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声音艺术博物馆

2024-01-03十八学士

北京纪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鸽哨当代艺术博物馆

十八学士

声音艺术博物馆展厅

屋顶花园里有鸽哨基地,每天都有鸽哨表演;室内的声音博物馆,可以听老北京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语言和音乐的声音,了解声音原理等;占据两层楼的声音游戏空间让孩子们能在游戏中培养艺术感觉……

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的声音艺术博物馆,致力于探索、采集、保护、传播声音作品,是全国首个有关声音艺术的博物馆。面积8200平方米,展览空间面积6400平方米,由“声音总站”(常设展)、“声音艺术空间”(临展厅)、“若谷楼”、“声活中心”(音速童年、声疗实验室、声库档案馆、多功能厅、艺术家驻留中心、鸽哨基地)等组成。

“声音总站”为声音艺术博物馆常设展区,是声音艺术博物馆主题展输出和展示端口,以“老北京声活”“自然声态”“语音”“音乐”“声音是什么”“声音与情感”六个主题为单元展。

在声音博物馆里,有很多模拟的场景展示:

在北京市容被大面积改造之前,从远处俯瞰京城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色。每个四合院里都种着各种树木,而大树能盖住周围的单层胡同建筑。老北京最常见的树木包括槐、柿、枣、榆、海棠。

在“老北京声活”展厅中央有一个木制装置,由北京最常见的树木木材塑造成一棵树的形态。这棵“树”代表着老北京胡同中围绕着树产生的声音文化。

“京城混合树”展览现场把语言背后的许多故事与历史文化传递给观众,“语音”展览单元,通过与资深学者、博物馆的合作,把1000多年以来消失的、没有人用过的语言,呈现在我们现代观众的听觉中。

值得一提的是,声音艺术博物馆的屋顶花园里设有鸽哨基地,饲养约200只鸽子,每天举行鸽哨表演。另外,博物館里还建有两个餐厅,一个是“分响美食”餐厅,一个是烤肉餐厅,游客可以在这里听声音、玩游戏、看表演、品美食,度过一段特别的休闲时光。

2005年,秦思源(现为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创始人)策划了一个叫作“都市发声”的声音项目,邀请多位英国艺术家、音乐家来到中国。在北京,他们先体验了北京城市的声音环境,然后进行创作,他们的创作必须体现城市。其中一位音乐家彼得·科萨克通过北京广播电台,做了一个征集:《你最喜欢的北京声音》,通过“你最喜欢的城市声音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了解人们与城市的音景,声音之间的关系,情感体验等。

城市的声音环境征集期间收到听众广泛的反馈。最受喜欢的声音有几类,一是喜欢老北京的声音,如鸽哨声;二是童年的声音,如拿起棍子打枣,枣顺着屋顶落到搪瓷缸的声音;三是日常生活的声音,如出租车的打表声,上班途中听见北京电报大楼的钟声等。

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一个特别丰富的讨论,关于文化、历史、记忆、城市的变迁。这些声音是背景音,是社会中的声音,经常会被人忽略掉,但把它们单独提出来聆听,就会发现其中的意义。

拿声音做历史,它不是事件,是每个人的记忆与情感。“都市发声”的声音实验项目是一个短暂而又难忘的过程,多年后,秦思源再听“都市发声”中的录音时,他的思绪一下就被拉回去了。于是他想着,要不用声音来做一个北京的历史,打开人们的记忆和感情,就这样,秦思源开始对老北京的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都市发声”的声音项目当代声音艺术创作30年声音作为艺术媒介,始终存在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声音的技术、思辨与表达,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初期就伴随着艺术家对新媒介的实验与探索。

进入21世纪,随着材料、技术、界面以及艺术展陈生态的发展出现更多可能性,声音创作类型也变得愈发丰富。包括声音录像装置,声音概念艺术,声音物件,声音动态装置,声音公共艺术,声音行为艺术,声音网络艺术,声音生物艺术等声音类型。

“音顾”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声音创作30年回顾展,通过半年的轮展周期,回顾过去30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中以声音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创作实践。

展览首组呈现施勇《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音》、张培力《水—辞海标准版》、殷漪《海浪》、辛云鹏《娜拉出走》、耿建翌《完整的世界》、冯晨《光的背面》六位艺术家的声音装置、影像作品。

施勇《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音 》大型声音装置作品,根据施勇在1995年的创作样本,现场以文献的属性,还原装置作品的原貌。

1995年4月,施勇在他自己居住的公寓里创作了《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在对空间进行了声响改造之后,房间里的任何声音都会被放大。在这个无时无刻不被声音包围的环境里,艺术家生活了一个月。如果说前卫艺术涉及某种强制实践,施勇这个极端的生活实验则涉及“主体的自我形塑实践”,一种自我对自我的训练,一种本身不足以被解放过程界定的自由实践。

殷漪的声音装置作品《海浪》,是通过悬置家用电风扇的吹风功能,引发对风的触感与听感关系的思辨,进而揭示日常生活物件中潜在的仪式感与诗意。《海浪》由二十五台落地电风扇呈矩阵摆放,运动和静止以设定的时间交替进行。艺术家通过特殊的摆放设计,使得电风扇产生的风只在矩阵内部运动与消解,而体验者无论站在作品的哪个角度,都只听得到阵阵海浪般的风声。

辛云鹏装置作品《娜拉出走》,由一个开放的物理空间和一个封闭的线性磁带媒介所构成——磁带作为建筑简易卫生绿墙裙的装饰线,将空间封闭在关于自由的隐喻里,无法被听到的《玩偶之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中主人公娜拉的遭遇以及最终的离去。《娜拉出走》作品与殷漪的声音装置《海浪》作品在同一空间呈现,一静一动,都围绕着日常生活展开时代感的叙事。

耿建翌的《完整的世界》视频作品,是1996年创作的,四台显示屏中播放着房间不同空间局部的录像,当屏幕中的一只苍蝇飞离画面时,苍蝇的嗡嗡声即刻在耳边响起。当苍蝇再次出现在某一屏幕画面中时,嗡嗡声随即消失。嗡嗡声像是一个串联时空的媒介,将物理空间与表征空间相连。声音不再是作为视觉的补充和铺垫,而是起到了关键的结构性作用。声音是传达作品主题不可或缺的媒介。

编辑 宋冰华

猜你喜欢

鸽哨当代艺术博物馆
鸽哨,蓝天下的北京声音
博物馆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神奇的鸽哨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鸽群与鸽哨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