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战即投降?
——评析丹麦二战电影《开战日》

2023-12-28窦超

轻兵器 2023年12期
关键词:轻机枪枪弹弹匣

■ 窦超

1940 年4 月9 日凌晨,德国大举入侵当时国小军弱的丹麦。在强大的德军面前,年迈的丹麦国王自知无法抵挡,接到德国的最后通牒后很快决定投降。一些丹麦官兵因联络中断不知道政府已经下令投降,因此仍然继续抵抗直至被迫放下武器。不过他们的英勇并不能改变战局。经过约6 小时的小规模战斗,总人数约14000 人的丹麦军队缴械投降。至此,丹麦迅速沦入德国法西斯的占领之中——

2015 年3 月12 日上映的丹麦影片《开战日》就是以这一事件为背景的。影片表现了丹麦军队一个装备自行车的步兵排,面对入侵的德军进行节节抵抗,在不知道国王已下令投降的情况下战斗到弹尽援绝后放下武器的故事。从战斗场面上来说,这部影片绝对算不上一部能让军迷热血沸腾的片子。但可贵的是制片方对于当年丹麦军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了非常准确的复原,能够令观众特别是军迷一窥当年丹麦军队的装备样貌。

影片海报

一弹未发的制式手枪

《开战日》一片中,影片主角桑德少尉和其他军官一样,都是以手枪作为自己的标配武器。片中除了在哈泽莱乌斯的最后战斗中,桑德曾抽出自己的配枪并推弹上膛准备战斗外,其余时间从未取出过自己的手枪,直到最后也是一弹未发。而且按照某种惯例,当了俘虏的桑德在打算交出自己的配枪时,负责看押俘虏的德军军官还允许他保留作为个人自卫武器的手枪。桑德的这支手枪从外形上看与著名的德国毛瑟C96 颇为相似,其型号为伯格曼-贝亚德M1910 手枪。

伯格曼-贝亚德M1910 手枪实际上是伯格曼-贝亚德系列手枪中的一个型号,其诞生于19 世纪末,与毛瑟C96 同期,都是德国人设计的。该枪最早的设计来自于一位名叫西奥多·伯格曼的德国人,在他人的协助下设计了伯格曼M1893 手枪。这种手枪因参加瑞士制式手枪的选型失败而进一步开发了多种改进型,其中最重要的改进型出现在1903 年。在这一年,伯格曼手枪为了增大弹药威力而采用了9×23mm大威力手枪弹,并被命名为M1903半自动手枪。该手枪在西班牙军队的手枪选型中拔得头筹,但最后只获得了3000 支的订单。由于订货数量太少,正处在收购伯格曼创立的西灵格公司的新东家认为不值得生产,于是特许将其生产权交给了比利时的派帕公司。正因为此,也有人将伯格曼-贝亚德系列手枪归入比利时轻武器范畴。

片中的丹麦自行车步兵排

比利时派帕公司根据西班牙军队的改进要求,对M1903 手枪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最后设计出M1908手枪。该型号也是伯格曼-贝亚德系列手枪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型号,至于名称中的“贝亚德”则是派帕公司在销售半自动手枪时使用的商标名称。M1908 手枪改为采用套筒和枪管一体化的设计,同时在弹匣座底部开了2 个半圆缺口,目的是为了在取下弹匣时更方便。该枪设计成功2 年后,丹麦军队在制式手枪选型中将其选中,并且将其重新命名为伯格曼-贝亚德M1910 手枪。从此,派帕公司就开始向丹麦军队生产并提供该型手枪,最后的数量约为4840 支。

伯格曼-贝亚德M1908 手枪是一种与毛瑟C96 类似的大型战斗手枪,体积和质量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有些偏大。该枪全枪长254mm,质量1020g,比如今主流半自动手枪重200g 左右。该枪采用容弹量6 发或10 发的双排双进弹匣供弹,初速达395m/s。

一战中比利时派帕公司被德国接管后,其为丹麦军队提供伯格曼-贝亚德手枪的历史也就画上了句号。

片中桑德少尉取下M1910 手枪的弹匣,向弹匣内装填枪弹

1921 年,丹麦通过购买特许生产权的方式开始自主生产M1910手枪,并在生产过程中对该枪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主要包括内部结构优化、重新设计抽壳钩、增大握把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丹麦军队装备的该型号手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在原有M1910 手枪基础上改造而成,其在套筒左侧有“M1910/21”的型号标志;第二类则是按照新的设计标准重新组织生产的,其枪身没有“M1910/21”的型号标志。这两种手枪在性能上略有差异,但都是丹麦军队在二战中的制式手枪,并一直服役到1946 年才被新手枪取代。

