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冬暖”

2024-01-03何宇鹏

北京纪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白薯棉裤后背

何宇鹏

小时候的过往记忆,有的既模糊,又清晰。模糊的是当时的心情感受,清晰的是当时的前后场景。

记得小时候,北京的冬天那是真叫冷,吐口痰到地上恨不得立马成一个小冰片。早上去幼儿园那会儿或者上小学那会儿,出门时候天一般都还没完全透亮,好像朦朦胧胧的,但绝对不是雾霾天。

那是对于早上出门的记忆。睡眼惺忪,一坐到爸爸自行车的前梁上,人会立马就醒了。因为,那前梁真的是凉,凉劲透过棉裤直达你屁股,通过后背一直上升到头顶,让你整个人完全从复苏状态到达清醒。后来,在妈妈车的后车架上专门制作了一个屁垫儿,这样冬天就不再坐爸爸的自行车了,改坐妈妈的车,屁股就舒服多了,起码不会一股凉气直冲。

上小学后,下午放学先回到奶奶家等爸妈下班来接。因为那时基本上都还是住在平房,进门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围着炉子烤火,去去身上的寒气,稍微有个几分钟,能感觉到棉裤、棉衣的布面都是烫的,里面的棉花都恨不得要爆出来,带着棉花芬芳的热气呼呼往外冒,整个人都置身在热气包裹中。尤其,一双冻得通红的小手,本就因为受冷而红,在炉火的温暖下,慢慢地从干红转而变得润红,再转而恢复正常的肤色。

一般冬天时候,奶奶都会在家里炉台上热两三个白薯或者糖包,等我们下学回来时,白薯跟糖包的热度正合适,人都还没进家门,就能闻见白薯或者糖包散发出来的香气,那可算是小时候的美味之一。白薯吃的时候还好,慢慢剥皮由外而内,不会在吃的时候让你记住太多过程,只会记住白薯烤得外焦里嫩,还带点油。糖包可就不同咯,那会儿最常见的是三角糖包,随意咬任何一个角,融化的红糖液体直接就能流出来,不注意吃法,绝对能给嘴上烫个泡出来。当时流传最多的吃糖包把后背给烫了的笑话简直是个经典,对现在小孩来说,没有经历过,可能真的无法参透这里面的笑点。(吃糖包把后背烫了原因是,右手拿着糖包吃,咬任意一个糖包角,另外一个角有糖流出掉到右胳膊肘上了,抬胳膊用嘴去舔糖,手向后一举一弯,嘴咬过的糖包角有热糖流出正好滴到后脖领子里,把后背给烫了)

现在能回想起来对当时做法都不能参透其中乐趣的就是,天寒地冻的,跟小伙伴在水泥地上拍洋画。那会儿的乐趣已经无从找寻了,但是场景还历历在目。手都冻得紫红了,但是依然热情不减,每拍一下,都要把手放到裤兜里面暖和下,准备下一次出手,那个执着劲,可能也就当时的自己能解释清楚力量、乐趣来自哪里。

儿时冬天最废的可能就是塑料底棉窝,一个冬天穿坏一双,那真的是太省了,起码都是两双起步。冬天下雪,湖面冻冰,或者路面上有泼出废水冻成的小冰面。在雪地里面三个人轮着,两个人拉着一个人蹲着,就当雪车跑着玩,在冰面上打冰出溜。这样的破坏力,在长达将近半年的冬季,磨坏一两双棉窝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兒时的冬天,下笔后发现能记起来的东西是那么多,只是忘记了当时的乐趣点。儿时的冬天,是那么悠长,但又好像都发生在去年的冬天。儿时的冬天,再也回不去了,美味的白薯与糖包没人再给你提前烤好了。儿时的冬天,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一碗热汤面,都会让你食欲大增。儿时的冬天,那份寒冷记忆真的是留在儿时。

绘画 刘鹏  编辑 郎永

猜你喜欢

白薯棉裤后背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藏在棉裤里的爱
桥涵顶进施工后背土抗力分析★
老棉裤变奏曲
一条黑棉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