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Vlog新闻的内容传播与发展策略

2023-12-28陈兆瑞李青青

新闻传播 2023年20期
关键词:二十大

陈兆瑞 李青青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湖北 430073)

Vl og 即Video Blog 的缩写,指将镜头对准自己及周边、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分享生活的视频形式[1]。相较于传统拍摄形式,Vlog的拍摄视角充满个人色彩,能赋予观众更大的带入空间,好似同主播一起来到第一现场,因而自2016 年首度出现后就在我国迅速流行开来,并被应用于各种具体的传播领域。

“Vlog+新闻”就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形式。在此类Vlog中,主播走出狭窄的新闻录制厅,来到新闻现场,用口语化的方式向观众介绍新闻事件,适时融入故事性的元素,并与观众展开积极的情感互动。就目前来看,以Vlog的形式做新闻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在2019 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率先使用Vlog 新闻报道两会,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微博上的“两会Vlog”话题阅读量超过6.1 亿次,互动次数超过13.3 万次[2];人民日报微博号所发布的“看两会”Vlog 同样收获了高达366万次的观看量[3]。

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与之相对应的,用受众“愿意看”、“听得明白”的方式展示大会盛况、传播大会精神也成为主流媒体所肩负的使命。基于对我国主流媒体实践的观察,发现二十大期间“Vlog+新闻”的报道模式被大量使用。那么,这些Vlog新闻采取了怎样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手段?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是否具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促进Vlog新闻的发展、提升主流媒体的时政报道水平都具有借鉴意义。

一、主流媒体Vlog新闻的内容生成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借助Vlog+新闻,主流媒体打破了传统严肃、单调、固化的报道模式,形成了更加开放、广阔的叙事空间。专业化与差异化兼备的内容设计辅以从高姿态到亲民化的语态变迁,使重大主题报道也变得接地气且入人心。

(一)专业化与差异化兼备的内容设计

不同于一般的短视频,Vlog的平均时长可达5至15分钟,这就使其能够承载更多信息,输出更富深度的内容,加之主流媒体的设备和技能支持,这些Vlog整体呈高度专业化特征。以中国网为例,二十大期间,其推出记者Vlog合集,由多位记者对大会流程、幕后场景、记者招待会等细节进行呈现,画面清晰流畅、视角丰富多元且当天就能完成拍摄、剪辑、上传等一系列流程。而受益于长时间的科班训练和多年积累的职业素养,这些Vlog在客观性、真实性等方面也都能够被保证。

除了专业化,二十大期间主流媒体生产的Vlog也呈现出差异化特质。不同于自媒体生态的内容同质化困境,主流媒体通常有各自独特的定位和角度。例如,人民网聚焦二十大融媒体体验区的各种科技产品,中国日报关注国外参会代表和新闻记者的工作状态,央视新闻则将视野落在巴基斯坦总理访华的会谈现场。不同的微观角度赋予二十大这一宏大主题以多元切口,也使各主流媒体能够形成合力,共同将这一百年盛会的整体面貌较全面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从高姿态到亲民化的语态变迁

语态指表达的方式和叙述的态度,如果说节目形态是表现方式,那么传播语态则与语言的传播方式有关[4]。我国电视新闻自出现至今,在传播语态上已经经历了从“讲话”到“说话”的历史转变,而Vlog的高互动性、高亲民性则使得从“说话”转向“对话”成为可能。

党的二十大期间,已有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推出Vlog《小彭直击二十大现场!那些报道二十大的外国人都在忙什么?》在该Vlog 中,记者小彭把各国记者对二十大会议议程内容的期待记录下来,语言亲切没有距离感,内容则涵盖询问菲律宾记者咖啡口味、与外媒记者共餐等,大大削弱了时政新闻的严肃感。人民日报制作的《二十大代表小徐师傅拍了段Vlog,想跟你分享这句话!》同样一改传统时政新闻的庄重感标题,采用“小徐师傅”这一亲切称呼,Vlog中还穿插了小徐师傅父亲的电路工作经历,使叙事的语态更为生活化。重庆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的《第一眼CBG》二十大Vlog 系列报道,更是专门辟有“读网友言”环节,鼓励网友对二十大的召开发表自己的声音,通过议程设置让网言网语成为重要的民情民意,以此消解传者“高高在上”的姿态。

