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折腰”: 黄庭坚前期生存体验的探析

2023-12-25徐华蔚

今古文创 2023年46期
关键词:用典黄庭坚

【摘要】叶县至吉州太和县时期,黄诗中多次出现“折腰”一典。“折腰”源自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弃官回乡的史实,在后世中常用于表明不愿屈身事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与志向。但黄庭坚常常偏离本旨,用其语而不用其事。他将自己的生存体验融入“折腰”一词中,赋予其以新的内涵与意义。本文即从黄庭坚对“折腰”语典的使用出发,以他叶县至吉州太和县时期的生存体验为切入点,探析黄诗中“折腰”的具体内涵。

【关键词】黄庭坚;用典;折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6-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16

一、黄诗中“折腰”的使用情形

以黄庭坚正式进入仕途的熙宁四年(1071)为起始点,以他进入政治斗争中心的元丰八年(1085)为分界点,黄庭坚的人生分期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熙宁四年至元丰七年(1084),黄庭坚先后于叶县、北京大名府、吉州太和县、德州德平镇,任县尉、教授、县令、镇监四职。时值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新法弊病丛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他以一个新法执行者的身份,以一名良吏的自觉维护百姓利益,却常常无济于事。元丰八年九月以后,他于东京,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院检讨官、集贤校理、著作佐郎。他以一个维护社会利益的朝臣身份针砭党争弊病,以一名史官的理性自觉修撰实录,却在不断升级的党派斗争中,成为官吏间相互倾轧的牺牲对象,被贬黔州。

经统计分析,黄诗中共出现“折腰”一词14次,几乎全部集中在其人生前期——叶县至吉州太和县时期。其中,叶县时期9次,北京大名府时期3次,吉州太和县时期2次,东京时期1次,见下表。

时期 诗歌名称 所属诗集

叶县 《还家呈伯氏》 外集(卷一)

《次韵寄滑州舅氏》 外集(卷一)

《按田》 外集补(卷一)

《赠陈公益》 外集补(卷一)

《將归叶先寄明复季常》 外集补(卷一)

《戏答公益春思二首》(其一) 外集补(卷一)

《送陈季常归洛》 外集补(卷一)

《戏赠王晦之》 外集补(卷一)

《送邓慎思归长沙》 外集补(卷四)

北京大名府 《次韵寅庵四首》 外集(卷五)

《次韵子真会灵源庙下池亭》 外集补(卷二)

太和县 《送彦孚主簿》 外集(卷十三)

《送晁道夫叔侄》 外集补(卷二)

东京 《次韵子瞻寄眉山王宣义》 内集(卷九)

黄庭坚正面使用“折腰”这一事典,仅见于《送陈季常归洛》①、《次韵子瞻寄眉山王宣义》②二诗。前诗中,诗人与陈季常相聚叶县,言及自己在叶县为官的生活,表明自己虽因官事鞅掌,机务缠心,但仍守节自勉,进德修业的决心:“我官尘土闲,强折腰不曲。”后诗中,黄庭坚唱和苏轼,以“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来称赞王庆源的为人。

黄庭坚将“折腰”作为“语典”来使用的情形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对底层官员的代称,二述说自己身为底层官员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对底层官员的代称包括以下诗句:“我为折腰吏,王役政敦薄。”(《戏答公益春思二首·其一》)③“故人迩在登封居,折腰从事意何如?”(《戏赠王晦之》)④“西邑初除折腰尉,南陔常咏采兰诗。”(《送邓慎思归长沙》)⑤“折腰佐髯令,邑讼销吠尨。”(《送彦孚主簿》)⑥“我为折腰吏,绿绮网蛛尘。”(《送晁道夫叔侄》)⑦对自身精神压力的述说包括以下诗句:“官如元亮且折腰,心似次山羞曲肘。”(《还家呈伯氏》)⑧“舅氏知甥最疏懒,折腰尘土解哀怜。”(《次韵寄滑州舅氏》)⑨“艰难相顾叹,共道折腰错。”(《按田》)⑩“我求一饭饱,黄绶强折腰。”(《赠陈公益》)⑪“平生白眼人,今日折腰诺。”(《将归叶先寄明复季常》)⑫“五斗折腰惭仆妾,几年合眼梦乡闾。”(《次韵寅庵四首·其二》)⑬“折腰督邮前,勉强不见情。”(《次韵子真会灵源庙下池亭》)⑭

叶县至吉州太和时期,黄庭坚身为底层官员的心灵苦楚主要源于官场的不堪、仕途的坎坷和维持生计的不易三个方面。这三者在构成黄庭坚人生前期悲苦渊薮的同时,也内化为黄诗中“折腰”一词的双重内涵——蹉跎仕路的倦怠与别无选择的无奈。下文将就此展开具体讨论。

