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生命教育

2023-12-26刘静

科学咨询 2023年20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师资队伍理想信念

刘静

(中北大学,山西太原 038507)

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教育的最终归宿。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必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死亡事件频发,大学生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屡见不鲜,无不折射出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

高校生命教育是指高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围绕自然生命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性对待死亡,保障学生基本生命安全,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生命价值,优化和提升个人价值。所以,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性对待死亡,二是保障学生基本生命安全,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创造生命价值。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性对待死亡是生命教育的前提。正确认识生命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一无二的、一去不复返的;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又美好,生命的脆弱又坚强,珍爱生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也要认识到生命重在创造,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可能。理性对待死亡就是学生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这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无需恐慌和恐惧;同时明白生死无常之后,学生能注意安全,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并在有限的生命中积极创造生命价值。生命只有一次,有生命就有死亡,正是因为有了死,我们才可以重视生。大学生只有热爱、珍惜、敬畏生命,勇敢无畏、理性对待死亡,才能主动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积极追求生命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

学生基本生命安全是生命教育的保障。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和死亡,就会明白生命无比可贵,保障生命安全也将尤为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安全,一切都属于无稽之谈。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将学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学生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也对校园稳定、社会和谐有重要影响。在高校中,保障学生基本生命安全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生命安全隐患,对这些安全隐患加以防范,并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后能够迅速反应,且能做到自护自救。

鼓励学生积极创造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根本指向。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生命的难得不仅在于生命只有一次,更在于积极创造生命价值,让生命短暂又精彩。高校生命教育应该始终将积极创造生命价值作为根本宗旨,离开积极创造生命价值谈教育,生命教育将成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安全技能提高,一切变得毫无意义。在高校中,大学生虚度光阴,打游戏、玩手机、上课不认真听讲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生活毫无意义,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积极创造生命价值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只是在日复一日中重复生命[1-3]。

二、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生命的珍视应该是高校教育中始终坚守的根本宗旨,所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的生命,保全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但我国高校教育深受教育功能化、教育功利化影响,把教育作为工厂,把人作为可以“投入产出”的人力资源。例如高校评比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业率就反映出我们的高校教育是把高校当作一种机器,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对社会有用的工具人。这样教育的方式就模糊了教育的基本目标,使得人虽然有了知识技能,却不知道人为何为人,人又是为什么而活。正是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影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出现种种问题与不足。

教育包括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对人的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除了受教育者客观存在以外,教育者、教育影响都存在问题和不足。在教育者方面缺少独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教育影响方面也未能对受教育者施之强有力的教育影响,主要包括从内容上说缺乏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从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上缺少有效的教学形式、从价值观引领上在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理想信念教育力度不够。

(一)缺少独立专业的师资队伍

生命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处于很尴尬的位置,一方面认为生命教育特别重要,需要加大力度扶持,另一方面却把生命教育这种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事情全部寄希望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而生命教育成败的关键之处在于施教者教师,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没有一支独立专业的师资队伍,二是即使有也整体素质偏低,良莠不齐,不能满足生命教育的需要。思政课教师侧重于向学生讲述思想价值观,辅导员、班主任虽与学生朝夕相处,却侧重于学生生活、心理以及学生管理,生命教育只存在于班会、部分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是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把专业知识讲给学生听,生命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的事,二是由于每个教师教学水平有差异,无法很好地将专业课与生命教育理念融合。

(二)缺乏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生命教育出现热理论、冷实践的现象,学术界普遍认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生命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时代,是一个系统、持续的工程。但是在高校中生命教育课程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实践课,没有制定专门的教学教材,也没有配备相关独立成套的设施,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即使有也主要掺杂在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而这些课程学生普遍认为一是没有专业课重要,上课时玩手机、开小差的行为比比皆是,二是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理论性过强,人文情感因素不足,共情能力不强,这样生命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形式