(三)网感十足的拍摄方式和制作手法

“网感”指针对当今时代年轻受众的接受心理,引入互联网理念和手法,在视频等作品中营造的类似网络传播的风格和效果[5]。网感化的表达可以增强媒体互动性与亲民性,帮助主流媒体增强用户黏性、提升传播效果,因此,新闻作品表达网感的强弱已成为融媒时代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标准。二十大期间,主流媒体生产的Vlog新闻具有较强的交互特征,拍摄方法与制作手法也十分鲜活,可以说是网感十足。

例如,中国日报双语记者小彭的二十大Vlog,片头采用了色彩丰富的动画特效,采访外国记者的画面连续自然,双方谈笑风生的镜头也囊括其中,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新闻现场的本来样貌。再如,在重庆广电第1 眼栏目推出的《二十大时光·上会Vlog|梦幻联动川渝共话》栏目中,四川广电记者与重庆广电记者就上会感受进行互动交流,零距离实时分享,随着镜头的转移增加代入感;画面剪辑融入同频转场、烟火特效等年轻人喜爱的视听元素,使新闻叙事更为鲜活;后期制作时则添加特效与背景音乐,很好地削弱了时政新闻的严肃性。

二、主流媒体Vlog新闻的渠道拓展

二十大召开期间,借助Vlog+新闻,主流媒体正逐渐将主阵地从电视电脑大屏转向手机平板小屏,辅以主流媒体自有渠道的多元协同以及主流媒体与其他主体的相互联动,这些Vlog的传播效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搭建纵向传播矩阵,自有渠道相互协同

近年来,矩阵化传播已成为发展趋向,台、网、端、微、屏、号则成为主流媒体布局的常见终端[6]。如上一节所述,Vlog 的制作并非易事,拍摄内容、视频文案等都需要精心设计,而矩阵化传播能够利用规模化传播显著降低传播成本并提高效率。二十大召开期间,除了利用既有的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传播渠道进行传播外,一些主流媒体如人民网,还专门建立了微博账号“@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和微信公众号“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集中以Vlog 等形式对二十大相关讯息展开推送。

矩阵化传播不只是指借助多终端、多渠道进行传播,关键更在于各渠道之间的相互协同。二十大召开期间,已有人民日报、宁夏日报等主流媒体同时借助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渠道发布系列Vlog,而通过这些渠道自带的转发、分享等按钮以及主流媒体后台的运作机制,某一渠道的内容能够一键同步到另一渠道,各渠道之间由此相互关联、协同扩散,促进Vlog的传播裂变。

(二)横向链接其他主体,形成内外联动态势

除了通过搭建传播矩阵协同自有渠道外,二十大召开期间,主流媒体还积极延伸触角,链接其他主体,借此形成内外联动的Vlog宣传态势。

其一是链接党政机关,地方党政机关依托自身公信力和区域下沉能力形成以央媒为主的“中央厨房”模式,如人民日报联合河南省教育网、沈阳铁路等多家政务媒体对《二十大代表巩立姣寄语网友Vlog》进行传播和扩散,该Vlog 在微博平台的观看量达227 万次。其二是链接其他层级媒体,如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微信视频号《新闻君》与陵水黎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视频号《陵水融媒》合作发布《二十大代表黄丽萍Vlog》,由于黄丽萍是陵水县罗镇的副镇长,与县级群众有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性,视频一经发布就取得了较高的转评量。其三是链接商业平台,例如,在优酷、爱奇艺等视频平台的“党的二十大”专题页面出现了许多关于二十大的Vlog 新闻;央广网旗下的《眼见新闻》栏目则直接在爱奇艺上线《时政Vlog|二十大开幕会直播的幕后花絮》系列报道,带领观众了解拍摄角度、导演指挥、调控平台分工等二十大直播的幕后工作。通过与各平台主体的深度合作,主流媒体赋予这些Vlog 更为显著的可见性,也推进广电全媒体传播驶入精准化和社群化的全速赛道。

