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UAF 的载人航天体系框架设计与建模

2023-12-27武新峰崔桂玲彭祺擘

载人航天 2023年6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顶层载人

黄 冉,武新峰,崔桂玲,彭祺擘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北京 100094)

1 引言

当前,各航天强国高度重视载人航天发展,出台多项政策牵引载人航天体系研制[1]。载人航天工程涉及系统多、方案复杂、接口繁琐,是公认的巨系统。传统系统工程方法以文档为核心,其众多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设计文档中,对复杂、动态的交互活动难以全面正确地描述、保证文档一致性;不同设计人员所关注的领域不同,从同一文档中读取的信息很容易产生理解差异;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迭代等情况,已经无法满足研制需求[2-3]。

为解决以上问题,国际系统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Systems Engineering,INCOSE)倡导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方法应运而生[4],采用更加经济、迅速且高质量的开发方法解决复杂系统设计[5]。为了支持MBSE,INCOSE 和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OMG)在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的基础上衍生了一种新的系统建模语言SysML(Systems Modeling Language)。

随着MBSE 的发展,针对巨系统的特点,基于模型的体系工程(Model-Based Systems of Systems Engineering,MBSoSE)得到了INCOSE 和OMG 的大力支持[6-7]。体系作为系统工程的新发展方向,所有独立系统可作为内在驱动,获得比传统系统工程更加优异的能力和性能。体系框架呈现一个高级视点,诠释各个独立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描述组成系统、体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指导设计的原则,显像化体系涌现性和演化特征,可很好地支持决策者分析理解体系与环境概貌等[8]。正确完备的体系框架展现合理的体系顶层定义,是设计可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NASA、美国国防部、ESA 都在积极地推动统一体系框架应用。2017 年10 月,OMG 发布了最新体系统一架构(Unified Architecture Frame,UAF)模型,提供了一种互通互容、能力强大的体系框架标准[9-11],具有更加细致、合理的矩阵视图。

本文采用MBSoSE 思想,基于UAF 模型提出载人航天体系框架设计方法,已期解决各系统技术接口交叉复杂、研制过程异构演化、顶层需求非指标化、技术管理动态变化、设计影响多级涌现等问题,实现相对优势方案设计以及模型的结构化定义,并通过数字化模型仿真,用以方案验证和快速迭代更新。

2 框架设计

2.1 UAF 体系框架

UAF 作为最新的体系设计框架理念,支持MBSoSE,使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围绕真实的世界概念,采用自上而下分解和自下而上归纳相结合的设计方法。UAF 兼容美国国防部体系框架(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DoDAF)、英国国防部体系框架(Ministry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MoDAF)和北约体系框架(NATO Architecture Framework,NAF)等现有常见体系框架,创新性强,具备强大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基于UAF 的体系框架模型对问题空间进行分割、分析、归纳、抽象,从多个领域和视角建模,相互逻辑更加完整合理;以需求为牵引,覆盖战略目标、业务支撑到技术实现,并从分类(taxonomy)、结构(structure)、关联性(connectivity)、流程(processes)、状态(states)、交互场景(interaction)、信息(information)、参数(parameter)、可追溯性(traceability)等11 个矩阵视角开展体系建模,以达到模型互相支持、互为支撑;既是描述、分析、规范、设计和验证体系的方法论,也是体系顶层设计的具体成果展现形式。UAF 综合考虑体系各方面要素和相互关系,实现更加细致、合理、相对独立的视图设计,这些视图将不同设计者的愿望和思想体系化,并共同构成了对体系的整体认识。其元模型也更加完备,与DoDAF 12 个元模型相比[12],UAF 80 多个元模型(模型元素)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完备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UAF 具有很强的灵活应用性,可根据任务需求剪裁和组合,但目前OMG 发布的仅有抽象的指导性文件,没有具体的开发程序,且目前国内外并没有达成一致的、适用于各个行业的基于UAF体系框架具体设计流程和方法。