影片中对于德军频繁移动感到担心的桑德少尉,正是通过一个将自己的M1910 手枪取出,并向弹匣内装填枪弹的镜头,来表明其将要履行保卫国家职责的决心的。

落后于时代的制式步枪

影片中对于丹麦军队装备的制式步枪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对于观众而言,片中的这种步枪装填弹药看起来非常麻烦,还是那种一发接一发装入弹仓的方式。对枪械不是很了解的观众通常认为,一般枪械都是用桥夹装填弹药,半自动步枪则一般用漏夹或弹匣供弹,均能够一次性将弹药装填完毕。从这一角度来说,当时丹麦军队的制式步枪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

片中丹麦军队的制式步枪是克拉格-约根森步枪,与其制式手枪一样诞生于19 世纪末期。在当时,正好处在无烟火药步枪大发展的一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不同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的产品。正是这种带有“百花齐放”式的大发明时期所产生的众多不同型号和技术特点的枪械大量涌现,为此后枪械通过实战检验特别是一战而殊途同归,出现了很多技术更为成熟共同点也越来越多的枪械型号。很显然,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就属于那种为此后更成熟先进的步枪探路的类型。

1880 年代,挪威军队装备的是杰尔曼M1884 型步枪。该枪是挪威装备的第一种无烟火药步枪,发射10.15×61mm 杰尔曼步枪弹,采用容弹量8 发的管状弹仓供弹。该枪由于管状弹仓使用性能不佳,挪威军队认为有必要用新型号予以取代。在这种背景下,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应运而生。

克拉格-约根森步枪以两名设计师的名字命名,前者是挪威陆军上尉奥尼·克拉格,后者则是挪威国家兵工厂的艾瑞克·约根森。克拉格早就涉足枪械设计领域,并且设计出了被挪威海军采用的克拉格-彼得斯M1874 步枪。当他得知挪威军队对于管状弹仓并不满意后,即和约根森共同开始设计新的供弹机构。该供弹机构采用独特的横式结构,即弹仓以横向状态位于枪管的下方,从枪身右侧的装弹口逐发装入弹仓。弹仓在枪身左侧又向上转弯,枪机从枪膛的左侧推动枪弹进入枪膛。这一独特的结构使得该枪枪身左侧也有一个金属部件,实际上就是弹仓的左侧部分。正是因为这种带有转弯的弹仓结构,也有将其称为转弯式弹仓的,弹仓弹容量5 发,倒是与二战中的主流步枪相同。

这种弹仓最大的优势是不用拉开枪机就可以装填枪弹,只要打开弹仓右侧的弹仓盖就可以进行装填。因为这种结构,其无法使用结构简单的桥夹一次性装填,只能逐发向弹仓内装入枪弹,大大影响了该步枪的战斗射速。而且,虽说其装填弹药时不用拉开枪机,但仍然需要一个打开弹仓盖的动作,装填完毕还要关闭弹仓盖,事实上也并不省事。当5 发枪弹装填完毕时,实际上此时枪弹并没有到达可以由枪机推动进入枪膛的位置,需要在关闭弹仓盖后枪弹才能到位。这是因为只有关闭弹仓盖后,弹仓盖内部设置的板簧和推弹板才能推动枪弹到位,并且实现推拉枪机连续供弹的动作。这一独特的供弹方式还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射手可以将5 发枪弹装入弹仓,在不关闭弹仓盖的情况下将第6 发枪弹直接扔到敞开的枪机前方,此时推弹上膛再关闭弹仓盖。怎么样?弹容量实际上增大到了6 发。这一点是毛瑟那种桥夹供弹的栓动步枪所无法实现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的这个小窍门,实际上和弹匣供弹手枪有点类似,即在不装实弹匣的情况下装一发枪弹直接进枪膛,然后解脱空仓挂机,最后再装填实弹匣,从而实现容弹量增加一发的目的。

除了极具特色的供弹机构外,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在其他方面倒是显得中规中矩。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有各种不同口径版本,挪威版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口径为6.5mm,发射6.5×55mm 步枪弹,全枪长1267mm,枪管长760mm,质量为4.22kg。而最早将其列为制式步枪的丹麦军队采用的是8mm 口径,发射丹麦自己研制的8×58mm凸缘步枪弹,枪口初速为823m/s。后来,美国也采购了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是美国第一种小口径无烟火药步枪,口径则改为7.62mm,发射7.62×58mm 步枪弹。

