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与策略

2023-12-25王淏仝余欣欣

教育研讨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中小学教育少数民族

王淏仝 余欣欣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议题,其研究范围也逐渐从高校教育拓展到中小学教育,民族地区中小学是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将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将各族学生结合为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体验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以及建立网络平台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将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使学生深入了解实践共同体意识。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促进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民族认同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至关重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这一命题,此后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必须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当下民族工作的主线,深入推进各民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地区,加强和改善民族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紧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儿女这一共有身份的内心认同,把铸牢民族地区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培育其中华民族认同感作为重中之重。树立起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理念,既有助于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重要思想,也是推动不同地区和学校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有效化和系统化的重要途径[3]。我国是多民族紧密联系的大家庭,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求同存异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

2 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2.1 民族地区中小学是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25亿,占总人口的8.89%。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这些地方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政策的扶持,位于边疆的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但有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向境外流失的现象依然存在[4],部分地区还存在一些错误思想,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因此,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共同体意识教育尤为重要,民族地区中小学是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内地学校相比,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成分更加复杂、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少数民族师生占比较高。通过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来培育中华民族共生共存、共建共享、交往交融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学校安定团結、社会和谐友好的需要。在民族地区实施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思想教育能够更深入地推动民族团结。

2.2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在学校系统地学习知识,构建自己的认知,其社会性也迅速发展,有了固定的交友圈。学校会从三个方面影响学生的国家观:首先是教师方面,中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逐渐从崇拜转变为辩证地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知,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传递共同体意识,在亲密的师生互动中自觉践行共同体意识;其次是同学和朋友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和朋友的评价对于中小学生愈加重要。与身边亲密的同龄人相处也会影响学生的民族观,与不同民族的朋友和同学交往能有效减少民族偏见和民族刻板印象;最后是校园舆论方面,中小学阶段,学生中通常存在潜在的思想潮流和行为准则,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认同这种“共同的思想”并使自己的行为与其一致,这是从众的一种表现。学校应通过广播平台和宣传手册引导正确的校园舆论。总的来说,中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国家观;中小学生处于友谊敏感阶段,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的重要条件;由于中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易受校园舆论的影响,学校可通过政策宣传来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

2.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结并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一指示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新时代学校教育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学校教育[5]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6]。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7],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进一步改善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重视。

3 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

3.1 开展一类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是传递、接收和内化知识的主阵地,学校课程是系统培养学生的活动。民族地区中小学应在已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在中小学段开设共同体意识的公共课程,将共同体意识与学校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将民族观教育的具体内容添加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在课堂上引导中小学生了解、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构建由思想政治教育课、文化课、实践活动课“三合一”的课程体系[8],通过思政课学习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容、通过文化课思考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意义、通过实践活动课体验共同体意识的行为反馈。打牢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培育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构建,将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覆盖全体师生和课程体系。

3.2 设置一类小组:将各民族学生结合为学习互助小组

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高,将各民族的学生结合为学习小组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间的良好互动。学习互助小组在文化课上共同完成任务,在实践课上共同体验活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建立和谐友善的民族关系,这有助于学生建立共有的价值观和民族观。首先,不同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播,对于形成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成立学习互助小组来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其次,小组活动能够促进各族学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和语言交流,拉近彼此的亲密距离[9],促进在校园中建立和谐友善的民族关系。最后,在小组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不要害怕民族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而是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理解和认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3.3 体验一项活动:组织学生体验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文化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与众不同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文化,如壮族的三月三歌会(祭龙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学校可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体验各种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并安排不同民族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带领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丰富的民族文化的魅力[10],使学生对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产生兴趣,营造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深入师生心中,这种“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会使学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内涵产生亲密感,有助于不同民族的学生将其相异的文化习俗融入各民族集体所共有的中华民族文化中,以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进而提高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学校可以每月设置一个民族主题,在月末组织学生体验各民族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包括舞蹈、歌曲、手工、服饰等,使体验活动成为学生们了解中华各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种有效途径。