2.2 载人航天体系框架设计流程

鉴于UAF 特点,本文结合UAF 框架设计指导方法和载人航天任务工程总体技术特点,以任务顶层需求为驱动,利用UML 和SysML 建模语言,从纵向和横向2 个维度开展载人航天建模流程设计。

梳理任务分析背景和顶层需求,以实现需求为牵引,开展体系能力设计,构建支撑能力的业务目标以及总体实现框图,且根据目标配置支持系统资源以及资源实现方式。以任务需求为起点进行6 个自上而下的领域设计,包括顶层需求域、战略域、任务域、地基支持系统域、天基支持系统域、总结域。将每个领域分解为静态、动态、交互、支撑、约束等多视图;每一个视图的设计结果自下而上反过来完善、修正上层设计,多轮迭代体现在整个架构的开发过程,最终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载人航天架构。每一个新的输出视图都会实现输入视图的迭代复核,迭代表现在整体和细化2 层,其中整体迭代为每个设计域之间的迭代,一个设计域的结果为下一个设计域的输入,同时下一个设计域结果修正上一个设计域,形成一个完整闭环;细化迭代为每个设计域内的模型都是架构活动的循环迭代过程,同时也是迭代结果,通过细化迭代构建出更加完善合理的映射关系,保障该设计域的完备性和逻辑合理性,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UAF 的载人航天体系框架设计流程Fig.1 Design process of manned space system based on UAF

1)顶层需求域以顶层需求为设计起点,使用SysML 需求图捕获,后续开发的各个阶段均是需求与功能或设计要求的上下级交互,各个视角的构建均在需求的牵引下开展,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层层细化,并通过追溯视角更新,一步步关联设计与需求。

2)战略域完成体系能力定义和战略目标设计。该域各个视角的构建均在顶层需求的牵引下开展,主流程以完成总体构想,即高层概念图模型为目的,实现顶层抽象描述,不涉及具体工程实现过程。辅助流程需全面分析任务,添加国内外背景和载人航天现有任务组织体架构,预想能力实现的初步方式以及初步分解阶段。本域以高层概念图为主流程设计输出结果。

3)任务域完成候选系统能力分配和业务能力支撑设计。主流程将高层概念图逐步细化,形成技术要求中能力需求部分。辅助流程更加清晰完整地描述任务目标和功能、分析设计约束、任务状态、性能操作流程,任务要素相互关系,逐步分析出实现任务能力所需的系统功能以及系统设置方案,辅助视图完善了主流程的技术要求内容。本域以系统技术要求为设计输出结果。

4)天基和地基支持系统域完成技术、资源实现的抽象设计,即开发可执行系统,完成模型仿真迭代和体系优化重组。主流程根据任务架构和现有天基、地基支持系统设置情况,以任务域技术要求分解视图为输入,完成支持系统能力配置,系统和功能流程定义,各系统总体技术实现方案设计等。辅助设计通过假设、权衡支持系统配置情况,定义系统状态转换方式,信息、能量等接口方式,复核支持系统配置和技术实现方式合理性,辅助视图完善了主流程的系统功能。该域以功能活动为输出结果,结果在主流程中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大规模扩充上一级任务域技术要求,全方面明确各系统对载人航天任务的支持性能和功能要求。

5)总结域通过模型逻辑仿真,完成方案设计的验证工作,以工程总体设计模型和报告为结束标志。

3 建模

载人登月任务是载人航天的典型巨系统任务,而巨系统作为复杂组织体涉及的不仅是求解问题,亦是对目标更好实现方式的探索[13]。载人登月任务是多系统、复杂协同设计任务,在成本进度严格约束下,如何在方案阶段完成最优总体设计是一项重大挑战[14],本文选取该任务,使用UML 和SysML 标准建模语言,采用基于UAF 的载人航天体系框架设计流程开展建模实践。

