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美美与共”:民族美食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3-12-26侯琳

广西民族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短视频

【摘 要】在短视频成为信息主要载体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成为一个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柳州螺蛳粉”的视频内容传播为案例,探寻味觉认知与民族文化的互嵌效应与认同机制,探寻其在传播中如何通过构建“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为民族饮食类短视频赋能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广西乃至全國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新型政治传播矩阵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美食;短视频

【作 者】侯琳,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3)05-0052-0006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同时要求“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2]。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全媒体时代,若要在全程、全员、全效、全息的四全过程中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短视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根据《2022年抖音用户使用数据报告》,截止到2022年12月,抖音的总用户数量已超过8亿,日常用户活跃数量7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近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不断改革调整,它的内容产品实现了显著提升,突破单纯的娱乐搞笑无厘头的模式,在内容产品上向专业化、垂直化发展,强化了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格局。而在垂直化的内容产品中,饮食类短视频一直占据较大的受众市场,尤其是独具地域色彩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美食更是受到用户青睐,产生了传播裂变和口碑效应。少数民族美食烹饪过程独特,材质用料考究,味道独特,经过短视频的展示和推广,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互嵌和互动的图景。少数民族饮食类短视频在满足商业拓展的过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出一条无形的“舌尖通道”,成为直抵内心深处的文化桥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集中在路径实施的制度建设、情感认同、文化传播等维度,对于铸共的宣传方式也更多聚焦在国家符号、特定仪式等宏观视域,而以民族美食类这一特定载体为切口去探寻建设“铸共”传播矩阵的相对较少。在新媒体技术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实面前,如何让民族美食类短视频成为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传播载体,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柳州螺蛳粉”的视频内容传播为案例,找到民族饮食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大传播格局。

二、从味蕾到影像:“舌尖上的”民族文化在短视频中的认同机制

俏销全球的柳州螺蛳粉以其传统与现代相融、文化与流行相交、极具辨识度和社交属性的属性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搜爆款IP,也成为各民族人民舌尖上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奥妙引发我们的思考:柳州螺蛳粉的爆红出圈,仅仅满足的是舌尖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其所引发的传播现象正是本文所要探寻的问题。

(一)味觉与认同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存在着明显的褒扬视听感觉,贬损嗅、味、触感觉的倾向。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指出,“视觉和听觉的快感就是美”,黑格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家也总是刻意忽视嗅、味、触觉的美学价值,而与西方哲学截然不同,中国古代美学一直高度重视味觉、嗅觉等非视听感官的审美价值。[3]正所谓“舌者,心之官也。”味觉思想是以味觉活动结构作为展开基本方式的思想活动、思想方法。中国思想具有明显的味觉中心主义特征。[4]而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是高阶层面的认同,对饮食文化的认同代表着高阶文化上彻底的归化。[5]地域性的饮食文化是国民认同、归属感的交织场域。各地域饮食文化的统一性联结、特色型展示、交融性辨明是一条构筑中华饮食文化认同基础的进路。[6]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一书中也指出“中国人的原始审美意识一般直接起源于官能的味觉体验”。[7]10

饮食是市井百姓的人间烟火,饮食文化是凝聚各民族间情感的纽带,分布各地的中华民族美食代表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承载着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也是各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之一。“民以食为天”,湖南好辣、江浙喜甜、重庆爱麻,五十六个民族、八大菜系,都承载着各地区独特的文化特性和地域气质,凝结的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凸显出饮食文化里的民族味觉审美。吃的过程既是满足食欲和味蕾的生理需求,也是回归精神家园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柳州螺蛳粉的饮食短视频中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更是一代代民族地区民众对本民族集体记忆的构建和存储;吃的过程也是市井凡人书写的人间烟火,有美食才有家的温暖和灵魂的归属,故乡美食的味道就是让人安之若素、怡然自得的密钥。透过美食,通过民族性格、民族情感的认同以及传统文化、族群认同,让乡土认同勾连国家认同,实现对国家认同意识的传播。

