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
——法律制度与实践案例研究

2023-12-19

法制博览 2023年32期
关键词:司法公正救济当事人

柯 可

湖北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虚假诉讼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法律问题,在民事和刑事案件中都可能出现。虚假诉讼不仅会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也会对司法公正和法律秩序产生严重的影响。在当前法治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防范虚假诉讼、维护司法公正,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虚假诉讼防范和打击,对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制度,可以为有效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提供具体方案和措施,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对于完善司法救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制度,可以深刻了解司法救济制度的现状、不足和问题,从而为其完善提供参考。第三,对于促进国际民商事司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虚假诉讼问题是一个国际性问题,研究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制度,可以为国际民商事司法合作提供经验和借鉴,促进各国在虚假诉讼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一、虚假诉讼的法律制度及司法救济制度

(一)虚假诉讼的特征及危害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或代理人在起诉或进行诉讼中,为了追求不当的利益,故意制造、夸大或捏造事实,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误导法院判断,导致法院作出错误判决的行为[2]。虚假诉讼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诉讼正义和社会秩序,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3]。虚假诉讼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故意行为: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或代理人故意制造、夸大或捏造事实,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误导法院判断,故意欺骗法院,以追求非法利益;2.虚构事实:虚假诉讼中的虚构事实可能包括虚假证据、虚假陈述、虚构关系等;3.追求不当利益:虚假诉讼当事人是以追求不当利益为目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对法院产生误导作用,以便获得对方不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或者获得不应有的利益。

虚假诉讼的危害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损害诉讼公正。虚假诉讼可能导致法院判断错误,进而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同时也可能导致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受损。2.扰乱司法秩序。虚假诉讼可能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严重扰乱了司法秩序,影响社会公平正义。3.侵害社会利益。虚假诉讼可能导致当事人或代理人获得不当的利益,同时可能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影响社会公共利益。4.造成法律“滑坡”。虚假诉讼可能导致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和怀疑,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

因此,对虚假诉讼必须严格制止和打击,保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

(二)虚假诉讼的法律制度

虚假诉讼作为一种违法行为,其立法背景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司法公正和公信力。虚假诉讼作为一种干扰司法公正的行为,会破坏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因此针对虚假诉讼的行为立法,可以更好地加强司法公正和公信力。维护法律权威[4]。虚假诉讼行为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对于法律的权威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对法律权威的维护也是针对虚假诉讼立法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保护当事人利益。虚假诉讼行为会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加强立法针对虚假诉讼行为的打击,可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5]。第三,规范诉讼程序。立法针对虚假诉讼行为的打击,可以更好地规范诉讼程序,避免虚假诉讼行为对于司法程序的干扰和影响。总之,虚假诉讼的立法背景和意义主要是为了加强司法公正和公信力,维护法律权威,保护当事人利益,规范诉讼程序。

(三)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制度

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事诉讼中的抗辩和反诉。被诉讼人在虚假诉讼案件中,可以通过民事诉讼中的抗辩和反诉程序进行自我辩护。具体来说,抗辩是指被告对原告的起诉行为提出异议,反诉则是指被告对原告提起反诉,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的救济措施可以保障被诉讼人的合法权益,减少虚假诉讼行为的发生。第二,刑事诉讼中的刑事追究。虚假诉讼行为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伪造证据,提供虚假证言,贿赂证人,指使、诱骗、胁迫他人作伪证等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这样的救济措施可以通过刑事惩罚来打击虚假诉讼行为,起到警示作用。第三,民事赔偿。如果虚假诉讼行为给他人造成了损失,被诉讼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等途径,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这样的救济措施可以帮助被诉讼人获得经济补偿,减轻其经济压力,维护其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制度包括民事诉讼中的抗辩和反诉、刑事诉讼中的刑事追究、民事赔偿等方面,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遏制虚假诉讼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和当事人权利。

二、国内外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1.制度存在,但执行不力。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对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但实际执行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司法机关对虚假诉讼的查处难度较大,加之对虚假诉讼行为的处罚不足,很多虚假诉讼行为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打击。

2.补偿标准不足。在我国现行的司法救济制度中,对于虚假诉讼造成的损害赔偿标准并不高,不能很好地弥补被诉方因虚假诉讼所遭受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二)国外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1.司法救济程序简单。相比于我国现行的司法救济制度,很多国家对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程序比较简单,使得虚假诉讼得到更好的查处和惩罚。

2.补偿标准高。在很多国家的司法救济制度中,虚假诉讼造成的损害赔偿标准比较高,能够很好地保护被诉方的利益和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三)国内外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的比较分析

从比较来看,我国现行的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实际执行中,我国的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执行不力、补偿标准不足等。相比之下,很多国家对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制度比较完善,能够很好地保护被诉方的利益和权益。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加强对虚假诉讼的查处和惩罚,并完善司法救济制度,使得虚假诉讼行为得到更好的打击和制约,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三、虚假诉讼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虚假诉讼的类型和特点

