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然与应然:AIGC环境下合成主播虚拟人格的赋能和延伸

2023-12-17林阳

新闻论坛 2023年5期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衍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合成主播这一领域呈现不断升级的发展趋势,使得合成主播的虚拟人格得以构建和赋予。针对合成主播虚拟人格的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主持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实然与应然的角度,对AIGC环境下合成主播的虚拟人格赋能与延伸进行了深入探讨。合成主播虚拟人格的延展,综合并拓展了播音主持的社会功能信息共享、认知共识和愉悦共鸣,成为主持传播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关注点。

【关键词】AIGC  合成主播  虚拟人格

一、问题的提出

2022年至今,GPT模型、Midjourney模型等一众生成式AI快速迭代,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生成式人工智能)几乎触及人类实践活动的边界,具备了完成绝大多数办公室工作的能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技术革新,传媒业的发展定位有必要回到价值逻辑的原点,审视传播学众多基础概念所受到的巨大冲击,而“内容”就是其中之一。[1]合成主播作为“内容”之一,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建的虚拟主播,是一个基于机器学习和语音合成技术构建的虚拟角色,使用合成的声音和图像来模拟人类主持人的形象和声音。合成主播通常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或特定的应用程序来生成其表现和互动,虚拟人格的升维不仅从技术,更是从道德、文化等方面对合成主播的传播塑造。

近些年来,合成主播在中国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媒体、新闻和营销等行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第一,新闻报道。一些新闻机构和媒体使用合成主播来提供新闻报道。合成主播可以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将新闻稿件转换为语音,然后通过虚拟形象来呈现新闻内容。这些合成主播可以在新闻节目、网络直播和移动应用等不同平台上提供新闻信息。第二,视频节目和直播。合成主播也在视频节目和直播领域得到应用。通过使用合成主播,内容创作者和直播平台可以减少对真实主持人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合成主播能够提供定制化的互动和表演,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第三,营销推广。合成主播还被一些企业和品牌用于营销推广活动。虚拟主播可以通过合成的形象和声音传达广告信息,吸引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合成主播具有可定制性和可控制性,可以根据品牌形象和市场需求进行设计和表现。

二、AIGC对主播传播的影响

AIGC是一种利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来生成文本、图像和音频等形式内容的方法,可以创造、模拟和合成人类类似的创造性内容,对多种领域产生影响。主持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从事广播、电视节目或其他媒体形式的主持工作,负责引导和呈现节目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语音合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将文字转换成自然流畅的语音。播音主持可以使用这种技术,通过输入文字,生成逼真的语音录音,用来呈现节目内容。这使得播音主持可以更高效地录制声音片段,修改和编辑需要的音频内容。第二,辅助创作。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产生文本,并具备学习和模仿人类语言风格的能力。主持人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来辅助脚本的创作,生成对话或台词内容。这种工具可以提供创意启发,帮助主持人拓展内容思路,提升创作效率。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于生成图像、插图、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内容。主持人可以利用这些生成的素材来增强他们的传播内容,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创新性。第三,实时字幕和多语言翻译。主持人在直播或录制期间,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将讲话内容转换成文字,再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文字转化为实时字幕或实时翻译。这对于国际节目或多语言节目的播出非常有益,可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内容。第四,智能语音助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构建智能语音助手,协助主持人进行信息检索、提供节目背景知识或回答观众的提问。这种交互式的人机对话系统能够增强观众参与感,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第五,舆情分析和趋势预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主持人分析社交媒体数据和大量文本内容,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主持人可以利用这些分析结果来了解受众的反馈和意见,以及预测未来的趋势,从而更好地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主持传播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提升内容创作质量和传播效率,提高语音和文字处理的速度,帮助主持人更好地呈现内容,提供更多创作灵感,并丰富受众的体验。但同时也需要主持人谨慎使用,并结合主持人专业素养进行内容筛选和编辑,以确保传播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创作中的使用应与主持人的专业素养相结合,以保持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实然:AIGC环境下合成主播的虚拟人格赋能

合成主播的虚拟人格是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来构建并赋予的。虚拟人格是指合成主播所呈现的形象、个性和行为特征,使其看起来像是具有自己独特人格和特点的虚拟人物。虚拟人格给本质是机器属性的合成主播嵌入了“拟人化”特征,从人类社会互动的角度看,合成主播这类技术人工物不论是形态还是行为方面,只有具备了拟人化或类人性特质,才能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产生意义。

从“拟人化”背景出发,目前的合成主播按照技术参数的升级可以分为拟物、拟人、拟真三类。[2]拟物型合成主播以动物或卡通形象为主,常见于主流媒体的品牌宣传、文化推广等领域。拟人型合成主播二次元风格的动漫感较强,常源自于动漫或游戏中的卡通人物形象,受时代技术水平制约,世界上首位此类合成主播安娜诺娃,以及中国首位此类合成主播言东方都是以拟人的形象出现。拟真型合成主播目前应用场景较为广泛,有2D呈现为主的逼近真人视觉效果的合成主播,可以以真人主播为原型,还有高度仿真的3D数字人,从细微的外部形象到语言表达和肢体微动作更能与真人主播“媲美”。AI技术使主持傳播的虚拟人格得以实现,成为了与真正的主持传播主体越来越接近的虚拟人格传播主体。

