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而后立:后疫情时代建设性新闻向上向善的呼唤

2023-12-28陈海军蔡尚佑

新闻传播 2023年20期
关键词:建设性负面大众

陈海军 蔡尚佑

(湖南工商大学 长沙 410205)

受众因现实场域等问题不能身处事故发生第一线,新闻成为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渠道,新闻工作者在提供信息的同时,更应作为积极情绪的建设者,在庞杂的信息中给予大众希望。后真相时代,对于事实真相的认知和判断,受众更易被情绪性的内容所裹挟。冗杂的信息极易触发抗拒、狂热、质疑的负面情绪,进而引发社会各阶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当负面新闻被推送到受众面前,即使剔除了部分污垢内容,受众的负面情绪难以抵挡社会的阴暗面的曝光,不受控制地爆发和放大。在经历2020年新冠肺炎大范围暴发后,迫使全国人民居家隔离,社会几近停摆,受众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成为唯一获取消息的渠道和窗口。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灾难的扩展和蔓延、封闭的环境、不对称的信息以及恐慌的心理情绪等问题,使得受众的负面情绪被激化,不愿直面负面信息。对此,在新闻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元素,以一种温和的信息治理方式抗击“信息疫情”,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议程设置构建新闻在后疫情时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新闻的嬗递:传统新闻融入建设性新闻

以批判为目的进行报道的传统新闻,着重新闻的“价值”,批判和揭露事件成为大众评判新闻好坏的标准。而探其本源,新闻工作者在进行传播过程中批判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经过议程选择和讨论,并非新闻本身,目的在于给予受众真相和牢牢抓住受众眼球。揭露事件、展示社会血腥、暴力以及情色的一面成为过去西方媒体常用的报道内容,以此来制作、传播新闻,而这样的后果造成新闻工作在社会方面失去大众信任。

20 世纪80 年代末,美国兴起的公民新闻运动对此提出解决方案,强调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应由公众决定而非新闻媒体单位。在此次新闻运动中,持续已久的媒体把关人地位被撼动,影响了传统媒体新闻定义与生产规范权。其兴起使新闻从媒介报道走向公众参与的共享时代。[1]

西方出于对新闻行业的根本性反思兴起的建设性新闻理念,设法对新闻生产过程中由以往的过度强调新闻价值的冲突性进行纠偏,为新闻业自我审视提供了新的路径。2008 年,“建设性新闻”一词由丹麦国家广播公司的海格拉普提出,此后致力于研究建立适应智媒时代的新闻价值理念和评判标准。荷兰记者凯瑟琳·吉登斯特德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新闻报道中,认为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在报道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等知识的报道形式能帮助人们在意见平衡、决策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提出新闻工作者不仅需对新闻报道的流程和报道质量负责,还需要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负责。[2]

国内新闻界拥有和西方建设性新闻一脉相承的理念和实践,比如主要报道的“建设性”政治品格。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新闻媒体更加注重广泛凝聚共识、增进发展合力的社会建设功能,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有效保持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3]建设性新闻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具有面向未来的视野,以及开掘可能的解决路径。它打破了突发新闻紧盯当下和调查新闻追溯过去的视野局限,通过吸纳解困新闻中回应社会关切、公民新闻等相关理念,推动新闻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4],进而推动新闻业从一个简单的呈现嬗变为一个促进公众与国家乃至世界之间对话的维度当中。

二、后疫情时代建设性新闻向上向善的呼唤

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进入到恢复发展期,全社会集中力量生产复兴,传递正能量、促进公众参与、寻找对策方案的建设性新闻报道方式将会对传统的报道方式提出革新式的改变。媒体在探索新方向、传递正能量时不应该被视为简单、口号化的单向度灌输正面报道,而是需要以高质量、有价值的恢复性叙事实践来呈现问题并引导公众参与协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冲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增加建设性新闻理念,促进后疫情时代社会大环境向上向善。

(一)向上的呼唤:以“点”呈“面”

传统的报道范式着重于事件问题的揭发、社会诟病的暴露,新闻工作者在事件中起着“披露者”的作用,而忽略了“眺望者”的功能,在暴露问题和真相的同时,并没有针对事件探寻相关的解决方案。建设性新闻强调“为公民提供应对生活、社区、社会和政府做出最佳选择时所需的信息”[5]。

财新网发布的《武汉协和“超级传播者”主管医生赵雷:医患都要有信心战胜新冠肺炎》,从事实客观角度报道医院物资匮乏、病患激增和医疗水平有限等困境,但从医生视角展示竭尽全力救治“超级传播者”的行动和必胜的决心,在受众客观获取事实的基础上,同时感受到积极正面的情绪。摒弃了以往一味地赞扬和刻意强调正能量的报道方式、积极情绪为导向的主旋律,而是在看到问题所在的同时,不刻意描述矛盾,不引导、不激化、不渲染大众负面情绪和矛盾,以事实报道为“点”,从事物的内部逻辑,流露正向、积极的态度感染受众,更考虑社会层面和受众情绪,通过媒体报道的转向,从“点”出发,还原事态的同时,通过积极行动从媒体角度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上升至积极正向的“面”给予受众在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向上而生的希望。

(二)向善的呼唤:以“小”见“大”