3.1 战略域建模

全面分析载人登月任务国内外背景、载人航天任务组织体架构,建立战略域模型,包括:载人登月任务总体构想图、顶层能力结构图、登月飞行任务规划图、能力实现战略图、国内外背景分析图、追溯矩阵、载人登月顶层方案概念图等,实现概念和环境关系的总体描绘,确定发展战略;以实现战略目标为牵引,完成载人登月任务顶层能力体系的设计。

载人登月任务总体构想图使用SysML 术语中的Strategic Structure 图/表模型呈现(本文所述元素均为SysML 定义术语),如图2 所示。使用enterprise goal 元素建立载人登月任务的总体目标(即能力愿景),例如工程、科学等,愿景可与后续设计的各阶段元素进行结合,例如其中愿景-1 为全阶段任务,愿景-2 为其中某一阶段任务,每一个模型元素设计均可与其余元素建立相应关系,关系图同时可复核前期设计模型的正确性。根据能力愿景完成阶段和能力目标设计,使用whole life enterprise 元素呈现任务阶段,例如载人探月、科考等;使用capability 元素呈现不同任务阶段顶层能力,并建立之间的exhibits、trace、refine 等关系;使用actual enterprise phase 元素建立项目实际运行阶段目标,并可进行详细描述。

图2 载人登月愿景和目标模型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manned lunar landing vision and target model

分 解 顶 层 能 力,使 用 Strategic Taxonomy图/表呈现,如图3 所示。根据图3 输入,使用actual enduring task 元素,进行阶段目标划分,例如近地飞行、无人探月、载人探月、科考等;使用capability 元素进一步细化图3 中顶层能力目标,并建立之间的composition 关系,例如载人地月往返能力细化为进入轨道、载人飞行、任务支持等能力;同时建立能力capability、顶层需求requirement与任务阶段的verify 或exhibits 关系,例如近地飞行目标验证了工程目标、任务通用要求等。通过此步骤,梳理顶层需求、愿景、能力和阶段目标的自上而下的设计关系。

图3 载人登月顶层能力结构分解示意Fig.3 Top-level capability structure for manned lunar landing

分析任务运行环境或任务背景环境,使用environment 图展示,将可识别的运行环境条件(如自然环境、已有的技术条件、管理体系和可用的资源等)添加为任务背景的组成部分,建立任务环境和国内外载人登月进展情况模型,图4 为俄罗斯载人探月计划背景模型示意。

图4 俄罗斯载人探月背景模型示意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Russian manned lunar exploration background model

构建任务初步规划,使用Strategic Phasing 图呈现能力满足关系,明确每个能力所需的实际项目支持方式。结合环境分析和国内外任务阶段情况,将阶段actual enduring task 元素进一步具象化实际项目阶段project 元素,并关联每个项目最重要的资源支撑能力,如图5 所示,例如近地飞行阶段追溯验证项目为火箭,火箭验证项目的成果可以满足无人近地飞行的能力要求,而资源支撑需要飞船和火箭。

图5 能力满足方式示意图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capability satisfaction mode

通过上述各类关联元素,可自动构建能力依赖矩阵,如图6 所示,具像化显示需求、能力、愿景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通过该步骤,可对建立的模型逻辑关系进行复核,如出现不明确的、缺失的任务需求或约束,可手动增加约束关系,并优化对应模型,直至任务需求、背景描述完整、合理。随着后续设计细化,该追溯关系将不断进行扩展。

图6 能力-愿景追溯关系矩阵示意Fig.6 Capability-vision traceability matrix

构建载人登月工程总体层级技术方案设想,完成顶层方案概念图,并可通过专家评估的方式,选出1~4 个初步最优方案,如图7 所示。该方案应包括系统初步设置情况说明,其中现有系统使用operational concept role 元素、新增需研制的系统使用capability configuration concept role 元素、新增需预研系统使用technology concept role 元素,并使用arbitrary connecter 表明系统之间的支持关系,用以抽象概述关联交互内容。使用environment concept role 元素表达太空环境,包括地球、火星、月球、小行星等。每个待选方案使用uc图,描述内部详细方案。后续在需求和初步总体方案的牵引下,对任务设计逻辑扩展,以便架构从战略域向下映射成更详细的系统功能行为,将体系的顶层能力转换为细化可实现的系统设计要求。本文后续以图7 中方案3 为例,即大推力火箭将载人飞船和月面飞行器一次性送入月球轨道,一次发射直接奔月、返回采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的模型进行说明。

