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出北京的声音

2024-01-03张永和

北京纪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曲剧北京

张永和

《龙须沟》

有一个剧种,基本上说的是新老北京的人、新老北京的事儿,发出的是老北京、新北京那脆亮亮甜滋滋的声音……什么剧?北京曲剧,官方公众号:这是唯一的北京地方戏。这个剧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新兴的剧种,刚一解放的时候,在前门箭楼子上面演的“曲艺剧”的基础上,由北京文联主席老舍给定名为“北京曲剧”的。她从娘胎里一出来,就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北京曲剧的题材就是演北京的事儿、刻画北京的人、说北京的话、办北京的事儿。不按这个办行不行?不行!有的人说了,我就不信这个邪,我就要开拓题材,弄个前七国后八朝的历史剧试试,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观众不来看就算了,连演员也不愿意扮上演了,这就是规律,碰不得。

一个剧种,有一个剧种的特点,任何戏曲剧种,都会把唱放在第一位,而北京曲剧的唱,是以最典型的北京音乐——单弦为基础的 。这种音乐是北京很古老的声音,打从大清朝乾隆年间就在北京流传着,它伴随着老北京鼓楼上咚咚咚的鼓声、钟楼上当当当的钟声已经好几百年了,过去老北京的八旗子弟,别管老少,都能哼哼两口。到了当下,多么时尚光鲜的电影,多么前卫悬疑的电视剧,只要是北京题材的,只要有一把三弦,再请一位演唱鼓曲的曲艺演员,开口一唱,京腔京韵的曲调,清脆流利的白口,一股北京文化的风味就扑面而来。单弦的音乐性很强,曲调“唱似说”,白口“说似唱”,通俗易懂,韵味浓郁,便于观众接受。既可叙述故事,又能刻画人物,表现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准确、形象,能把北京的文化内蕴徐徐传出,故而很受北京四九城老少爷们的喜爱。故此把单弦定为北京曲剧的基本曲调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因为这个道理,用北京曲调表现前秦两汉、唐宋辽金的题材,真可谓太不靠谱。以北京的典型音乐表现北京的事儿和人,那真是刀对了鞘。

 《珍妃泪》

北京曲剧自1951年诞生以来,至今大小剧目也应该有上百个。笔者自1979年,参加当时还叫北京曲艺曲剧团,虽然我1983年被调到北京市文化局所属的《新剧本》杂志社,但我旧情未改,依然关注并且参与曲剧的创作。到现在我参与创作并被搬上舞台的北京曲剧共有6个剧目:《张志新》《珍妃泪》《烟壶》《龙须沟》《B超神探》《王致和》,除《张志新》外,其余五个都是写北京题材的。包括皇宫内外(这个外指一些王宫贵胄)、宅门礼仪、市井胡同、民俗节令等。这里边的文化,构成新老北京的一条特殊的靓丽风景线,喊出北京的声音,下面,试以我的几出曲剧来说明。

《珍妃泪》,写清朝末年,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和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殊死斗争。以一块“妃嫔不得干预朝政”的禁牌为线索贯穿全剧。从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推行维新得力助手珍妃立“禁牌”始,到隆裕皇后为诬陷珍妃而偷“禁牌”,再到 最后维新变法失败,珍妃忍无可忍,高举“禁牌”,义正词严质问慈禧:“想当初,您也是妃嫔,却为何要干预朝政?”这柔中寓刚、掷地有声的发问,立即使慈禧太后哑口无言,而使台下的观众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因为珍妃喊出了京城百姓乃至全国百姓强烈要求——变法维新,反对卖国守旧的正义声音!《珍妃泪》一剧,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聪慧刚强的珍妃、狠毒专横的慈禧太后、爱国却懦弱的光绪皇帝、颟顸更无知的隆裕皇后,以及奸诈贪婪的狗奴才李莲英,忠心耿耿的老内侍王商……他们各自依据自己的性格喊出不同的声音。

《珍妃泪》剧中的重要道具,那块“妃嫔不得干预朝政”的禁牌,却不是我们编造的,而是清朝皇宫内确确实实有的。这也是机缘凑巧,由我无意中发现。原来在编写这出戏的时候,我经常去故宫内采访寻找材料,还结交了故宫博物院的办公室主任李英极,一天他应我的要求,带我到宫内的库房去看看,恰巧就在众多存放的杂物中,我发现了这块“禁牌”,问了一下它的来历。据李主任讲,这是清康熙皇帝立的,好像还有内侍(太监)不得干预朝政的禁令。这些材料令我如获至宝,立刻回去向这出戏的总策划李章先生,及导演也是剧团团长于真汇报,深谙编剧法的李章先生,便以这块禁牌贯穿全剧。结果整部剧结构紧凑,脉络清楚,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而且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唱腔好听,做表好看,因此这个戏有很好的票房,至今已經演出700多场,成为一个剧团留得住的骨子老戏,上佳保留节目。