片中丹麦士兵正从弹盒内取出枪弹

注意画面中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枪身左侧结构

不仅口径不同,各国采用的该型步枪也有结构上的区别。如丹麦版的弹仓盖采用前后开合方式,而美国版却采用上下开合方式。单从弹仓盖的开合方式来说,美国版要优于丹麦版和采用同样方式的挪威版。因为战斗中士兵因为紧张有可能将枪弹掉落,这种情况下,丹麦版和挪威版因弹仓盖是前后开合方式,枪弹就会掉到地上,而美国版是上下开合方式,掉落的枪弹会被弹仓盖挡住,不会出现掉在地上的情况。此外,丹麦版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枪机后部上方有一个状如钩子的结构,应该是为了方便操作保险而设计的,也是不同于其他型号的特征。丹麦版还别出心裁地在枪管外增加了一个外管,使得其外形与德国M1888 委员会步枪有些神似,后者在我国则被称为“老套筒”。事实上,这个外管只能起到一定的保护枪管的作用,实在不值得付出结构和质量这么大的代价。我国在“老套筒”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的“汉阳造”步枪,即将这个没什么用的外管给去掉了。

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另一个有意思的机构,是其安装的阻隔器。这个东西实际上是当年军队指挥官战术思想落后于战场实际情况的产物。其设计思路是将弹仓供弹步枪临时转换为手动装填步枪,以控制射速。只有在军队基层指挥官,如士官的统一命令下才能关闭阻隔器,恢复弹仓供弹能力。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的阻隔器设计非常精密,使用非常方便,只需要拨动枪身左侧的一个杠杆就能使弹仓内待装填的那发枪弹位置下降一些,从而使得枪机无法推动其上膛。此时,就只能拉开枪机手动装填下一发枪弹才能上膛。这一功能的存在,实际上也可以在关闭弹仓盖后打开阻隔器,再手动装填一发枪弹,从而实现6 发的供弹量。

片中丹麦士兵用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向德军射击,注意枪上的转弯式弹仓

克拉格-约根森步枪设计成功后,首先装备的不是挪威军队,而是丹麦军队,早在1889 年7 月即将其作为制式步枪列入军队装备序列,颇有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味道。此后,挪威军队也将其列入制式装备。

另外,当年在抵抗德国法西斯入侵时,丹麦和挪威军队使用的主力步枪都是克拉格-约根森步枪。而且,在这种步枪装备部队后,两国都在标准型基础上研制了新的改型。如丹麦就在克拉格-约根森M1889 步枪基础上,改进研制了缩短枪管的M1889 卡宾枪型、M1924短枪管型(也有资料称其为炮兵型,与卡宾枪型差别不大)和M1928 狙击型等改进型。

《开战日》一片中,作为主角的自行车排就是以克拉格-约根森M1889 步枪为主要装备的。在战斗中,该型步枪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火力持续性不够,主要原因就是其在打光弹仓内的枪弹后不得不逐发装填枪弹,远不如对面德军使用桥夹装填的毛瑟98K 卡宾枪装填速度快。丹麦士兵需要从弹盒内逐发取出枪弹,逐发装入弹仓,战斗造成的极度紧张加剧了这一动作的失误和迟缓,进一步降低了战斗射速。这种战斗射速方面的差距,再加上对手装备有不少冲锋枪而更加明显,造成丹麦军队官兵火力压制能力的严重不足,从而总是被迫边打边退,无力阻止德国人的推进。此外,片中丹麦军队摩托车排的德格阿得军士使用的是一支枪管较短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是M1924 短枪管型,该型号在驾车时携带更方便。

老而弥坚的轻机枪

《开战日》一片中,丹麦军队自行车排和摩托车排最主要的班组支援火器就是轻机枪。这种轻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的轻机枪,也是一种诞生后至今仍有小范围使用的武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麦德森轻机枪——一种被著名轻武器专家刘学昌称之为“可以使用所有步枪弹的机枪”。