图7 概念设计示意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conceptual design

3.2 任务域建模

构建载人登月任务能力实现的业务体系,建立模型包括能力分解图、系统设置图、任务活动及关系图、设计约束图等,用以清晰完整地描述任务目标和功能活动、要素相互关系,系统设置情况。对每个系统建立初步条目化技术要求模型,使用requirement 元素表达,以完成系统对任务的支持作用说明。

开展任务活动及关系分解设计,使用Operational Connectivity 图呈现,清晰描述系统之间的交互类型,包括信息、数据、指令等,如图8 所示。其中每一个系统的operational performance 元素可按照设计颗粒度要求进一步细化,形成内部的Operational Internal Connectivity 图,内部交互规则等。结合接口形式进一步分解设计,形成具体功能活动,使用Operational Process 图,实现抽象层面的活动分解,例如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载人落月等等。

图8 任务接口设计示意Fig.8 Design of task interface

定义任务域技术要求,以飞行活动operational activity 元素作为基本技术要求输入,建立每个活动分析其所需的性能和功能约束,使用Operational Constraints 建立性能moe 表;使用Operational Actual Measurement 表建立功能要求。以飞行活动action 对应的性能和功能约束operation constraint 进一步细化系统初步要求,同时反过来复核系统设置的正确性,能力分解的合理性。最终以requirement 和rule specification 共同作为该域设计结果。自动建立追溯关系,完成任务域设计复核,如图9 所示。如出现不明确的、缺失的任务活动或约束,可手动增加约束关系并优化模型,直至描述完整、合理。

图9 任务域追溯示意Fig.9 Task domain traceability

3.3 地基支持系统域建模

根据任务架构和现有地基支持系统设置情况,通过假设、权衡系统配置,确定实际规格以及对任务的详细支持方式和能力要求。地基支持域模型包括分类及能力配置图、系统间相互关系图、功能活动分解及流程图、设计约束要求图、追溯矩阵等。

以任务域技术要求作为输入,战略域的能力capability 元素作为牵引,使用Services Taxonomy图/表、Services Structure 图,建立地基支持系统分类方式,完成功能定义,每一个任务支持系统service specification 元素内部可建立状态基图services states,用于抽象描述该系统的主要工作状态。

开展地基支持系统功能分解和接口分析。按照接口类型选择合适元素,例如供电、供气等物理接口使用flow port 元素,信息、指令等逻辑接口使用proxy port 元素,空间支持、程序支持等接口使用services port 元素等。以地基支持系统services function 元素为输入,分析其所需的设计性能和功能约束,该步骤模型自下而上细化功能域技术要求设计,并完善设计结果。自动建立追溯关系,完成支持系统域设计复核,包括功能活动-任务域技术要求追溯和功能活动-任务域能力追溯等,直至支持系统描述完整、合理。

3.4 天基支持系统域建模

依据现有飞行器系统设置情况,分析地基系统与天基系统接口,通过假设、权衡确定实际配置,明确各系统支持能力/功能要求。天基支持系统模型包括天基系统能力配置及功能分解图、天基系统交互关系图、功能活动图、天基与地基系统交互图、设计约束要求图、追溯矩阵等。