生命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将一种价值观、生活理念传授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目的。这种教育更需要的是人文情感,需要同理心,需要感同身受,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目前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实现教育目的,这种传授方式只是简单的技能传授或者政治价值观的灌输。而这种传授的方式学生大都抵触,认为教师照本宣科,对此也大都不以为然,满不在乎,致使有限的生命教育也流于表面,未深入人心,未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理想信念教育力度不够

理想信念是催人奋进、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出现了异化扭曲,陷入生命无意义、无价值的窠臼无法自拔,要不自杀、他杀,要不虚度光阴浪费生命。这些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力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以就业率、考研率作为评判一个大学好不好的重要标志,学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也是考虑好不好就业,就业面广不广的问题,高校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更是注重专业课知识传授,即使涉及生命教育方面,也仅仅停留在保证学生安全事故零发生,从而对学生最重要的价值引领——理想信念的教育反而力度不够,起不到让学生用理想信念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斗的作用,积极创造生命价值更是不了了之。

三、高校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提高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一是培养一批独立且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健全生命教育教师发展制度,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从而为高校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其次要为高校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构建支持服务体系,包括教师研修、职业发展咨询、教育教学指导、学术发展、培训基地建设等,使高校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能够得到整体提高。最后要为高校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完善聘用机制、编制管理机制、职称制度改革,从而为高校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一个畅通的上升渠道。二是高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对各学科、各专业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更是一种生命意识的教育,可以与多学科多专业进行融合,这样将会有力提高生命教育的成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也将势在必行。高校教师通过生命教育培训需要具备较高的生命意识、有效地在各种课程上融合生命教育意识的能力、丰富的生命教育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从多个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编写高质量的生命教育教材,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提供内容依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材。任何教育最终都将落实到教材上,好的教材事半功倍。独立且专业的生命教育教材,能使学生具备科学、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知识。二是设置生命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必修课内容既包括理论课,也包括实践课,理论课给予学生科学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命的意义,触及灵魂,避免生命教育成为纸上谈兵、理论说教。三是生命教育要融合到其他现有课程中。生命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工作,不是仅仅几堂课就能实现的,这样在每一门专业课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各学科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使大学生能够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接触到生命教育。例如理工科教学,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岗位需求、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锻炼等都可以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文科教学中,可以与哲学、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并不断拓宽生命宽度深度和广度[4-6]。

(三)构建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平台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只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直达人心,触及灵魂,影响学生的生命观。就像网络上经常说的你要感觉到人生艰难,去医院看看,有些人仅活着就用尽全力。理论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命教育知识,丰富的实践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直接冲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反过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一是利用班会、学生社团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场所进行探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感知生命的可贵;组织学生到监狱参观,学生在参观中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行消防演习、安全技能培训等,学生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二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借助一些节日宣传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如艾滋病日,也可以利用楼道、校园长廊等地方宣传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还可以邀请校内外专业人士来学校现身说法,如安保人员、消防人员、医生、警察、成功人士,通过这些人的亲身经历影响学生的生命观。三是利用“网络+”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影响学生。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大学生认识社会不再局限于通过书本和实践,网络与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交流与联络、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抖音、快手等方式宣传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使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同时由于网络内容鱼龙混杂,要减少和防止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入侵。

(四)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

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理想信念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提供了精神支柱。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鼓励学生更为主动地创造生命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校要引导学生将理想信念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相结合,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我们伟大祖国,激励学生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奉献自己的青春。二是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之后,要细化到大学四年的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该怎么实现自己的理想?上大学是为了什么?通过这些思考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三是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树立令人信服的榜样,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给予学生前进的力量。通过发掘班上学生的典型,树立优秀学生的榜样,用身边同学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给所有学生一个努力奋斗的参照系,更好地激发大学生追求上进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人的生命是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作为社会中最具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到的生命教育内容将影响他的一生。高校应加强生命教育,从提高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平台、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四个方面入手,将生命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增强生命意识,领悟生命意义,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积极创造生命价值。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师资队伍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新都区:强化工伤源头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守护“洲岛”民众生命安全的卫士
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设施选用经济性分析——以G312无锡段为例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