北京曲剧《烟壶》,首演于1995年。 改编来自邓友梅的同名小说 。原著中,烧烟壶的工匠聂小轩,宁肯让卖国的王爷的车轮轧断双手,也不肯去讨好侵略者,这个有骨气的老工匠的强烈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深深地打动了我,而且这又是多么强烈的戏剧行动,于是我就把原著中这个三号人物的聂小轩,写成北京曲剧的一号人物。而原小说中的主要情节,是写八旗旗主乌世保和他妻子乌大奶奶被原是他们的家奴,而今做了为虎作伥的巡捕徐焕章陷害,身陷囹圄,虽未丧命,却也被家奴和卖国王爷迫害得妻死财丧、家破人亡的结果。小说的主题主要写人性的险恶和游手好闲的没落八旗子弟乌世保终于走上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我既然把烟壶匠人聂小轩作为一号人物,情节的构建便完全围绕着小小内画(烟壶里面的画)烟壶展开,而该剧主题的开掘也是全新的,既然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聂小轩的妻子和胡同里边的许多邻居被战火烧死,老工匠怀着国仇家恨,与外国侵略者誓不两立。当卖国的王爷限期要他烧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内画烟壶,作为去日本谢罪的礼物,违期就剁了他的一双手时,老工匠下定决心,高声喊出:“手艺人也知道洁身自爱 ,绝不能自轻自贱辱宗亲,我宁愿剁下这只手,不做卖国负义人!”当他即将自己的手放在车轮下之前,他又一次高声喊叫:“要命咱陪上,要手有一双!逼我烧那卖国求荣、忘记祖宗的烟壶,你痴心妄想!纵然我家毁人亡,我无愧上苍!”听听,这就是清末民初,北京城的一个老工匠的声音,他喊的是高昂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个剧中,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他的女儿柳娘,徒弟乌世保,友人寿明,这些老北京普通市民无不发出同样的铿锵声音。该剧至今已经演出了600余场,迭获各种大奖,港澳台演出就不说了,还到德国去展演。就在最近,该剧又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到全国各地去巡演,每到一地都获得观众热烈欢迎,因为他发出了老北京人爱国的声音!

继北京曲剧《烟壶》之后的1996年,北京曲剧《龙须沟》首演,这是我据同名话剧改编的,这是老舍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创作的名剧,曾轰动一时并被拍成了电影。该剧主要写刚刚解放了的北京,人民政府百废待兴,但是党和国家首先考虑到龙须沟一带的居民,受到这个臭沟的多年戕害,还闹出了人命,要不要把这条明沟,花大力气修成暗沟。尽管当时人民政府经济上还不怎么富裕,但首先考虑到是人民,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话剧《龙须沟》共三幕,第一幕是写解放前,龙须沟一个大杂院里,院内住着的程疯子、赵大爷、丁四等下层劳动人民,过着穷困悲凄的苦日子,还饱受恶霸黑旋风和这条臭沟的毒害,丁四活泼可爱的小妞子竟掉在这条臭沟里被淹死。第二幕、第三幕,是写解放以后,围绕着修沟和不修沟的争论,最后臭沟终于被填平,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院里的曲艺艺人程疯子,恢复了健康的身体,做了一名大街上的自来水管理员。

这个情节在建国初期,观众感同身受,但到了20世纪末,北京城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市建筑方面,一幢幢的高层大楼拔地而起,如果还纠结在修沟还是不修沟这么简单的问题上,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恐怕难以理解。因此我大胆地改变了结构:北京曲剧只是较多地吸收了话剧第一幕的情节,而在以后的情节中,增添了一些有趣的生活场面:几个主要人物在逐渐过上幸福生活后,一对老年人赵大爷和王大妈、一对年轻人二妞和二嘎子谈上了恋爱,同时以更多的笔墨写程疯子夫妇的新生。单弦艺人程少亭(疯子)如今气顺不疯了,他就要重新回到曲艺队伍中去。这时,他重新拿起八角鼓,为街坊们唱了一大段单弦,抒发他内心的心:

 《烟壶》

程少亭我要唱,唱一唱我這个可怜的人!我恨黑旋风!把我变成半死不活的人……一声惊雷乌云散,人民的生活大提高。老街坊年轻了,我打完黑旋风出了气,一天一天我明白了,龙须沟要修了,黑旋风枪毙了,妞子的仇报了,我的病治好了。久旱的禾苗得雨露,从此我不疯不癫不傻不苶,年轻厚道,厚道年轻,原来的疯子,您再也找不着!老百姓爱咱政府讲个信,讲个信才得民心,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天下太平、万代幸福靠个信。程少亭信人心、信天理、信真诚、信情义、信真信善,信善信美,更信人民好政府,把我变成堂堂正正正正堂堂一个有用的人!

每当演员穿着春绸大褂,拿着八角鼓,唱这一段衷心歌颂人民政府的北京人的心声时,台下的掌声响若雷鸣!

编辑 韩旭

猜你喜欢

曲剧北京
河南青少年曲剧教育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以汝州青少年为例
论河南曲剧的传承与发展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北京X7
北京的河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