以任务域技术要求为输入,开展能力配置及功能分解图,完成飞行器系统定义和组成关系图Resources Taxonomy,并通过进一步细化飞行器内部模块配置,使用Resources Structure 图,完成功能的配置分解,内部功能使用resources role 元素,例如月球车内部配置通信模块、行驶模块和能源模块等。建立系统交互关系图Resources Connectivity 图/表,以及飞行器内接口交互Resources internal Connectivity 图/表,并进行交互流方向说明,并自动生成Resources Connectivity 矩阵完成视图化检验。细化每个飞行器功能,使用Resources Process 图、Resources Process Flow 图,完成天基系统活动分解,用于描述天基系统如何实现任务Resources Function,每一个function 元素可继续细化为子功能,并建立关联说明(capable to performer、association、generalization 元素、composition 等关联元素)。该步骤可细化梳理交互信息,迭代优化上一步天基支持系统交互设计结果。以天基和地接支持系统功能活动为输入,梳理天基-地基系统交互关系Conceptual Data Model 图,使用use 元素进行地基功能service function 和天基配置resources artifact 的资源使用交互说明,如图10 所示,例如返回舱需要使用大量的地基着陆场资源,该步骤再次复盘信息模型的完备性。

图10 天基-地基支持系统功能交互图示意Fig.10 Functional interaction of space-earth support system

以天基支持系统function 元素作为输入,分析其所需的设计性能和功能约束要求,建立飞行器设计性能moe 表。使此步骤对每个分系统设计所需时间建立计划图。该模型自下而上细化功能域技术要求设计,完善设计结果。自动建立追溯关系,完成支持系统域设计复核,包括功能活动-任务域技术要求追溯、功能活动-任务域能力追溯和天基-地基活动追溯,如图11 所示,如出现不明确的、缺失的功能、活动、要求或约束,可手动增加约束关系并优化对应模型,直至支持系统描述完整、合理。

图11 功能活动-任务域能力追溯矩阵示意Fig.11 Space support domain function vs activity task domain capability traceability matrix

3.5 逻辑仿真验证

传统的基于文本的系统工程设计方法只能在实物阶段进行设计验证,无法在方案初期开展[15]。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可在设计初期开展仿真验证,识别逻辑问题[16-18],从而实现设计自洽。本文采用CATIA Magic 软件对上述模型开展逻辑仿真,通过模型自动生成的时序图、追溯图等,加快设计师在每个设计域阶段复核、检验,不断修复完善模型。在仿真过程,逐步识别了冗余功能不足,接口设计不合理,接口输入输出类型不匹配,信息流设计不全面,功能、活动、要求或约束不全面等设计缺陷,通过不断完善,最终完成设计。每次识别出问题,可快速迭代完善、修改模型,所有设计师均可在线实时获得变更信息,快速识别是否对其余模型有影响,实时更新效设计方式,大大减少了协同工作量。

4 结论

1)本文借鉴统一框架模型设计思想,并在体系设计初期引入MBSoSE,实现科学、完整、深刻地认识载人航天任务,完成方案权衡。

2)完成面向对象的逐层递进建模,实现总体与系统大量接口快速设计,高效率完成方案更新和验证迭代。

3)基于UAF 的建模方法提高了架构设计的标准化程度,弥补了现有专有模型与型号工程研制标准化要求的差距,解决现有数字化建模方法不统一、基于不同架构的模型无法互相交互、难以开展全任务统一管理与追溯的问题。将已有系统和新增系统能力融合,共同转换为体系能力,达到1+1>2 的效果,为载人航天体系架构提供了完整的设计指导。

4)通过载人登月建模示例可以看出,基于UAF 的多领域、多视角的视图模型,可覆盖任务筹划、顶层要求、任务分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逻辑仿真、迭代优化等工程技术总体全设计过程,并实现方案设计可评估,模型化的总体技术方案可充分发挥模型的优点,系统性地识别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不确定性,并予方案可视化,确保方案优选,降低研制风险;且可在设计初期通过仿真发现大量非合理的设计要素,将验证闭环前移,提高设计质量和研制效率。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顶层载人
著名的载人深潜器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加快顶层设计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