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皇家“冰上运动会”

2024-01-03周乾

北京纪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冰鞋蹴鞠滑冰

周乾,力学博士,最后跑去故宫爬屋顶,对成百的建筑从学术视角进行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故宫拥有数量庞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印证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宫廷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这可把这位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给高兴坏了。

本专栏将由故宫博物院以“故宫建筑与宫廷生活”为主题,十五期连载,契合时令,对以下内容分别解读:故宫里的古代供暖系统、故宫冬至日“点亮金匾”的古代智慧、清代皇家“冬运会”、紫禁城皇帝的新年家宴、明清皇家“烟花秀”、紫禁城皇帝爱喝什么茶、紫禁城皇帝爱喝什么酒、明清宫廷娱乐之“秋千”、故宫古建筑的防火方法、故宫古建筑的防震智慧、故宫里的端午宫俗、故宫里的古代冰箱、故宫古代排水系统、故宫古代皇家学校、明清皇家祭月与赏月。

清朝统治者为满族,而满族体育文化的特点之一为冰嬉,即冰上运动。乾隆帝诗《瀛台雪景》载:“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府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可反映清代宮廷对冰嬉运动的重视。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瀚合画《冰嬉图》,记录了清乾隆年间的一次“皇家冬运会”(图1)。据清代官员张廷玉等人所撰《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之“散乐百戏”记载,每年农历十月,由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管辖的兵丁中,挑选200名滑冰能手进行表演或竞技,总队员人数可达1600名。当年冬至后,皇帝会到瀛台(位于北海大桥以南)等处观看冰上运动。所有参与队员均按八旗颜色顺序列队,在冰面滑行,并作出各种展示性动作,其技巧水准丝毫不逊于现代滑冰运动员。《冰嬉图》里的“冬运会”项目主要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射箭、冰上蹴鞠等。

速度滑冰是以冰刀为工具的冰上竞速运动。清人吴振棫所撰史料笔记《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载:“冰鞵(xié,鞋)以一铁直条嵌鞵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该部分内容描述了类似于速度滑冰的比赛场景:参与比赛的队员们穿的冰鞋,由木制的鞋板,以及板底的单片铁条组成(图2),以减少冰上滑行的阻力;队员们穿上冰鞋后,站在距离皇帝御用的冰床二、三里处,该位置为比赛的起点;比赛的终点则设在皇帝坐的冰床附近。比赛开始时,终点附近鸣炮一声,起点附近亦鸣炮一声,以示回应。随后,队员们争先恐后地滑出起点,飞奔至终点。整个比赛过程不计时,先到者为胜。皇帝根据参赛队员的成绩由高至低,赐以头等、二等奖赏。队员的上述比赛过程,被称为“抢等”。

 图1  张为邦、姚文瀚合画《冰嬉图》局部

《冰嬉图》里绘制的内容与《养吉斋丛录》中上述记载有着相似之处:皇帝坐在冰床内,观摩队员们竞速。尽管整个场景有表演赛的氛围,但是单人滑行的队员,一个个飞驰而行,犹如做“抢等”之举。而乾隆帝在《冰嬉图》卷尾所作《御制冰嬉赋有序》中,亦有“闪如曳电,疾若奔星”的描述,可反映队员们滑冰之疾速。

花样滑冰即运动员通过脚底的冰刀,在冰面上划出图形,并表演出跳跃、旋转等具有难度的动作。

《冰嬉图》作为清代宫廷大型冰上运动的展示,表演者不仅滑出优美大型的图纹,而且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滑冰方式,如单人滑、双人滑、多人滑等。单人滑的队员,或作各种舞姿,如金鸡独立(单腿站立)、如鹞子翻身(身体后仰,做侧向翻身状)、凤凰展翅(身体前倾,双臂张开)等;或作杂耍表演,如舞刀、挥剑、耍棍、张弓、掷枪、扬旗、弄叉等。双人滑的队员,或一人斜伸长矛,矛端部立一小队友,做上下向平衡状;或一人竖举竹竿,竿顶有小队友侧靠,做左右平衡状;或一人平举长棍于头顶,棍中立一小队友,做摇旗动作等。多人滑的队员,或两名队友相互搂肩,并滑前行,第三名队友立于二人肩膀之上,双手摇旗;或一名队友前后向伸臂滑行,左右肩膀各有一名小队友站立,单手摇旗;或一名队友双手向两侧平身,左右手臂上各坐一小队友,第三名队友与之头顶相对,做倒立姿势等。所有表演者动作和谐有趣,团队成员配合默契,而队员们娴熟稳健的滑冰动作,反映出其精湛的冰上运动技艺。

