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的路径研究

2024-01-02唐锡海董晓璇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手工艺技艺工匠

唐锡海,吕 广,董晓璇

(南宁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乡村工匠,是指扎根乡村,从事传统工艺和手工业的职业群体,是技艺精湛的匠人,他们在传统的乡村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诸多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被现代工业品所取代,乡村工匠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连同其培育机制也几近消解。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工匠承载的文化价值被挖掘,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育问题也被提上了国家重要议事日程。2022 年11 月14 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乡村工匠主要为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1]由此可见,新一代的乡村工匠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和使命。《意见》同时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传统工艺特色专业建设,开发精品课程,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提升教育培训,培养传统工艺专业人才。”[1]职业院校也被赋予了培育乡村工匠的时代重任。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现代学徒制成为培育新时代乡村工匠的最佳选择。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既是职业教育的文化自觉,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典型范例。探讨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的问题,对加快培育一批能担当乡村振兴任务的新时代乡村工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乡村工匠的特征

现代与传统并非完全割裂,现代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延续。新时代乡村工匠既是传统的延续,又是现代的“生成”。

(一)乡村工匠技艺的活态性

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族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活”的文化是不能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传统手工艺同时又是一种特殊技术知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创造和传承皆依赖于手工艺人而存在”[2]。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是文化传承的灵魂所在,传统手工艺传承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活态方式传承。“带徒传艺活动,作为一种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传承机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技巧的传习方式和民间知识的传授方法,而是悠久的农耕文明时代民间文化特有的传承法则”[3]。乡村工匠作为新一代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技能的传承者,是活态文化载体,仍然秉持着技艺活态传承的法则。

(二)乡村工匠供给的地域性

村落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单位,由古代原始群落演化而来,有着漫长的历史和变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中保持着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不会因当下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而终结,而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存在。乡村社会是由众多规模不一的村落组成,有的村落依山、有的村落傍水,依地理形成自然村落系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生成的场域,千百年来,孕育和积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其中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村落的人们为方便生活,利用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形成各自的手工艺生态系统。在手工艺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本土村落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性。每一个村落或每一区域村落都有自身独特的手工艺,常常作为村落文化标识与其他民俗一起成为维系民族、村落存在的“生命线”。掌握传统手工艺的乡村工匠基本来源于本区域、本村落,依托特定区域、场域的培养和成长,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开了文化生态环境中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及其演变,基因保存和活态传承也就失去了现实性”[4]。每一种传统工艺、手工都有其适合的土壤,特定的生存空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工匠的培养脱离不了乡村文化土壤的滋养。

(三)乡村工匠时代的适应性

乡村工匠作为传统乡村社会手工艺产品的提供者,受小农经济的限制,只能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和范围内经营。传统乡村工匠所掌握的手工技艺都是上一辈流传下来的,其生产、服务和销售主要依赖于信誉和熟人社会建立起来的关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5]。相较于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商品生产、销售和流通主要受资本、资源配置、技术和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乡村工匠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影响下,不再是传统乡村的“叫卖者”,而是转变为现代职业人,需要适应商品经济社会法则。在现代商品经济法则下,乡村工匠所生产的产品的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局限于实用性,更强调其文化属性。乡村工匠服务范围也随之扩大,不再局限于传统乡村消费者,而是为了满足多元化的人民需求,在保持核心技艺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创新产品。“乡村工匠凭借其独特的技艺、技能,利用县域布局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打造具有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借助品牌力量,完善乡村特色产业链条,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此外,乡村工匠的交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下,理性支配了人的行动,产品交易主要依靠契约的方式进行。

(四)乡村工匠职业的匠性

现代乡村工匠继承了传统乡村工匠的“基因”,并生成了时代特性,因而具有身份的双重性。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村工匠的本质始终保持不变,他们离不开乡土,仍然为农民身份的手工艺从业者。乡村手工艺者之所以被称为“工匠”或“匠人”,就是因为乡村手工艺者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专注和敬业的态度。“匠人,代表着一种特殊的人的情况,那就是专注”[6],乡村工匠的理念十分朴素而简单,就是把工作做好,用心、用力、追求完美,并制作出优质的产品。经过历史的积淀,这种态度逐渐形成了一种精神,并被称为“传统工匠精神”。尽管乡村工匠的地位已经式微,但传统工匠精神并未因此消失。相反,正是由于其蕴含的精神价值,成为一种跨时代精神而被传承。现代乡村工匠虽然与传统工匠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不变的是坚守工匠精神,锤炼的是匠德、匠心、匠艺。

二、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的适切性

现代学徒制既是一种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又是一种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也是校企业合作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洽匹配的重要育人模式[7]。现代学徒制将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的优点结合起来,与乡村工匠培育相契合,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是较为适合新时代乡村工匠培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系统化

