地坛逛了大半日,古迹依旧不再踏访了,打道回府之际,却又发现了嘉德书店,其中多为格调不俗的画册,有册吴冠中的《从粪筐到餐车》,书名真奇异。此系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在香港举办的展览图册,制作甚精美,每一頁裁下来,都能作成一个装饰作品。此店还有不少港版艺术书籍,选了一册陈传席的名作《画坛点将录》,香港三联书店版,繁体字,大开本,封面用林风眠画作,淡绿色的荷叶,真是素雅又烂漫。陈传席先生是艺术史论家,但也是很会做文章的,我把陈先生当文章家来看。

编辑 张子乐

猜你喜欢

中国书店书市书摊
庆祝中国书店建店70周年系列活动全面开启
清晨书市
跳蚤书市
我的小书摊
印象·琉璃厂
书摊·茶摊
书摊读书
“美不胜收”“值得珍视”
“跳蚤”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