(二)“味觉认知”与民族文化的互嵌效应

相较于以往的结构严谨、内容完备的饮食纪录片,短时频因为时间、篇幅短小,有利于让美食视频发展出样态的多样化,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既有高端酒店的满汉全席,也有街边小巷的路边摊;既有对食物的探寻、品鉴,也有对食物的解构和理解;既能教授烹饪技巧,也能感受用餐体验。

在影像层面,柳州螺蛳粉在国内外的走红,不仅仅引发了“吃货效应”,带火了广西地方特色美食,更引起了“舌尖上的乡愁”的共情,从而让饮食类题材的视频内容成为传播聚变中的“热动能”。观看美食类短视频的过程就是满足味觉诉求的同时身体情感得以实现的过程。美食通过视觉的影像实现文化的意义。味觉认知往往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实现:时间视角下重新追忆关于味觉的个体记忆;空间视角下在重新发现地域生活版图。

在文化层面,味觉认知实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与视频影像的互嵌,彼此融合。原本体系完备的中华饮食文化场域被解构为短视频的离散碎片化的表达,从而赋予饮食话语场域新的内涵:在横向维度上,它具有广袤的地域空间,在纵向维度上,具有悠远的文化印象。影像中的美食在拟态环境中作用于味觉认知的核心环节——身体感官,使饮食类短视频成为可以连接感官体验的互动核心因子。当美食与民众连接在一起时,它就不仅仅是一道美食,而成为了受众产生自身认同感的源泉,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也拉进了与媒介的感情。

三、从“人间烟火”到“雅正趣味”:柳州螺蛳粉在视频传播中铸牢“共同体”意识

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最高境界就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指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8]。柳州螺蛳粉的短视频正是通过不同侧面,让受众从食材的选择配料加工、主食烹饪的各个环节,体会到中国人饮食生活中蕴含特有的仪式、伦理、情感等。这些文化物质是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黏合剂,让各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形成了文化上海纳百川、经济上合作共赢,情感上彼此依存的民族共同体。从内容的传播维度塑造了“民族共同体”的形象矩阵。

(一)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之美

螺蛳粉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柳州出现,雖然迄今为止不到50年的历史,但柳州人却早在7万年前就开始“嗦螺”。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因为缺乏有效的劳动工具,柳州先民尝试过各种方法取出螺肉。正如短视频中的金句“食得螺滋味,方为柳州人。”在螺蛳粉的“历史基因”里,除了柳州的“食螺”文化之外,还有作为螺蛳粉灵魂的“酸食”文化。作为螺蛳粉的主要配料之一的酸笋就来源于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在缺盐少食的年代,为了生存备荒,侗族、苗族百姓不得不另辟蹊径,逐渐形成将食品腌酸以便长期保存的传统,这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同胞在面对困难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作为主料的米粉则来自于壮族的“稻作”文化。一碗粉汇聚了“食螺”文化、“酸食”文化、“稻作”文化,还借鉴了中原汉族的饮食技术,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最佳的活态传承,更是各民族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彼此融合的生动写照。它不仅承载着各民族文化记忆,更带动着各民族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其火爆出圈是各民族地区不同饮食文化的深度融合碰撞,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饮食文化载体的新篇章。

(二)经济共同体——和谐中国之美

塑造经济共同体,就需要让各民族同胞意识到大家共存在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利益圈层中:彼此依赖,互相依靠,有着根本而长远的共同利益。在这个圈层中,各民族经济互惠共赢,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背后不是地方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活力的释放,更是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创造共同富裕的传奇。柳州周边县区各民族群众围绕螺蛳粉产业链,建设螺蛳培育基地,种植木耳、竹笋、豆角等配料农作物,并同时建设酸豆角、酸笋等加工基地,全产业链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从原材料的上游生产到产品的中游加工包装再到电商的下游销售物流,创造的就业岗位让柳州各民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柳州螺蛳粉成为各民族经济互相依存的见证,是民族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考察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时强调“小米粉大产业,做到这么大很不容易。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党和国家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习近平的这番话既是对民营企业不断壮大的赞许,也饱含对民营企业未来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期许。一个大国对一碗粉的重视,背后折射的是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经济发展、创业就业等民生问题的重视,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锐意进取、创新有为的生动缩影,凸显一碗粉汇聚“经济共同体”的意义。