传统学徒制在历史长河中,承担并完成了培育传统乡村工匠的使命。传统学徒制的主要弊端在于师傅传授的知识比较碎片化,教学专业能力较欠缺,且培养过程较随意,此缺陷容易导致“师带徒”的单向知识经验传输过程的断裂,使得学徒较难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架构,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工匠的培养。现代学徒制是政府统筹规划,行业协会监督协调,学校与企业双向互动合作而形成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将岗位培训优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职业院校、产业、企业的作用,搭建起“类层立体网状培养结构”,使人才培养更为系统化。现代学徒制遵循技术技能成长规律,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开发课程,不仅关注专业能力,还关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以其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优势充分保证了新时代乡村工匠的高质量产出。

(二)人才培养专业化

由于传统工艺、技艺的具身性特征,传统乡村工匠培育依赖耳濡目染“师带徒”的形式,符合基本育人规律。然而,传统的乡村工匠培养仅仅注重技术的传承,却忽视了专业知识以及技艺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历史意蕴,以致传统培育模式下产出的乡村工匠只是单纯的技艺持有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逐步被淘汰。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的产业链随之延长,分工也越来越细,对乡村工匠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乡村工匠不再是走街串巷的“叫卖者”,而是“有文化、懂技艺、会经营、善管理、能带富”的乡村人才,这也要求乡村工匠要以专业的姿态应对乡村发展的新图景。在乡村振兴人才高素质标准下,现代学徒制以其自身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的优势而成为新时代乡村工匠培育的主要模式。一是现代学徒制作为技术技能积累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企业要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式等,将常识性、经验性认知转化为技能构成的认知基础,并通过实践训练将其深度内化为个体认知,实现与职业标准的精准对接,以此规范乡村工匠的技能操作,提升乡村工匠活动的专业性与职业性。二是现代学徒制借助学校场域和企业场域的先天资源优势,采用“工学交替”的形式,利用专业化的师资资源和学习实践资源,并借助系统构建的课程编排,对传授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有关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而强化其职业技能和操作行为,加强其对未来职业的认知,从而有助于乡村工匠专业化能力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人才培养规模化

乡村工匠作为工艺非遗传承发展的活态载体,所承载的传统技艺凸显着区域和民族特色,其知识体系构成深深嵌入了一定的场景和乡村社会之中,属于地方知识体系,充分彰显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文化属性。此外,手工艺不同于现代产业标准化的技术,其更多的是依附于人。基于以上特点,在传统乡村工匠的培育中,手工艺的传授无法构建统一的学习标准或形式,因而乡村工匠的培养多为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徒之间的结构较为单一,通常一名师傅带一名或者多名徒弟,难以形成规模化培训。现代学徒制是在传承传统学徒制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职业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保证了高素质新时代乡村工匠的规模化培养与高质、高量产出。现代学徒制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和深度融合,通过集聚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的各类资源,既能够通过班级授课制开展高效、规模化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又能够通过师傅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实现不同师傅之间交叉授艺的可能。此外,还能通过学徒带学徒的教学形式以提高人才培育的效率。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缩短学徒的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使个体快速成长,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一定规模的乡村工匠。

传统手工艺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是一种无形的、内化的能力资本,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存在于乡村工匠之中。现代学徒制通过利用工匠大师、代表性手艺人等人才资源,并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能够将不同类型的乡村工匠内化的能力转化为可视化资源,积累并保存在职业院校场域中,通过编码物化为技术读物、教材等实体,将难言、具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四)人才培养可持续化

传统乡村工匠具有固有的刻板印象,是乡村社会中“伴随人类生产生活而藏于民间的木匠、铁匠、竹匠、银匠等,是孕于乡村、耘于乡村,涵于乡村的‘民间艺人’”[8],即技艺的持有者,走街串巷的“叫卖者”。受传统认知的束缚,传统乡村工匠的培育也多为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抑或是掺杂技艺修为与审美素养的指点。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充分尊重学徒的主体地位,将乡村工匠看作是发展中的人,以职业成长规律为基准,关注其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迁移能力、技术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职业道德的养成,着眼于乡村工匠的关键能力养成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人才培养向综合化、开放性、现场化的转变,重构了“学”与“教”的形态[9]。现代学徒制为乡村工匠提供了和谐的培育场域,学校与企业“工学交替”的教育环境,有助于乡村工匠直面岗位环境,深切感受由学徒身份向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以此便于其接受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的熏陶与锻炼,有助于形成对乡村工匠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归属,并规划好职业生涯,保证乡村工匠的可持续化发展。此外,随着职业教育类型的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建立,现代学徒制不再局限于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可延伸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乡村工匠学习通道,提升其成长空间,从外部环境为乡村工匠培养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机会。