虚假诉讼按照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诉讼主体虚假:指诉讼主体(包括原告、被告、诉讼代理人等)在诉讼过程中提供虚假证据、虚假陈述等行为;第二,诉讼标的虚假:指诉讼标的(包括索赔金额、诉讼请求等)在诉讼过程中存在虚假的情况;第三,诉讼目的虚假:指诉讼主体的诉讼目的(包括为了获得不当利益、影响他人等)是虚假的。

(二)实践案例的分析和评价

案例一:公司诉讼虚假案件

某公司因为合同纠纷而将另一家公司告上了法庭,并且提供了一份被认为是虚假证据的合同副本。在经过法院的审理后,该公司最终被判处了违约金,并且还要支付对方的全部诉讼费用。该案例中,原告的行为被认为是虚假诉讼,并且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案例二:某人以伤残为由提起虚假诉讼

某人因为在一家商场摔倒而受伤,随后以商场方面的责任为由提起了诉讼。但是在调查中,商场方面发现该人事先已经有了类似的伤残记录,并且通过其他证据证明了该人的伤残并非在商场摔倒后才发生的。最终,该人的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并且还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该案例中,原告的行为也被认为是虚假诉讼,并且也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对于上述案例,法院应当严格审查诉讼材料,以避免虚假诉讼的发生。这也需要法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社会各界应当共同打击虚假诉讼,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对于虚假诉讼的行为,应当采取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以保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同时也需要关注当事人的权益和利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需要加强对于诉讼主体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明白虚假诉讼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一)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的不足和问题

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救济程序复杂,诉讼成本高: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程序相对复杂,需要当事人提供大量证据并经历多轮审查,申请人的诉讼成本也相对较高,这可能导致一些受害人因无力负担成本而放弃救济。第二,救济效果难以落实:虚假诉讼的司法救济制度虽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实际效果难以保障。一方面,由于虚假诉讼案件存在较强的隐蔽性,救济机制往往只能发挥事后弥补的作用,无法起到预防的效果。另一方面,虚假诉讼的救济制度还需要完善与强化,如对虚假诉讼的追究与处罚等方面。第三,存在司法裁量权的滥用问题:在虚假诉讼案件中,裁判员对于是否认定为虚假诉讼往往具有较大的裁量权,如果该裁量权被滥用,将会对当事人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一些裁判员可能会滥用认定虚假诉讼的标准,甚至在一些纠纷中错误地将普通民事诉讼案件认定为虚假诉讼。第四,对申请人隐私权的侵犯:在申请虚假诉讼救济的过程中,申请人的隐私权可能会受到侵犯。例如,在救济申请中需要提供涉案证据或个人信息等敏感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将会对申请人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还需要在完善方面继续努力,加强对虚假诉讼的防范和惩治,同时也需要进一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1.加强法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法官应该加强对虚假诉讼的认识,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公正的司法结果。同时,应该对虚假诉讼行为给予惩罚,以维护司法权威。

2.完善虚假诉讼的立案审查制度。加强对起诉人的资格审查,避免起诉人利用虚假材料或者不实情况来提起诉讼。对于明显的虚假诉讼案件,可以在立案前进行审查,避免不必要的司法浪费。

3.加强对律师和诉讼代理人的监管。律师和诉讼代理人是诉讼的重要参与者,应该遵守法律职业道德,不得故意或者过失地参与虚假诉讼行为。加强对律师和诉讼代理人的监管,严格追究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

4.加强对虚假证据的查证和鉴定。虚假证据是虚假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严格查证和鉴定,避免虚假证据影响司法结果。同时,应该鼓励当事人举报虚假证据,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5.完善司法救济程序。虚假诉讼案件应该依法追究责任,同时也应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该加强对虚假诉讼案件的调查和审判程序,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6.提高公众对虚假诉讼的认识。加强对虚假诉讼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虚假诉讼的认识,让大众了解虚假诉讼的危害和影响,形成社会共识。

(三)增强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的实效性

为了增强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优化虚假诉讼案件的审理程序。应当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虚假诉讼审理程序,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提高虚假诉讼案件的处理效率。在审理过程中,应当重点审查案件的事实和证据,确保司法判断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第二,强化对虚假诉讼行为的打击力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应当对虚假诉讼行为作出明确的定性和量刑标准,将虚假诉讼行为严格纳入法律监管范畴,强化对虚假诉讼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有效地遏制虚假诉讼行为的发生。第三,建立健全虚假诉讼监管机制。应当加强虚假诉讼行为的监管,建立健全虚假诉讼行为的监管机制,对于虚假诉讼行为的相关信息和线索进行及时收集和整理,并加强对虚假诉讼行为的预警和预防工作,加大对虚假诉讼行为的处罚力度。第四,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应当加强对虚假诉讼行为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虚假诉讼行为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法律和法规的遵从意识和法律素质。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增强虚假诉讼司法救济制度的实效性,更好地保障司法公正和维护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司法公正救济当事人
我不喜欢你
实现司法公正的“镇平实践”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新媒体与司法公正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开封中院:坚守司法公正 共创文明法院
不当解雇之复职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刑事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间的平衡——以李某某案为视角的分析
关系救济
论私力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