片中士兵正在拉动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枪机

片中使用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射击的丹麦士兵

片中身背克拉格-约根森步枪的丹麦士兵

片中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注意其枪管外管

麦德森轻机枪口径之多,使用国家之广,以及使用时间之久,在世界轻武器史上是罕见的。这种来自丹麦的优秀武器,最初却是作为一种半自动步枪开始设计的。19 世纪末期,丹麦陆军中尉斯考博以马提尼-亨利步枪为原型研制了一种半自动步枪,采用顶部供弹方式,并且获得了丹麦军队的订货。但后来因为使用方不断提出改进要求,最终却于1902 年改成了一种使用弹匣供弹的轻机枪,也就是麦德森M1902 轻机枪。由于该枪是从半自动步枪演化而来的,甚至一度被称为“机关步枪”。

麦德森轻机枪采用枪管长后坐原理,刘学昌将其称为“机枪中使用无撞击自动机的唯一武器”。这种自动原理的特点是枪管后退距离长于枪弹的长度,造成自动机往返时间较长,射速较慢。采用不同枪弹的麦德森轻机枪射速也有一定差别,基本上都在400~500 发/分之间。该枪采用可更换的气冷式枪管,并且配备有表面有凹槽的重枪管,外面则有带散热孔的枪管护套。不同型号的麦德森轻机枪配备有长度从483mm 到635mm 不等的枪管。在后期生产型号上,枪管前部还装有具有制退作用的消焰器。

其弹匣因为使用弹种和不同军队要求的差异而容弹量有所差别,有25 发、30 发和40 发等不同容弹量。这种弹匣由于采用顶部供弹方式,并不担心弹匣会掉落,因此与今天我们通常见到的前挂后卡式弹匣不同,其只有弹匣前部的“挂”而没有后部的“卡”,也就是说其后部没有卡笋。这种结构就是我们在《开战日》一片中所看到的,麦德森轻机枪副射手在更换弹匣时直接向前一推就顺势取下空弹匣,然后装填实弹匣的动作。你想,弹匣后部没有卡笋,自然不用按动弹匣卡笋直接推就能将其取下。不过,这种弹匣连接方式在装弹匣行进中有可能因为钩挂等原因造成弹匣脱落,连接的牢固度不如前挂后卡式的。所以,后来研制的很多轻机枪的弹匣连接方式也改为了前挂后卡式,如著名的ZB-26 轻机枪。

与ZB-26 弹匣在机匣正上方不同,麦德森轻机枪的弹匣偏置于机匣右上方。因此,后者的瞄准装置设置在枪管的正上方,而不是像前者那样偏置于枪管左侧。麦德森轻机枪的后期生产型号有些还配备了用于对空射击的环形瞄准具,这在研制初期肯定是没有考虑到的。该枪采用两脚架支撑射击,但也可以配备不同型号的三脚架,既可用于对地面目标的平射也可以用于对空射击。比如本片中丹麦军队就是将麦德森轻机枪装置在三脚架上投入战斗的,只可惜在撤退时被迫丢掉了三脚架,后来只能用两脚架射击了。该枪后来配备的有些三脚架采用可与扳机联动的射击控制机构,可以不用直接扣动扳机就能射击。据说,这种三脚架就是后来德国研制MG-34 通用机枪三脚架的原型。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将麦德森轻机枪视为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或者轻重两用机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受制于其弹匣供弹方式和持续射击能力较差等原因,还是被人们看作轻机枪。本片中丹麦军队使用的麦德森轻机枪并未使用遥控射击的三脚架。

丹麦大规模生产的麦德森轻机枪型号为M1904,采用6.5mm 口径,发射6.5×55mm 弹。当时还没有枪族和弹药通用化的概念,因此丹麦军队使用的步枪是8mm 口径,而轻机枪却又是6.5mm 口径。该枪采用30 发弹匣供弹,空枪质量9.07kg,全枪长1143mm,枪管长584mm,理论射速450 发/ 分,枪口初速870m/s。其他国家装备的不同口径和型号的该型机枪与其各项性能指标差别并不大,质量普遍在8~10kg之间,长度也均是略有差别。据统计,麦德森轻机枪的不同型号至少有40 种以上。