三、不足与建议:主流媒体Vlog 新闻的未来发展策略

如上文所呈现的,在二十大系列报道中,Vlog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与网生代网络使用习惯高度契合,能够为宏观政治话题提供更加细微的话语切口,取得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借助Vlog+新闻,主流媒体的二十大报道可圈可点,不过,本文发现Vlog新闻仍有值得发展之处。

(一)深化AR、AI技术使用,增强新闻内容感染力

就目前来看,二十大宣传报道中的Vlog以记者手持记录为主,至多在后期剪辑时辅以字幕、音乐等元素,这虽然能够以较为亲和的方式传达记者们的上会过程和参会感受,但大部分新闻场景仍是现场介绍镜头,观看代入感较弱。

随着5G 技术的普及,AR 新闻、全景新闻、AI 新闻等新闻报道模式必然迎来爆发式发展,可考虑将技术形式融入Vlog 之中,赋予时政新闻更加全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Vlog 新闻以“人”为中心,本身就具备良好的现场感染力,若与AR、AI 技术相融合带给观众的沉浸感会更为突出。当前,已有主流媒体如红网,尝试利用3D建模、全景渲染等技术搭建线上实时动态展示系统“华章·20——红网时刻新闻党的二十大报道云展厅”,打造沉浸式三维新闻空间。但整体而言,其界面操作较为复杂,内页有多个选择键操作不够直观,未来可考虑通过记者参与的方式融合VR 场景与Vlog 新闻,使漫游不再毫无目的,也使“身临其境,情绪共鸣”的传播效果真正实现。

(二)开放留言空间,增强互动频度

社会互动为情感意义的获得、感受和表达提供了平台[7]。Vlog具有拟社会互动属性,能够使用户与媒介人物之间形成一种长期性的线上情感关联,而网民的留言评论则是拟社会关系维系的重要纽带。在康辉的Vlog中,有网友利用评论功能指出康辉“Vlog”读音有误,在下一期Vlog 中康辉立刻采纳意见纠正了读音,并设置字幕“捂唠个”,不仅起到了强调标示的作用,而且用幽默的“谐音梗”形式实现了互动效果。

二十大期间,人民网微博平台发布的#二十大新闻中心Vlog#话题的浏览量和部分Vlog 的观看量都达到了历史峰值,相当一部分用户还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参与到对二十大的讨论之中,但很少有主流媒体对此予以回应,一些媒体甚至关闭了留言板,这显然不利于拟社会关系的形成与维系。未来主流媒体可部分开放留言板,将网民的建议作为视频改进的方案,使传者和受者在互动传播中共同成长。

(三)思想指向聚焦,强化政治意涵

Vlog侧重于日常生活记录,将其与严肃的时政新闻结合能提升报道亲和力,但Vlog自身所呈现的人格化、个性化传播特征可能导致泛娱乐化趋向。二十大报道期间,部分Vlog评论区网友对记者穿搭、外围花絮的关注超越了二十大本身,影响了二十大精神的传达。Vlog人格化的传播形式使主持人个人的魅力被进一步放大,受众的注意力从报道主题转移到拍摄过程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时政新闻的政治意涵。

媒体记者应注重提升Vlog内容的思想性,强调新闻价值。Vlog 不应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秀”,应将“有效新闻信息”放在首位,对党的政治思想解读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为“明天的历史”留下最生动的图像。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8],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均尝试将Vlog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将其与抗疫宣传、全国两会、二十大会议等重大严肃新闻报道结合起来,为主流媒体报道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5G 技术让Vlog 短视频拥有了拟社会化社交的可能,观看者与新闻工作者的距离感逐渐消弭。但相比图文社交时期,Vlog新闻同质化和泛娱乐属性越发明显,可能导致报道内容的失焦,进而陷入一种全民娱乐狂欢的境地。Vlog新闻作为时政新闻的有益补充应将政治内容宣传放在首位,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使主流媒体话语能够更准确传达到“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二十大
二十大颂
放歌二十大
喜迎党的二十大
二十大报告这些话,振奋人心!
喜迎二十大召开(“龙将·虎已”联,书法)
“数”读二十大报告
喜迎二十大·童心向未来
二十大胜利闭幕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