 图2  故宫博物院藏木冰鞋

 图3  故宫博物院藏骲箭

冰上射箭在古代被称为“转龙射球”。《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载:“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旗,曰‘天球’,下置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赏。复折而出, 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其最后执旗者一幼童,若以为龙尾也。”即转龙射球比赛人员分为若干组,每组包括成员3名:1名背部插着旌旗,在前面带路;2名手持弓箭,跟在后面。参加比赛的小组可达200个,他们按八旗的颜色顺序走队,在冰上做盘旋曲折状滑行,远看犹如一条蜿蜒游动的巨龙。排在队伍最后的是一名手执彩旗的小队员,远看恰如龙尾。

《冰嬉图》中的队形,与“转龙”形状非常相似。另在皇帝冰床的前方不远处安防有木制门架,门架横梁正中悬挂2个毛皮球,上面的称为“天球(毬)”,下面的称为“地球(毬)”。当转龙队伍行进至门架附近时,其滑动速度加快,2名射手分别瞄准天球和地球,张弓射箭,射中者会得到皇帝的奖励。所用的箭多为“骲(bào)箭”,即用木或骨做成的箭,且箭头带孔,射箭时可发出声音(图3)。《冰嬉图》所绘内容类似于此,但表演赛的氛围更浓:每个小组包括1名旗手、1名射手和1-3名表演人员,且门架上仅悬挂天球;转龙队伍在行进过程中,既有“射球”人员,又有表演冰上“杂耍”人员,呈现出有惊无险、热烈有趣的生动场景。

清代宫廷还有一种冰上运动:冰上蹴鞠。所谓“蹴鞠”,即我国古代足球。“蹴”即“踢”,“鞠”即“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蹴鞠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体育活动。如《战国策》卷八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蹴鞠者。”蹴鞠与冰嬉的结合,形成了清代颇具特色的足球活动——冰上蹴鞠。冰上蹴鞠为清代宫廷的主要活动内容,集军事训练与游艺功能于一体。乾隆帝之《冰嬉赋》载:“复有革戏,其名圆鞠……黄帝作练戎之俗,武由是习兮其争也君子。”认为黄帝曾用蹴鞠来练兵,而冰上蹴鞠属于抢球运动,可以增强兵士的战术意识,并培养其君子般的气量和胸襟。

清人潘荣陛撰《帝京岁时纪胜》之“蹴鞠”,解读了冰上蹴鞠的比赛内容:“金海冰上做蹴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这段内容解读了冰上蹴鞠的方法:两支队伍,每队数十人,均设领队;比赛开始,一只皮质球被扔向半空,待其下落时,双方队员你争我抢,哪队抢到球,哪队获胜;随后,由输方将球踢至远处,双方再进行抢夺。

 图4 《冰嬉图》里的冰床

《养吉斋丛录》之卷十四,对冰上蹴鞠的地点、方式进行了更为详细地说明:“岁十二月,西苑三海层冰坚冱,于是择令辰,圣驾御冰床临视焉。或五龙亭,或阐福寺,或瀛台等处,无定地。冰鞋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继曰‘抢球’,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此处,“西苑三海”即今北京北海公园附近水域。易知,每年十二月西苑三海水面结冰时,兵士分为红、黄两队,脚穿冰鞋,进行“冰上足球”比赛。御前侍卫发球,队员抢球主要靠动手,拼的是力量和敏捷,踢球只起干扰作用。皇帝亲临现场,兴致勃勃地观赛。另冰鞋起的作用比较大,众队员能够迅速奔跑而不滑倒,可反映冰鞋的抓地力较强。不难发现,“冰上足球”实际是一种没有球门的冰上游戏,且脚踢球方式不同于纯脚踢,而是变成了手脚并用的抢球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多次提到皇帝坐冰床(图4),观“冰上运动会”。冰床是一种冰上交通工具,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称其特点:“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以木為之,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际,如行玉壶中,亦快事也。”易知,冰床是一种木制的冰车,木板下面有铁条,可坐三四人,借助外人拖动,可快速在冰面滑行。皇帝坐的冰床不仅如此,如乾隆帝在《冰床联句》中描述其坐的冰床,有着龙形外观,内榻上铺有兽皮,四周围着毡毯,豪华而暖和。

综上可知,《冰嬉图》里的古代皇家冬运会,呈现出丰富的冰上运动类型,集竞技性与欣赏性为一体,反映了我国古代浓厚的冰雪运动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编辑 张子乐

猜你喜欢

冰鞋蹴鞠滑冰
滑冰去远方
蹴鞠
花样滑冰
Fun on Ice尽享冰上乐趣
“鞋匠” 王阳:冰鞋延续我的冬奥梦
“雨课堂”平台用于滑冰课的初步实践
小老鼠滑冰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蹴鞠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