3.4 建立一种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

学校也要建立合适的媒介平台来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获取大量知识,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学习,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也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正确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文化交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一个网络平台以促进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该网络平台上应建立民族文化科普、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思想实时互动与交流三大模块。首先,在民族文化科普模块,可利用文字或短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将学生共同体验不同民族传统节日和习俗文化活动的经历记录下来上传到科普区,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文化时更有参与感;其次,在民族知识竞赛模块,学校可以编制和选取一些民族知识问题,每周发布一个小竞赛让学生踊跃参与,设置不同的奖项,对获得名次的同学给予奖励;最后,在民族思想实时互动与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对于各民族的看法和了解,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互动。同时,在该模块建立一个“你问我答角”,教师和学生都可参与提问和答复,这样在课下也能促进师生和学生间的交流。通过网络平台来连接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生,能够更有力地推动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 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分析

4.1 认知策略:将“五个认同”融入课程,培育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1]“五个认同”是国家协调统一、民族稳定团结、社會友善和谐的思想基础,也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通过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能够有效促进各民族同舟共济、友好相处、协调发展,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巩固和发展团结友善的大好局面。首先,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将爱国主义融入课程,通过培育学生团结奋斗、和谐统一的民族精神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将民族史融入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以树立起各族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统一的信念;最后,将中华文化、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入课程,通过民族自信、深化对党的认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和政策来培育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

4.2 情感策略:通过强化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感

“现代社会催生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必须要靠分享以及承担共同的情感积淀和文化共识来支撑”[12]。人类的族群认同常借由共同的族源记忆来产生一体情感,所以我们要通过强化历史记忆来激发爱国情感[13]。历史是共同体意识生成的载体,民族文化认同是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粘合剂,爱国情感是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历史记忆能够激发共同体成员的爱国情感:“中国人”是一个在历史上延续与变迁的人类生态系统,民族历史能够激发和强化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同胞情感。文化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通过强化各民族成员的文化自信来激发爱国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各族人民把自己划归到中华民族这一群体中,有共同的归属感,这就使整个民族拧成了一股绳。爱国情感是凝聚各民族成员的情感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成员相互认同的思想基础[14]。

4.3 行為策略:鼓励学生嵌入式交往,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安排各族学生混班混宿来鼓励学生嵌入式交往,促进各族学生间的交流交融,进一步培养学生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行为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策略。首先,推动各民族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友好相处是培育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15]。由于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受到民族家庭教育和自身民族特质的影响,彼此在行为习惯、生活观念上存在特殊性和差异性,需要在日常交往中保持友好态度,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和睦相处;其次,强化各民族中小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交流互动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需要,由于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各不相同,可以提倡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彼此的语言,尊重彼此的思想文化差异,通过友好的交流互动,能够了解差异并尊重差异,拉近身心距离,加深各民族中小学生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最后,在日常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会达到一种高度统一的稳定状态,实现知行合一,在心理上产生中华民族认同感从而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N].人民日报,2021-10-02(1).

[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1).

[3]李寅,李翠,牛锐,等.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N].中国民族报,2022-02-15(5).

[4]李怀宇.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困惑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04(6):5-9.

[5]李安辉,邓婕.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5):45-53,183.

[6]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9(1).

[7]李贵文.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10):60.

[8]包银山.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4):64-68.

[9]王易,陈玲.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19(4):48-53.

[10]桂署钦.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25-26.

[1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9-23(1).

[12]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12.

[1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5.

[14]杨卉霖,陈荟.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中国民族报,2018-03-16(6).

[15]侯大鹏.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Promot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Ethnic Reg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Ethnic Community: Paths and Strategies

Wang Haotong Yu Xinxin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current ethnic work, and its research scope has gradually expanded from higher education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ethnic areas are important posi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wareness. By integrating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to the curriculum, combining student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to study groups, organiz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raditional custom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and establishing online platforms to promote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s integrated into the campus, enabling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Promot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further build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Ethnic minor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Ethnic identity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中小学教育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