(三)情感共同体——流行文化之美

在网民评选的2020年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四大文化”中,螺蛳粉位居第一。将传统螺蛳粉送入速食顶流的是年轻一代,柳州螺蛳粉以独特的味道备受年轻人的欢迎。根据知乎零一数据显示,在淘宝中搜索螺蛳粉的人群里,80后与90后占比最多,同时消费主力军为学生和白领,以及独居的年轻人。在“90后”至“00后”年轻人中,有46%的人喜欢宅。[9]目前我国正处于面临第四次单身潮:根据关于“孤独感”的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大约有60%的人日常处于孤独状态中。“一人食”成为当地都市人的主要生活方式,这些人群更愿意个人独自完成吃饭、娱乐、消费等日常生活。[10]他们享受独立、自由、没有牵绊的生活。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外部环境要求更是促成了“宅文化”和“孤独经济”的深度融合,让柳州螺蛳粉成为热衷“宅文化”的数字美食家在追求“孤独经济”中的消费首选。而与此同时,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烹煮、食用螺蛳粉的感受,构建时尚、阳光、健康的数字美食人设形象。

尤其是在上海疫情期间,不少在上海的广西学子隔空喊话“想吃螺蛳粉”,柳州当地官方媒体发布《上海加油!柳州螺蛳粉、柳州螺蛳米饭来了!》一文,引来众多网友热议:“家乡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此类关于柳州螺蛳粉“一人食”类短视频的广泛传播,恰恰实现了在接受“影像”的过程中满足“味觉”的身体诉求,继而实现了有效的意义记载和情感表达,修正“现代”对“传统”的伤害,给处于独居都市青年群体治愈系的陪伴。这类短视频助推柳州螺蛳粉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白月光,也成为形塑共同体的重要黏合剂。

四、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饮食类短视频赋能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11]39,短视频作为当下用户使用度极高的传播媒介,在成为传播中华美食故事的重要载体的同时,也必将为赋能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开辟新路径。

(一)地方政府主导,密织“渠道之网”

螺蛳粉是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柳州街头的夜宵美食,柳州市政府恰恰是抓住了“臭”这一独特标识的美食特点,不断的培育孵化其地方美食属性。柳州螺蛳粉的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柳州市政府着手策划“螺蛳粉进京”工程,2015年申请“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2021年“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纵观整个过程,从普通街边的大众美食到成为“非遗文化”独特符号,螺蛳粉文化品牌的孵化过程中,柳州市政府始终是背后最强有力的推手。正是柳州市政府的坚持不懈,才打造出了传统与现代相融、文化与流行相交、极具辨识度和社交属性的非遗品牌。

从螺蛳粉的成功案例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个成功经验,地方政府要深耕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属于本地的独特美食IP。广西各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和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壮族的糯米饭、血肠、竹筒饭,苗族的油茶、酸汤鱼、三色饭,京族的风吹饼、糯米糖粥……从传播的广度、深度来说,目前这些民族特色美食依然还缺乏从“人间烟火”故事走向“雅正趣味”话题的路径。地方政府应通过设置议题、制造话题等方式,孵化属于更多广西本土的民族美食IP品牌。为此,可充分利用县级融媒体建构促进地方多维连接的网络空间。县级融媒体中心因扎根一线,有着最直接的新闻素材,承担着“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功能。例如曾荣获全国优秀融媒体中心的新疆莎车县融媒体中心,把当地美食和生活妙招等内容运用少数民族语言重新加工制作短视频,有效拉进与受众距离的同时,提升当地群众对中央相关政策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