三、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的路径

现代学徒制是由传统学徒制脱胎而来,是为培养现代职业人从而形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时代背景下,乡村工匠既具有传统工匠的特性,又具有现代职业人的共性。因此,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既要遵循现代职业人才培养的共性,也要遵循乡村工匠的特性。

(一)构建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的专业体系

构建与国家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乡村工匠特色相匹配的专业体系,能够提升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依据现代乡村工匠适应现代经济的特征以及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所规定的范畴和指导,乡村工匠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第一,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为依托。2017 年2 月8 日,文化部(今为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0]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正在逐步完善和丰富,在制定培养乡村工匠专业体系时,应关注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动向,确保现代学徒制培养乡村工匠的专业规划方向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巧用政策优势,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打造手工艺特色专业,提升其品牌价值与影响力,从而保证手工艺专业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适应性。第二,建立科学、系统的乡村工匠专业标准。2021 年10 月1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11]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的专业标准须着眼于乡村传统手工艺,联合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坚持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以乡村传统手工艺为特色,以提高乡村工匠培养质量为核心,共同构建围绕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的完整专业标准,使乡村工匠培育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开发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技艺核心课程

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以乡村振兴为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开发指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现代学徒制与乡村工匠培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开发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技艺核心课程来助力培养精湛技艺的乡村工匠。

第一,多方合力构设规范性、全面性的课程标准与目标。乡村工匠技艺核心课程需立足乡村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并与乡村工匠个人发展相适配,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制定课程标准与目标,作为乡村工匠技艺核心课程的切入点[12],谨遵立体化课程目标要求,从多维角度构建全面均衡的乡村工匠技艺核心课程。第二,开发设计特色化、创新性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要与区域民族特色相联系,以传统手工艺的流程环节为框架,凝练了手工艺从“技艺生成”到“价值发挥”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素养等核心要素,这不仅保证了乡村工匠的特色技艺的延续,而且还有助于乡村工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课程内容要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将新兴技术工艺和新的工作方式纳入其中,使乡村工匠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兼得前沿技术和工艺,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提升乡村工匠的手工艺创新性和竞争力,适应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动态需求。

(三)建设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师傅队伍

现代学徒制的显著特点是以“师带徒”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13],其中,师傅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关系到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成功与否。[14]建设现代学徒制高质量师傅队伍是培育乡村工匠的关键。

第一,重构乡村工匠培育师资队伍。在乡村中挖掘一批传统工艺大师和乡村手工业者作为师资构成的重要部分。这些乡村手工艺者具有精湛的传统技艺,代表乡土工艺的较高水平,而且还能坚守工匠精神,长期坚守、潜心研究,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将这些具有精湛技艺的乡村手工艺者认定为“乡村工匠”,并授予证书和奖励,发放带徒津贴。第二,补充乡村工匠培育师资供给,搭建师傅孕育平台。设立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使其符合乡村手工艺工作环节或生产过程场景,基于此平台,以“师带徒”“老带新”的形式传授传统技艺,不断培养新的能工巧匠、手工艺人,壮大乡村工匠培育的师资团队。第三,聘请乡村工匠名师、大师开展讲座、培训,更新师傅队伍的知识储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师傅进行指导和训练,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交流和实践的机会,提升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以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师傅队伍,提高乡村工匠的培养质量。

(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的协同机制

现代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受多个因素的制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协同,建立协同运行机制,形成“培育共同体”。

第一,凝聚共同体价值共识。不仅要认识到乡村工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在培育乡村工匠的价值。

第二,找准各自角色定位:一是政府统筹协调。政府统筹系统规划好现代学徒制乡村工匠培养。乡村工匠涉及诸多政府部门,因此需要积极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同时积极营造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企业主动参与。传统手工艺企业多为个体、小微企业,尽管他们没有像现代大型企业那样的先进组织架构,但仍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工匠的培育。三是行业辅助监督。乡村工匠行业组织缺失,需要建立专门的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对师傅标准、工匠认证以及评价作用,为乡村工匠培育助力。四是职业院校积极行动。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乡村工匠培育的主导作用,制定乡村工匠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核心技艺课程,深化产教融合,整合资源,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乡村工匠作为乡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美丽乡村、振兴传统技艺、开发乡村旅游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此,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乡村工匠之师至关重要。现代学徒制接续传统学徒制培育乡村工匠,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和文化自觉。中国乡村广阔,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工匠类型多样,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虽然现代学徒制是培育乡村工匠最为适切和有效的模式,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范式可借鉴,仍需要各职业院校积极去探索实践,形成自身的特色。

猜你喜欢

手工艺技艺工匠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工匠神形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