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楚雄市十三湾村农旅融合发展分析

2023-12-20沈应梅

南方农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湾村莲藕草莓

沈应梅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措施[1]。近年来,我国关于“三农”的政策文件多次提及农业产业融合,其重要性毋庸置疑[2]。当前,农业和旅游业融合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农村依靠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利用独特的风景和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融合,形成更大范围的产业,为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发展基础[3]。

2020 年2 月,云南省楚雄市投资促进局在招商项目中建立了“楚雄市大东十三湾乡镇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以现代乡村旅游度假休闲为主题,对标云南省“三张牌”之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充分挖掘利用鹿城镇大东社区十三湾村的民俗文化、农耕种植、乡村景观、乡村娱乐活动等资源,把自然生态与乡村文化融合,将十三湾村打造成集农耕体验、田园风光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休闲旅游度假村[4]。

1 发展成效

1.1 完善当地基础设施

鹿城镇人民政府从2019 年开始对十三湾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投资14.5 万元建设大东十三湾村“四好”农村公路,并积极配合市级交通运输部门进行公路维护;平整停车场场地2 300 m2,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开展“点亮乡村·光彩惠民”行动,邀请公司技术人员向广大村民讲解光伏节能路灯的相关参数、安装条件等要素,并完成了80 盏路灯的安装工作[4]。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十三湾村吸引游客奠定了基础,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1.2 增加农民收入

草莓、莲藕等经济林果的种植丰富了十三湾村农作物种植的种类,使农民的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丰富了农民的增收渠道。特色农作物的种植使农民年人均增收4 000 元以上,对十三湾村的120 位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发现34%的农户家庭收入增加4 000~6 000 元,59%的农户家庭收入增加6 000 元以上。调查还显示,十三湾村的大多数村民对目前的收入很满意。

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拉动农村的居民消费,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城市与乡村的连接更加频繁紧密,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更加方便富足[5]。十三湾村农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1.3 减少劳动力外流

分析十三湾村120 位农户的调查问卷可以得出,98%的农村居民选择外出务工,只有2%的农村居民选择在家乡发展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向城市转移,造成十三湾村劳动力外流严重。而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了劳动岗位,农家乐、CS 野战基地等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草莓、莲藕的种植效益也使得许多农村居民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通过在家乡种植经济作物获得收入。随着十三湾村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减少了劳动力外流。

1.4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楚雄市鹿城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十三湾村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完成了休闲采摘徒步露营体验区规划设计;投资650 余万元实施了健康步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种植水晶樱桃、寿桃等9 种优质林果共35.87 hm2,种植草莓、莲藕等经济作物8.00 hm2。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十三湾村居民收入增加200 余万元,为十三湾村实现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3]。

2 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匮乏

十三湾村大多数农户的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下,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农户在学习新技术时也很困难,不能消化新知识,无法充分利用新型农业器具,从而难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使农作物产量大打折扣。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由于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农户种植的草莓出现产品质量下降的现象;还有部分在农技员带领下种植的林果在后期的生长过程中出现了不挂果或者挂果不达标的问题;因未对林果进行定期检查,林果因病虫害致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2 农民缺乏积极性

通过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和深入走访调研,了解到十三湾村大多数农民不了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对开展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在种植草莓、莲藕等特色农作物前,政府会组织农户集中学习种植技术;但大多情况下,培训在白天进行且连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农民正常的农业劳作,久而久之,农户参与农业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便有所下降。

2.3 产业布局规划不合理且融合程度不足

十三湾村的产业区布局不够合理,不能给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例如,草莓园与浅水莲藕种植基地之间的距离较远,影响游客观光路线的流畅度;观赏莲花基地时的警示指示牌数量不够且布局不合理,易被游客忽视,导致溺水等安全事故发生;缺少农家乐项目、地方特色项目的开发,导致游客体验感不佳。

十三湾村的产业融合仅停留在表面,很大程度上是农业产业之间、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在与加工产业融合方面十分欠缺,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发展[3]。例如,在销售草莓和莲藕时,由于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无法对其进行加工,村民只能销售新鲜草莓和新鲜莲藕,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不利于村民增收致富。