(二)深耕本土文化,细织“文化之网”

“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这就需要构建差异化、分众化的传播格局,用群众喜闻乐见、平易近人的叙述话语讲述民族美食故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化。

1.美食+仪式:“仪式是一种操演语言”[12]66,在特定的仪式氛围中,崇高而庄严、古朴而典雅的仪式感能让参与者身临其境被洗礼被陶冶,最终汇聚共同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认同。一是通过视频放大传统劳作仪式。例如螺蛳粉视频中,娴熟的工人剥去竹笋外壳制作酸笋的动作、京族群众出海捕鱼“撒网”动作、苗家妇女在烹饪前“梳头髻”动作等,这些平时劳作中的基本动作通过视频镜头得以放大细化,形成一种直观的仪式传播。二是通过视频整合仪式效果。“吃相思”是侗族地区节日期间村寨之间相互走访的民俗活动,将两个少数民族的聚宴习俗融合传播,不仅有效的展现苗侗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而且还增强两个民族“和睦相处”的互相认同的情感,也让其他民族群众得到启示和了解,促进了公众的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2.美食+歌曲:短视频内容由音乐与叙事画面两部分构成。用户常常看到的优质短视频,音乐并不仅仅是作为视频内容的点缀背景而存在,其本身就是视频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短视频作品的隐形主线。因此将广西特色民族音乐与民族美食叙事的紧密结合才构成一条完整的优质短视频。2023年“三月三”之际,林俊杰在演唱会上突然被歌迷点名演唱《浪漫广西》(原名《浪漫血液》),这段内容在网络走红后,广西籍歌手立刻改编了这首《浪漫广西》。这首歌的歌词里这么写道:“酱香豆腐皮,不论从哪里来到广西,八桂风光美食美景,你不会后悔我确定。”背景画面配上了广西各地地方美食:螺蛳粉、豆腐皮等等。这首改编的《浪漫广西》在“三月三”前恰好迎合了整个活动的高潮。广西崇左“木棉组合”曾创作出多首传唱度很高的广西流行民乐。他们的《呗侬情深》:“呗哝就是朋友,军喽就是喝酒,来到我们村就是兄弟姐妹”,歌曲节奏欢快、热情洋溢,发挥出了短视频的“迷因效应”。将广西现有音乐与美食资源重组开发,就能让广西美食打开新天地的同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回归微观叙事,深织“共识之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多元结构、内涵丰富的情感现象。正是基于这样繁杂丰富的情感因素,一方面它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项任务更加艰巨,但另一方面也赋予其更广阔的完善和拓展空间。因此如何从饮食类视频中聚集人的情感认同,是当下饮食类短视频可突破的一个视角。

1.聚集“人”物特写增强情感共鸣

柳州螺蛳粉之所以能火爆出圈,也正是因为关注到了背后的“人”物故事。视频中以“闻臭师”为代表的李永国以奋斗者的形象出现,极大程度地聚焦了普通“人”的奋斗历程,实现了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视频中李永国每天要闻40吨的酸笋,14年里,他从一位普通的农民成为了年薪50万的“金鼻子”。围绕着一系列的独特话题:“普通农民”“高额收入”“特殊职业”立刻形成了热点,当天即登上微博热搜,仅新浪微博话题的阅读就达到2.6亿。随着螺蛳粉产业化的发展,螺蛳粉产业学院在柳州揭牌成立。涉及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7个方向的螺蛳粉特色专业开设,该学院将会催生一批极具创新力的新型职业。新时代新格局背景下,一个个具体的普通劳动者正在蓬勃发展、散发光芒”,进而引申出“新时代奋斗中国壮丽画卷中的一抹底色”这一宏大的主题。这些细节都无疑向全世界传递了“有梦想、有奋斗、有机会”“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和谐社会“可敬”中国形象。因此民族类美食短视频内容创作也更应该从普通劳动者的个体视角去创作,最终实现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13]