二、在蹉跎仕路中的倦怠

黄庭坚所在的分宁黄氏家族是分宁地区的文化象征。这份家族荣誉,在给予他以高度的自信与骄傲的同时,也引导了年幼的他以高节名士为榜样,以德才兼备的君子为人格追求,树立了宏伟的经世之志。他七岁时所写“长安多少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牧童》)⑮,便奠定了重义轻利而正直善良的人格基础。他八岁时所写“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第八年。”(《送人赴举》)⑯,则显示出了经世的高度自信。十五岁以后,他师从李公择、孙觉,将安定学派“明体达用”的宗旨——“究明儒家伦理之本,以施于实用。” ⑰作为学问基石,对一种统一了人格追求与世俗功业的有为人生产生了无限的憧憬。这从他24岁所写的《渔父二首》和《古渔父》⑱中可看出:

秋风淅淅苍葭老,波浪悠悠白鬓翁。范子几年思狡兔,吕公何处兆非熊。天寒两岸识渔火,日落几家收钓筒。不困田租与王役,一船妻子乐无穷。(《渔父二首·其一》)

草草生涯事不多,短船身外岂知他。蒹葭浩荡双蓬鬓,风雨飘零一钓蓑。春鲔出潜留客鲙,秋蕖遮岸和儿歌。莫言野父无分别,解笑沉江捐汨罗。(《渔父二首·其二》)

穷秋漫漫蒹葭雨,裋褐休休白发翁。范子归来思狡兔,吕公何意兆非熊。渔收亥日妻到市,醉卧水痕船信风。四海租庸人草草,太平长在碧波中。(《古渔父》)

在《其一》中,诗人以一幅闲适自得的生活图景,表现了自己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在《其二》中,诗人继续描绘着渔父平凡自适的生活,却突然在尾联以行吟求索、投江殉国的屈原与之作一对比,使诗意翻进一层。他着眼于两者在人生功业和见解认知上的差异和差距,表达出自己对屈原这一类人物的尊敬与惋惜。这与前诗对渔父的推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看似矛盾的写法,却并不矛盾。因为,作者向往的只是渔父无为的生活方式,而非无为的渔父本身。他倾心的仍是像屈原这一类有为的高节之士和他们不凡的人生,是“似渔非世渔” ⑲。在《古渔父》中,他强调,渔父拥有的自适生活,并不是渔父自身的创造,而是建立在范蠡和姜尚这两类人物开创的太平之上。前者功成身退,后者暮年出仕。两位先贤虽然一“出”一“进”但却殊途同归——他们都能为生民谋福。这两个典故的使用体现了他不甘平凡,追求人生价值与世俗功业高度统一的有为人生的心理。

但少时的政治抱负久久未能开花结果,这让他时常感到苦闷:

庭坚薄才资,行又出町畦。浮云与世疏,短绠及道浅。匠伯首暂回,大樗终偃蹇。学宫尸廩入,奉养阙丰腆。学徒日新闻,孤陋犹旧典。小材渠困我,持斲问轮扁。大材我屈渠,越鸡当鹄卵。未能引分去,恋禄幸苟免。(《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 ⑳

他自述资质浅薄,又不喜拘束,性情疏懒。能力不足,难当重任,于世无所用。虽受知于诸公,却无心进取,时用王安石新学取士,旧学冷落,令他更感寂寞。然而,他并非才资浅薄,无心进取,实在是未曾获得施展抱负的机会——“用舍由人不由己,乃是伏辕驹犊耳。”(《还家呈伯氏》) ㉑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黄庭坚的责任担当和人格追求。重义轻利和正直善良的人格,不仅促使他将仕途中的失意与不顺,转化为一种不断激励自己始终向着更高道德境界前进的坚强意志——“端如尝橄榄,苦过味方永。”(《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国》) ㉒在他坚韧的意志之下,却藏有诸多的辛酸无奈。为固守道德原则,而忍受因不喜钻营而致仕途坎坷的落寞;为固守内心良知,而忍受因无法回避底层百姓殷切目光而产生的内心煎熬;为固守君子之交,而忍受乌台诗案连坐的委屈,和被官场同僚排挤的艰难。刚抵达太和县时,他虽欲意辞官归去,但却忍不住怒骂道“永落鸡群被鸡欺”(《撼庭竹·宰太和日州城外作》) ㉓。在超过心理忍受极限,思绪波澜起伏之时,他也只能在寄思归田之外,深深地于“折腰”之中感慨万分。