在疫情期间,面对新冠肺炎病毒的高传染性、变异株种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公众舆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报道的交替冲击,使得大众在一时间内难以消化造成情绪失控,谣言频发、真相难辨引发情绪焦虑,身处居家隔离的人们获取消息滞后且被动,极易诱发受众心理失序,面对正、负能量集中爆发,受众对情绪排解存在个体差异,很容易引起心理和意识形态的波动。当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人们,在浏览新冠疫情相关消息时,也更容易被负面的报道所裹挟,加剧负面情绪,从而陷入“负面情绪-浏览负面消息-负面情绪加剧”的循环当中,变得脆弱、敏感、多疑和烦躁,甚至怀疑和产生“我是不是也感染了?”的质疑,从心理影响个人认知和身体健康,导致出现应激反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聚焦平民百姓生活、民众故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给予受众亲切感和拉近受众距离。大众参与是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特征之一,在疫情报道中,出现越来越多平民百姓和普普通通的大众,以平铺直叙的报道方式,展示基层和平凡的故事,用最淳朴的画面生动地反映社会现实。《今日龙抬头》汇集了全国三十多家省级电视台的三十六个故事,以农历二月初二传统节日“龙抬头”当日,发生在全国各省的三十六个战“疫”故事,以基层干部和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视角呈现战胜疫情的初心使命,以牺牲、奉献凸显人性的善与爱。《中国青年网》推出的《中青声评:青年逆行而上,书写责任担当》作品,从当代青年医生、民警、铁路工人等人物视角,记录来自卸下标签背后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对普通青年在疫情面前“担责任、扛大旗”的奉献精神予以肯定,强化了基层工作者与广大群众之间的纽带联系,树立积极情感共同体。从“小人物”的视角来记录普通民众在疫情之下的生活状态,面对疫情时伸出援助之手的大爱,以善良谱写“全民防疫、众志成城”的中国抗疫之书。在后疫情时代,媒体在建设性新闻的相关实践实际上是对其价值和角色的重新锚定,无论是建设性的“积极性”,亦或是“协同创作”的特点,对未来报道的正向引导尤为重要。

三、破而后立:呼吁理性回归与共建社会安定

传统的新闻主义报道范式与建设性新闻比较而言,后者所提倡的积极情绪、公众和行动导向、未来引领等理念构建了全新的实践方式。以建设性新闻视阈审视相关新冠疫情的报道,传统报道范式暴露出许多诟病,在突发事件或是灾难面前,大众的情绪容易受到舆论场域的裹挟,我国国家的性质为建设性新闻的开疆拓土提供了本土条件,其介入性和引导功能可以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疏导和宣泄大众情绪,构建和谐健康的舆论生态。

(一)破:建设性新闻呼唤理性回归

后真相与后疫情的相互碰撞,瞬息万变和错综复杂的时代特征也愈发明显。面对复杂骤变的世界,公众对于情感与探知的渴望僭越了真相与理性,主流媒体通过将建设性新闻引入报道中,疫情期间建设性新闻应用主要体现为:在价值偏好上探究正向价值、积极叙事的可能性;在致知取向上强调积极情感、专注投入、悦纳、幸福、成功、公正、和平、解决方案等核心概念和范畴,在社会关怀上致力于构建正向循环增益的价值生产链条。[6]用正面的报道理念,报道身处在疫情当下的民众如何调整和处理情绪困境应对眼下危机,通过国家、组织和个人的协同合作结束情绪危机,调动公众集体参与,诱发群体积极行为,凝聚社会共识和价值认同,促进受众在事件中理性的回归,促使社会理性氛围整体积极向上。

(二)立:引领共建社会安定

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是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构成社会心态的动力机制和社会运行的调控、凝聚机制,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具有社会信号、社会运行的动力、社会行为调节和团结社会等功能。[7]社会和谐稳定离不开身处在内的大众平稳的情绪,而社会运行状况的最直接的表征为社会情绪。在新冠疫情期间,因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网络情绪的传递通过个人影响反馈在现实生活中,而这些负面情绪应即时在社会治理中予以化解,避免进一步发酵和传递。

央视慢直播推出《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通过云直播的方式24 小时对方舱医院建设进行全程直播,吸引全国人民共同参与“云监工”。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将受众视为具有公众和个人双重身份的参与者,在专注社会关切问题议题的同时,还设身处地为受众个人生活提供指导和信息,进而带动受众直接参与媒体发起的各项活动,进而推动问题解决。

建设性新闻视角中大众是理性的社会成员,在让大众了解所发生的事情同时,还达成大众与媒体之间的对话交流,鼓励大众参与到制定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如《三联生活周刊》在对武汉疫情情况报道的《武汉医疗物资之困:我们能做什么?》文章中提供了参与远程捐赠的通道和途径,同时根据不同区域进行资源匹配。《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与全国媒体联动,向全国征集新冠肺炎求助信息。主流媒体在公共事务中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让大众有效参与到活动当中,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在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央视网微博热门话题#疫情过后你最想干什么#下,网友们在加入讨论的同时,给予大家对疫情结束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的积极情绪,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了一个切入口。这些与普通大众一起传递爱心、凝聚士气、振奋人心的互动行为,调动了大众与媒体的协同参与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大众和社会的焦虑情绪,促进了疫情期间的消极情绪的治理。将建设性新闻理念与防疫报道融合,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用积极的方式引领大众对待疫情科学、理性看待问题,构建客观公平以及昂扬积极的社会氛围,贡献来自媒体的建设性力量,引领人民审时度势,共建社会安定。

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建设性报道不仅需要引领大众向上、向善,还需要考虑报道内容是否真的有利于社会积极正向推动,关切民众现实需求,政府方面需要让保障资源落实到百姓需求最前线,用实际行动降低负面情绪的舆论主导地位。健全社会疫情情绪疏导机制,强化民众服务支持系统,协助社会情绪表达。媒体平台与受众积极互动,促进情绪趋同,扩大正面情绪的社会影响力。在感动之余需要结合国情与价值取向,打造贴合国情的建设性新闻向善、向上的“中国特色”新闻道路,使其“建设性”价值深深扎根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务实笃行、从善如流。

猜你喜欢

建设性负面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