2.增强用户体验延伸“铸共”空间场域

各民族人口的高流动状态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人口流动的增加,伴随的是各民族群众因缺乏在同一場域生活相处、文化交流,从而缺失民族的集体记忆,造成各族同胞心理距离的疏远,难以营造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如何营造各民族群众能共同参与的空间场域,在体验中加深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用户体验和参与度。柳州市专门设计了螺蛳粉文化体验游的研学路线,包括了螺蛳粉产业园、饮食文化博物馆等诸多体验设计。螺蛳粉产业园内还专门设计了两层可同时容纳400人、以螺蛳粉特色主题的自助体验馆。游客可以亲自动手,DIY制作螺蛳粉,品尝各种新品。这一举措让柳州螺丝粉的宣传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从吃到游的乐趣体验。柳州螺蛳粉所实现的“螺蛳粉+X”沉浸式体验模式让传播变得简单有趣,再次激发受众参与到体验式传播的热情。这种集体体验营造了全新的各民族同胞共享的空间场域,增强交流和情感的同时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结 语

综上所述,“柳州螺蛳粉”的成功是通过民族美食与美食产业链上的劳动者故事有机结合来实现的。“柳州螺蛳粉”上的味觉认知与民族文化互嵌表达得淋漓尽致。视频中的“螺蛳粉”在将广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精神特质完美诠释的同时助推了各民族同胞加深对“五个认同”的理解,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做到“润物无声”。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离不开地方政府主导、聚集小人物的叙事视角。民族美食文化短视频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窗口,在构筑“有形、有效、有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传播矩阵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1).

[3]秦勇.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从“吃播”热潮延伸出的美学思考[J].东岳论丛,2019(3).

[4]贡华南.味觉思想与中国味道[J].河北学刊,2017(6).

[5]曹小杰.认同的阈限:媒介消费与移民身份的建构:以新西兰报刊广告为镜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9).

[6]刘春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饮食文化认同进路[J].广西民族研究,2021(2).

[7][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杨若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8]胡翼青,吴欣慰.再论传播的“仪式观”:一种社会控制的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5(5).

[9]极光大数据.Z世代“宅人”研究报告[EB/OL].(2019-01-31)[2021-02-15].https://www.jiguang.cn/reports/366?ish5=1.

[10]脉脉数据研究院.2017年度白皮书特辑·孤独经济[EB/OL].(2018-01-12)[2021-02-15].https://f9.taou.com/whitepaper/2017%E5%B9%B4%E5%BA%A6%E7%99%BD%E7%9A%AE%E4%B9%A6%E7%89%B9%E8%BE%91%E5%AD%A4%E7%8B%AC%E7%BB%8F%E6%B5%8E.pdf.

[1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美]保罗·唐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1).

“THE SHARING OF CUISINE BEAUTY”:A STUDY ON THE SHORT VIDEO OF ETHNIC CUISINE EMPOWERING FORGING A ST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aking the Short Video Dissemination of Liuzhou Luosifen as an Example

Hou Lin

Abstract:In the pan-media era when short videos have become the main carrier of information,how to make full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demonstrate the connotation of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en a question need to be pondered over. This paper takes the video content dissemination of “Liuzhou Luosifen” as an example,explores the mutual-embedding effect and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aste cogni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and explores how to build a “Cultural Community”,“Economic Community” and “Emotional Community” in the disseminat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thnic cuisine short videos to empower Guangxi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to construct for Guangxi,even for the whole country,a tangible,sensible and effective new political dissemination matrix.

Keywords: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ethnic cuisine;short video

〔責任编辑:奉 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南沿边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助力民族团结进步路径研究”(21BXW031)。

① 数据来源:抖音手机应用软件发布。

②迷因效应:指某个理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联网用户间传播的现象。

猜你喜欢

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