2.4 农产品销售受阻

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缺乏营销渠道、平台和人才是最突出的问题。十三湾村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较单一,以线下销售为主,一般情况下是客户上门购买,还有一部分农户在家里有车和人力充足的情况下会把农产品带到楚雄市区的菜市场出售,但是绝大多数农户不能及时地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十三湾村没有设立村级电商销售平台,仅以线下销售为主,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售;也缺乏能灵活使用电子平台的技术人员和会直播带货的宣传人员,导致农产品销售无市场、无渠道。

2.5 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竞争力

十三湾村创建农产品品牌的能力有限,品牌缺乏知名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十三湾村的草莓、莲藕知名度不高,仅在楚雄市区有一定的知名度,虽然获得了十三湾村周边的居民青睐,但是无法达到帮助当地村民增收的目的。由于缺乏正规的品牌认证、缺少广泛的宣传,十三湾村的优质农产品销量不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外,种植农作物的多为零散种植户,没有龙头企业的参与,导致村民没有树立品牌意识,且生产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无法保证农产品质量。

3 对策建议

3.1 产教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楚雄市人民政府要引导十三湾村与农业高校或农业相关部门建立深度合作。云南省楚雄农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已进入全省先进农业中专学校行列,学校现开设有农作物、农业推广、果树与林业、园林及生态旅游等十余个专业[6]。十三湾村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邀请该校师生到十三湾村田间,围绕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进行研究。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研究课题与经验,还可以对十三湾村的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3.2 激励农民参加培训

通过广播、电话、微信等方式通知农民参加培训,针对少数不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农民,村干部要面对面传达通知,做到在培训的路上不落下一个农民,让农民意识到该培训的重要性。采用打卡激励制度来鼓励农民参与培训,满勤的农民可获得额外的农作物种苗作为奖励。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农业技术的讲解,更要向农民宣传一些其他地区致富的实际例子,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让农民可以有效地转变态度,积极配合参与科技培训工作,变被动为主动[7]。

3.3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政府要加大对十三湾村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引进专业的项目策划师对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1)缩短草莓园到浅水莲藕种植基地的距离,设立专业的警示牌;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分区、分时段种植,使十三湾村的农作物收获及游客观赏没有空档期,合理改造荒地、坡地。2)树立“大农业”观念,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8]。发展农、林产品深加工,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鹿城镇人民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带头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农户+企业+种植基地”的模式,解决农户农业生产加工技术薄弱的问题。

3.4 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

鹿城镇人民政府要推动互联网在十三湾村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应用。1)政府要鼓励农户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利用互联网获取最新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准确定位相关农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以此为依据决定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重点。2)有关部门要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产品运输、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加强冷链运输与机械化加工的基础建设。3)加快农村电商建设,引入拼多多、天猫、抖音等平台参与农产品的销售过程,鼓励村里年轻人尝试网上直播带货的形式。通过利用互联网,推动十三湾村农产品销售行业的发展。

3.5 加强品牌意识,扩大宣传

1)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以建立地方品牌为目的,对十三湾莲藕、十三湾草莓等特色农产品进行命名并注册商标等,逐步扩大品牌营销范围。2)政府要建立品牌农业专项基金,加大对十三湾农旅融合发展的宣传力度,如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门户网站,组建宣传团队进行专业的品牌策划与推广、拍摄十三湾村宣传片等。3)农户也要转变营销观念,注重顾客体验,开放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过程,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环节开展草莓采摘节、挖莲藕比赛等活动,增加消费者体验乐趣,建立与消费者共同成长的品牌[9]。

猜你喜欢

湾村莲藕草莓
运橙
湾村明白人管好湾村事
夏季这样管莲藕
汗洒大凉山 援彝显忠心——凉山彝族自治区金阳县小银木乡簸箕湾村第一书记刘宁
收获
草莓
藏在泥中的莲藕
莲藕这样不易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