三、在别无选择中的无奈

黄庭坚素有隐逸之思,不过,他始终未曾付诸实践。一般认为,他此举源于其父诗书传世家的嘱托。这不仅规定了他人生发展方向的唯一性,还规定了他治生途径的唯一性。这主要源自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虽然北宋文官的收入内部分化较大,中高级文官收入远高于低级文官,并且“低级官员的俸禄不高,往往不足以养廉。” ㉔但较之饱受高利贷、地租、税役交叉折磨的北宋底层百姓来说,他们则拥有较高的生存质量。据相关研究,北宋中期,20口之家的最基本的生活费在10贯左右,而文官俸禄现钱收入的下限在14贯左右,可见当时的文官俸禄收入尚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并且,按最理想的情况进行计算,低级文官三个月的俸禄之和,就高于全部资产总值通常在40贯以下的乡村下户。㉕其二,就社会地位而言,宋代士大夫依然享有巨大的社會心理优势和社会地位。因此,无论是为个体的生存发展,还是为实现家庭的可持续发展,仕途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都是最好的选择。

黄庭坚对此显然有着清晰地认识。这首先体现在他的感叹中:“不为五斗折,自无三径资。”(《次韵奉送公定》)㉖这表明,他深知,离开仕途后,他将无法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来保障家庭生计。其次,他担任地方官后,对底层人民实际的生存状况产生了深切的体会。较之“问舍无所耕无牛”(《流民叹》)㉗的流民和“今日有田无食米”(《上大蒙笼》)㉘的山民,黄庭坚微薄的俸禄尚足以为家人提供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他叶县时期“一囊粟麦七千钱,五人兄弟二十口。”(《还家呈伯氏》)㉙,太和时期“又持三十口,去作江南梦。”(《晓放汴舟》)㉚四句诗对此均有表现。黄庭坚对仕途重要性的理解,加深了他对仕途的依赖。尽管,他产生了远离甚至放弃仕途的想法。但是,对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他来说,放弃仕途,无异于放弃家人。因此,仕途之于家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就构成了他“退而不能”的深层动因。

黄庭坚少时恣意放纵,成为一家之主后,多子女家庭的吃穿用度、男婚女嫁的费用,他均需纳入考虑:“诸弟号寒诸妹瘦”(《还家呈伯氏》)㉛“儿婚女嫁取千金”(《次韵答张沙河》)㉜此外,为官后,他不仅杂务缠身,个人时间稀少:“文移乱似麻,期会急如雹。”(《戏答公益春思二首(其一)》)㉝“北窗书册久不开,筐箧黄尘生锁钮。”(《还家呈伯氏》)㉞还整天东跑西奔:“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㉟曾经的潇洒快意,一点一滴都消逝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沉闷乏味中。维持生活的不易、初入官场的不适、别无选择的无奈,就成了这位潇洒少年倍感压抑的源泉,成为了不得已“折腰”为底层官员的他最为沉重的精神负担。

综上,“黄诗”中的“折腰”集中地展现了他人生前期的生存体验。他在理想与现实中的挣扎与不甘,在维持生存发展中的不易与辛酸,展现出了刚强耿介的他鲜为人知的柔软脆弱。韩经太先生曾言:在黄庭坚那些努力适应环境、强调变通的话语中,“隐藏着自知无力与浊世恶俗相抗争的含忍心理”。所谓“含忍”,就“意味着强烈的自我压抑,因此而将造成其心境深层结构的层折拗曲,唯其如此,黄庭坚所说的‘和光同尘’,不是精神的自由状态,而正是其悲苦之渊薮。” ㊱黄诗中的“折腰”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注释:

①③④⑩⑪⑫㉝(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补》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169页,第1160-1162页,第1173页,第1150-1152页,第1154页,第1155页,第1160-1161页。

②(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内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31页。

⑤(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补》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5页。

⑥(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16-918页。

⑦(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补》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2-1233頁。

⑧⑨㉑㉗㉙㉛㉞(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29-531页,第526-527页,第529页,第524-526页,第529-531页,第531页,第529页。

⑬(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38-639页。

⑭(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补》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8页。

⑮⑯(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别集》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7页,第1068页。

⑰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⑱(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补》卷三,第1236-1237页。

⑲(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卷十三,《静居寺上方南入一径有钓台气象甚古而俗传谬妄意尝有隐君子渔钓其上感之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26-927页。

⑳(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卷二,第553-559页。

㉒(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内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㉓(宋)黄庭坚著,刘琳、李勇先、王蓉贵点校:《黄庭坚全集》第二册,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295页。

㉔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㉕叶烨:《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百花洲出版社2008年版,第92-93页。

㉖(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97-602页。

㉘(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卷十,第821页。

㉚(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卷八,第726页。

㉜(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卷六,第660-663页。

㉟(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宋)史容、(宋)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外集》卷二,第541-542页。

㊱韩经太:《苏、黄诗比较论》,《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徐华蔚,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用典黄庭坚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黄庭坚对联逞风流
习近平用典
楼钥与黄庭坚诗学的离与合
漫谈诗词“用典”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松游小唱》的用典艺术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