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畜牧兽医行政法规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26陈奕钟玉宜丁雪瑶

科学咨询 2023年20期
关键词:兽药畜牧兽医

陈奕,钟玉宜,丁雪瑶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清远 5115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拉开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法治意识等价值的培育贯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助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育人育才相统一。

“畜牧兽医法规”课程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如何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该课程建设所必须完成的新课题。

一、畜牧兽医法规“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畜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生产、经营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瘦肉精事件、假兽药事件、养殖污染事件以及兽药残留超标事件和食源性疾病感染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从业人员法治观念淡薄,畜牧兽医法律法规与新时代下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点,为将来依法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实现“法治扬帆立潮头,引领保障促振兴”的目标。

二、“畜牧兽医行政法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人生的一堂必修课,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学识能够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有理想信念,能够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在讲到“动物疫病预防”教学任务时,可以举例我国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绩。例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畜牧兽医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已成功消灭了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一类动物疫病,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学生所熟知的非洲猪瘟防控,通过多措并举稳定了生猪生产,有效保障人民的“菜篮子工程”。重大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有利于发挥畜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体现我们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讲到疫病,能够很自然地使学生联系到新冠疫情的防控。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创造了全球抗疫的奇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动物疫病或新冠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强化职业素养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事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畜牧业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是诚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将诚信教育融合进来,通过强化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标准学习,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制”的文化氛围,助力大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兽药和饲料的投入不仅关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还关乎人民的身体健康。不正确使用或者弄虚作假,会对个人、企业、行业甚至国家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在讲到“兽药管理”教学项目时,采用案例导入法,引入由于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导致畜禽产品出口贸易受阻事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进一步介绍兽药残留可能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性,如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等,教育学生要夯实专业知识,科学使用兽药。在讲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的教学项目时,可以播放央视315晚会曝光某些企业往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影像学材料,这些企业或养殖者为了牟取个人私利,罔顾国家法律法规,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在畜产品中积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通过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心,学生意识到将来作为一名畜牧业工作者,要坚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1-3]。

(三)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畜禽养殖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人们的公共卫生安全紧密相连。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推进,兽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工作对象和环境的特殊性,兽医经常会接触一些染疫动物,而目前在已知的传染病中60%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因此兽医工作者面临很大的感染风险。在讲到“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学项目时,可以举例某农业大学28名师生感染布鲁氏菌事件。临床上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染布鲁氏菌,例如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皮、毛等经眼结膜或破损皮肤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病菌的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或者通过食物、饮水经口腔黏膜感染。我国每年有几万人感染布氏杆菌,防控工作不容松懈。以此,提醒学生在工作中要遵守标准的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保护自身和公众健康。

在讲到“动物检疫管理”的教学任务时,强调官方兽医工作的严谨性。在我国,官方兽医负责实施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因此其工作直接关系动物性食品安全。生活中可以经由动物性食品导致的疾病种类很多,如炭疽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链球菌病、沙门氏菌病、旋毛虫病等。食源性感染事件也是屡见不鲜,如2005年,因“私屠滥宰”导致四川省人感染猪Ⅱ型链球菌;2000年到2015年,云南省有21起人体旋毛虫病暴发疫情;2020年10月,珠海48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通过举例这些公共卫生事件,学生意识到食源性疾病并不遥远,引导学生重视公共卫生健康。同时告诉学生如果今后成为一名官方兽医,一定要严谨细致,切实做好各个环节的防疫监督工作,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四)培养大国“三农”情怀

畜禽遗传资源是国家重大战略性生物物种资源,其保护和利用事关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讲到“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教学任务时,可以举例我国取得的成果,如建设199个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基因库,有效保护多个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同时加大了对其优良特性的开发利用,培育的黄羽肉鸡占据国内肉鸡市场的半壁江山,选育的山羊绒品质居世界领先水平,基本解决畜禽良种“有没有”“够不够”问题。通过将成功的案例结合到教学中,学生认识到我国畜禽养殖的广阔前景,增强其对畜牧产业的信心。另外,举例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北京烤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北京烤鸭的原料是英国以“北京鸭”为亲本进行改良培育而成的新品种“樱桃谷鸭”,其进入我国市场后占据超八成的份额,2017年中国公司以15亿人民币价格收购后,才正式取得“樱桃谷鸭”的育种技术。以此,学生认识到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地挖掘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满足人们对其种类及品质的更高要求,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力畜牧生产发展。

(五)夯实环境保护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养殖业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在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粪便、污水、尸体等废弃物,对其处置不当,不仅会滋生病原体,形成恶臭气体,恶化生产环境,直接影响畜禽健康养殖,还会污染养殖场周边水体、空气、农田土壤甚至引起疾病传播,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讲到“畜禽养殖管理”的教学项目时,可以通过播放部分地区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举措和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的影像资料,向学生普及国家政府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嵌入《“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和《2022年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选编》提到的关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种养循环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提高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绿色养殖零污染、生态经济双受益”的目标。

(六)树立法治意识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和期望。大学生作为复兴中华民族的生力军,其法治信仰、法治观念的正确树立,能够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立。高校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当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元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畜牧兽医法规”这门课程的教学围绕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和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涉及畜禽养殖、防疫、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渔业、草原等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能够很好地开展法治教育。例如,在进行“兽药管理”的学习时,可以结合《兽药管理条例》规定,引入监督执法中发现的假劣兽药案件,讲解假劣兽药的判定原则,违法行为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兽药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受到法律监管。同时,学生积极思考假劣兽药带来的危害性,如导致动物疫病治疗失败或免疫无效、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等。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学生法治观念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认可度,树立法律权威[4-5]。

(七)树立人文关怀意识

在畜牧兽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动物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动物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动物饲育、疫病诊治等基本岗位技能,因此实验动物应该被善待。但学生由于并未系统地学习实验动物伦理学知识,个别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手法粗暴,甚至出现伤害动物的行为。所以在讲到“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学项目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向学生渗透动物福利的概念,引导学生善待实验动物。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如《论语·述而》中的“钩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公孙丑上》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培养学生的怜悯心、同理心,学生能够将尊重生命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畜牧兽医法规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小结

由于畜牧兽医专业为非法律专业,而“畜牧兽医法规”课程主要是围绕法律法规知识展开,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时容易脱离实际,出现“纸上谈兵”,导致学生知法、懂法,却不会正确用法。鉴于此,专业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如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紧跟时事,引入畜牧兽医行业的热点话题、突出问题,通过真实事件加强学生对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将来依法从业。此外,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为了避免课程思政的“表面化”“硬融入”,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亟待教师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兽药畜牧兽医
兽药残留检测中的优化与应用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现代畜牧兽医》杂志征订启事
我是兽医志愿者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中兽药在家禽养殖中的作用与应用
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