对虚拟人格的评价,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第一,合成主播的虚拟人格符合受众接受的心理,如聊天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现实交往人际关系缺憾的补偿。第二,虚拟人格是对主持传播人格的超越与补偿,这种虚拟人格整合了真人主播人格特质的优点并将其放大,更符合受众对主持人“理想化”的人格期待。第三,技术推动主持传播中的人格进化,从拟物、拟人、拟真的合成主播进化路径可以看到技术加持推动虚拟人格的完备创造和完善发展。[3]从不足的一面看,第一,合成主播不仅仅是一项“新技术”,更是一个嵌入社会互动中的“社会行动者”,故而需要形象上的拟人化、更强的心智能力和能动性以凸显其“社会行动者”的特质。[4]第二,“人格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即标签化、伪个性,[5]更需要从合成主播“物”的属性出发,通过立法、技术、制度等方法促进技术人格的养成。第三,虚拟人格的言说困境,技术演进却在实践中逐渐凸显出人际交往的“不可交流性”,产生了虚假交往、情感空洞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人的主体性危机,存在着“异化”的可能性。[6]

四、应然:AIGC环境下合成主播的虚拟人格延伸

人格化层次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主持传播领域应用层次的最高级,虚拟人格使得合成主播作为主持传播主体具备了“人”的因素。虚拟人格的创建通常涉及多个方面的设计和开发,多种元素的结合使得合成主播能够呈现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虚拟人格,并为观众提供一种互动和娱乐的体验。虚拟人格对于合成主播的延伸,我们对其充满期待。

AIGC环境下的合成主播向着人格化、人性化、人际化的路径延伸。第一,人格化的人物特征,建构形象。人格是使人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典型模式,虚拟人格能够使人工智能虚拟主播风格鲜明,具有标识度和记忆点。这主要是对外观设计、语音和语调等外部呈现,在现行的发展中越来越精益求精。虚拟主播的外观设计可以基于真实人物或是完全虚构的形象,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可以创建具有逼真或卡通风格的虚拟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合成算法和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的语言、语调、语速等,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虚拟主播的语音可以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供更好地表达和交流效果。第二,人性化的设置理念,赋予人格。机器人朝着个性化和具有独特情感的趋势发展,基于各类科学发展的人工情感建模和人工情感交互技术,将会促进合成主播的个性化发展,增加受众参与感和用户黏度。这便是个性和行为特征的要求,虚拟主播的个性和行为特征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可以模仿人类的行为模式、情感表达和互动方式。它们可以被赋予各种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如幽默、严肃、可爱、温柔等。第三,人际化的传播方式,圈层联结。媒体融合的进程使得主持传播从大众传播模式逐渐向人际传播过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用户需求,进行实时反馈,使用对话、聊天等方式达到传播效果,更加贴合受众的需要。这便是互动和反应的升级,虚拟主播可以被设计成能够与观众进行互动,并对观众的提问、评论或反馈做出相应的回应。这些互动和反应可以通过事先编程、规则或是机器学习模型来实现。虚拟主播的反应将根据其设计的智能程度和对话系统的能力而有所不同。

基于此,借鉴心理学家塔佩斯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也称“五大人格特质”或“五因素模型”),对于合成主播虚拟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心理学上用于描述个体人格差异的理论,它将人格分为五个主要维度,分别是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这些維度用于描述人们在行为、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OCEAN)。[7]虽然合成主播是虚拟的人格,但是设计者可以通过编程和算法来赋予它们某种程度上的人格特质。尽管“大五人格”理论是基于对真实人类个体的研究,但可以应用于合成主播的设计和表现。合成主播与“大五人格”理论联系起来体现为,第一,外向性。合成主播可以被设计成外向型的人格,表现出活泼、社交和充满能量的特质,与观众进行互动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第二,宜人性。合成主播可以被设计成宜人型的人格,表现出友善、合作和善解人意的特质,与观众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第三,尽责性。合成主播可以被设计成尽责型的人格,表现出可靠、有组织和富有责任感的特质,为观众提供可靠和高质量的内容。第四,情绪稳定性。合成主播可以被设计成情绪稳定型的人格,表现出情绪平稳、自信和冷静的特质,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第五,开放性。合成主播可以被设计成开放型的人格,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接受度,探索新领域并提供多样化的内容。

五、结语

尽管合成主播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的虚拟人物,但通过赋予它们不同的人格特质,可以使其在与受众的互动中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特点,提供更加丰富和有趣的使用体验。总的来说,合成主播虚拟人格的意义在于提供娱乐价值、促进与观众连接和情感联系、提供个性化互动和增强用户体验、创造多样化的内容等。这种虚拟人格的设计有助于满足受众对信息、知识、娱乐、社交的需求,并推动媒体产业和新闻行业向更加创新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耿晓梦.未来传播视野下内容范式的三个价值维度——对于传播学一个元概念的探析[J].新闻大学,2020(03):61-70+119.

[2]赵瑜,李孟倩.拟人化趋势下的虚拟主播实践与人机情感交互[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01):110-116.

[3]高贵武,杨航.AI主播与主持传播中的人格进化[J].青年记者,2019(22):51-52.

[4]王忆希,吴福仲,王峥.人工智能新闻主播何以被接受:新技术与社会行动者的双重视角[J].全球传媒学刊,2021,8(04):86-102.

[5]崔洁,童清艳.解构与重构:“人格化”虚拟AI新闻主播再思考[J].电视研究,2022(02):62-64.

[6]高贵武,赵行知.进化中的异化:合成主播的言说之窘[J].传媒,2023(04):12-14.

[7]张庆园,张凌媛.人格失焦:数字原住民人格特质与微信个人资料图像的自我呈现[J].国际新闻界,2021,43(01):138-157.

作者简介:林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2级国际新闻学博士研究生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