麦德森轻机枪设计成功后,丹麦人曾经声称其可以发射当时世界上的任何步枪弹。这一点确实做到了。据刘学昌先生统计,其可以发射的弹药包括7.45×45mm(毛瑟弹)、7×57mm(毛瑟弹)、7.62×63mm(.30-06 弹)、8×50mm 凸缘弹(M1893)、7.92×57mm(毛瑟弹)、8×50mm(莱伯尔弹)、6.5×54mm 凸缘(荷兰弹)、6.5×55mm(毛瑟弹)、7.62×54mm凸缘(M1908 弹)等等。正是因此,麦德森轻机枪自1902 年推出之后,很快就行销全世界,直到1952 年其原产地才不再大规模生产这种轻机枪。不过,到1960 年代仍然在销售这种轻机枪。据统计,装备和使用该枪的国家达36个之多。到21世纪,在一些国家的军警部队中还能够看到正在服役的麦德森轻机枪的身影,可谓老而弥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我国清朝末期的1908 年,广东的兵工厂就开始仿制麦德森轻机枪,并且很快就扩大到其他兵工厂。到了抗战时期,我国先是购买了多达3300 挺麦德森轻机枪,此后又对其进行仿制,因此该枪在抗战中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但麦德森轻机枪作为一种早期设计的枪械,也有很多缺陷。如结构复杂,零件尤其是小零件特别多,拆卸保养都需要专用工具。故其仿制型号如果工艺水平较差就会故障率较高,而原产型或生产工艺较好的则故障率较低。我国仿制初期的1909 年,清朝时任两广总督张人骏就曾报告说:“该枪大小零件多达149 个,因全部是手工制造,每月产量只有2 挺,而且造价昂贵,每挺多达502 两白银”。这就大大限制了麦德森轻机枪在中国的使用范围。在整个抗战期间,包括购买的3300挺在内,共约4000 挺该型轻机枪在抗日军队中服役,比起捷克式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此外,麦德森轻机枪的质量较大,达10kg 左右,长度过长,射速过低,作为当时已经配备到步兵班的轻机枪来说,都显得不太适应了。也就是从二战之后开始,这种当年设计非常优秀的轻机枪很快就走向没落,装备范围迅速缩小,只在一些经济不太发达且军事需求不是很迫切的国家和地区仍在使用。

片中在木箱内的麦德森轻机枪

片中向德军猛烈射击的麦德森轻机枪

片中丹麦士兵正准备在三脚架上安装麦德森轻机枪

本片中的麦德森轻机枪实际上是作为丹麦军队步兵基层分队的火力骨干使用的,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还曾在近距离内击伤了一辆德军装甲车(很可能是击穿装甲或从观察窗射入击中驾驶员)。这里还要提一下片中反复展示的丹麦自行车分队。这里的自行车分队使用的自行车并不是单纯的人员机动工具,更重要的是运载麦德森轻机枪的运载工具。麦德森轻机枪的枪身、弹匣袋和三脚架都可以分解后固定在自行车上运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其机动能力。

麦德森轻机枪不仅是丹麦军队步兵分队的火力骨干,正如片中所表现的那样,还是摩托车分队重要的车载武器。而片中出现的另一种重要的摩托车载武器,就是麦德森20mm 机关炮。这种机关炮其实是在麦德森M1902 轻机枪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改进而来的,而且设计公司就是麦德森本人创建的辛迪加(即企业联合体),麦德森本人也参与了该炮的设计工作。麦德森20mm机关炮也是一个系列产品,被称为M1933/35,原因是不同型号设计时间在1933 年到1935 年间。该炮口径20mm,采用双轮三脚架的高平两用型质量只有251kg,如果使用三脚架则只有225kg。其采用15 发弹鼓供弹,战斗射速可达120 发/分,最大射高3500m,在500m 距离上可以击穿30mm 厚的垂直钢板。因为这一性能特点,麦德森20mm 机关炮在二战初期往往也被用作反坦克武器,对付当时装甲薄弱的轻型坦克和装甲车辆。

通过《开战日》一片中的相关细节,总体可以看出当年丹麦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带有非常浓厚的一战味儿。到了战争爆发的1940 年代,这一装备水平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悬殊的武器装备水平,也是丹麦军队迅速溃败的重要原因。

片中两脚架状态的麦德森轻机枪

摩托车载麦德森机关炮的全貌

猜你喜欢

轻机枪枪弹弹匣
世界名枪印象(8)
“匣”路相逢:雷明顿B70DM PK莫斯伯格6BOM
基于Unity3D的枪弹虚拟装配实验系统开发
美军在雪地实弹射击M249轻机枪
美国陆军测试中口径枪弹
俄罗斯完成3D打印枪弹的射击试验
手持M249轻机枪的美军士兵在烟幕弹的掩护下行动
英国L86A2 LSW轻机枪
新型枪弹扫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