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创新发展研究

2023-12-15喻雯

南方论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归国留学人员人才

喻雯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6)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战略决策,随后制定一系列关于留学人员工作的方针政策,留学人员逐年增长,留学人员学成归国发展的意愿也逐渐增强,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成为教书育人、创新创业、服务人才自主培养、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有生力量。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从1978 年到2022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 万人。其中153.39 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432.32 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 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归国留学人员工作。2000 年,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首次将归国留学人员纳入统一战线工作范围[2]。2006 年,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做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出了要求[3]。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4]。2015 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升级为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5]。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6]。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鼓励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积极投身改革创新一线”[7];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8]。

做好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因此,重点阐述当前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群体特征,提出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创新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国际人才争夺战仍将持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和国际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人才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但2020 年以来,由于受到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国际人才流动暂时放缓,但世界各国对高端人才的争夺,仍是促进国际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各国“回流”“外引”同步推进。欧盟多国特别是法国、德国,在《阿姆斯特丹条约》正式生效后,有针对性地提高移民门槛,加大对本国稀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度。在美国,拜登政府执政后,提出为我所用的人才政策,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赴美学习,支持扩大高技能签证的数量,并为在美攻读STEM类理工博士学位的外国毕业生提供绿卡。英国一直奉行全球化实用主义人才观,先后推出了“计点积分制”和“全球人才签证”,与基金会合作推出高级人才招聘计划,吸引全球顶级的科学家。日本实施“高级人才”优待制度,放宽对专业技术人才和投资创业人才的在留资格和永住权的审查,先后推出了“积分制”“经营管理签证”等吸引人才政策,创造适宜留学生和海外优秀人才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解决外国人才的社会保障结算、住宿设施、医疗、子女教育等生活问题。

(二)国际人才流动呈现区域化抱团与柔性化环流特征

一是区域化抱团特征,仍可看作国际人才争夺战的一部分,欧盟通过“欧盟研发框架计划”“欧盟劳动力流动计划”、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研究区的“双区”战略和护照及长久居民证制度,促进欧盟内部人员自由流动。美国、加拿大等15 个国家成立首个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伙伴组织,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合作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的制定。[9]二是柔性化环流特征,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交流方式促使国际人才交流方式从长期计划向短期交流、柔性引进和灵活交流方式转化。我国有6000 多万华侨华人,其中数百万为环流型人才。他们在国外长期居住,以每年短期回国合作、就业、创业等形式进行环流;海归人才“再归海”后仍与国内保持频繁联系的,亦处于环流状态。

(三)人才流动受大国竞争与国际政治格局影响增强

国际人才流动呈现新动向,由美国普斯林顿、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美国名校联合研究、统计分析发现,2019-2021 年间,有3878 名华人科学家离开美国科研机构,回到中国开展研究。2018 年美国政府实施“中国行动计划”,成为华人科学家选择回国的重要拉动因素之一。[10]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期,中国显然是在美华人科学家的最佳目的地,应加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吸引更多被美国政策收紧而“出走”的人才。

(四)留学人员出现“留学-归国-归海-再归国-……”循环模式

在国际人才流动背景下,我国留学人员的流动性呈现出“留学-归国-出海-再归国-……”循环模式。一是出于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业事业发展的目的,留学人员出国工作或继续深造逐渐常态化;二是在国内发展的过程中,留学归国人员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和个性化的需求,他们也有可能再次出国;三是一旦国内条件满足或者时机成熟,他们又有可能再次归国创新创业。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人才流动的“留学-归国-归海-再归国-……”循环模式,总之人才流动更加频繁, 更需加大力度,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五)互联网云时代下价值观念冲突与网络环境复杂相互叠加

在互联网云时代,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统战工作平台也从传统平面媒体、广播电视节目拓展至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平台,传播模式由线性单向传播模式转变为去中心化超链接传播模式。互联网成为“人们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11]。对于留学人员群体而言,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与思想碰撞带来了价值观念的交汇与冲突,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政党体制与生活观念的潜移默化,容易让人产生困惑、迷茫、混乱与动摇,其中一些人缺乏历史、辩证的观点,将自己生活中累积的不良情绪,带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情境。“由于民意的通道容易被堵塞,公众一旦发现共有媒体这一崭新的表达和传播平台,就将其作为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以及发泄对立情绪和不同意见的途径。”[12]在网络空间形成的“部落化”群体,在传播学上“沉默的螺旋”效应的驱动下,极易产生“群体无理性”网络景观。因此,价值观念冲突与网络环境复杂的叠加效应,无疑增加了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难度。

综上所述,在各国“回流”“外引”同步推进的人才战略背景下,国际人才流动呈现区域化、柔性化的趋势,对于我国而言,还存在重要机遇窗口期,留学归国人员队伍将继续扩大,应更加重视海外人才引进、使用与服务工作,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统战工作即是其中重要一环。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迎接互联网云时代下价值观念冲突与网络环境复杂的叠加效应的挑战。

二、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

综合相关研究,在观念、政策、组织、服务、方法、队伍等六个维度,探讨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构成统战工作问题的“六维度”。

(一)观念维度

观念层面,一是认识缺位,目前我国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归国留学人员群体的统战工作。”[13]二是认识错位,存在“过时论”“形式论”“盲目乐观”“反感论”“片面论”等思想认识误区[14],对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认识不到位。

(二)政策维度

一是政策实效性方面,“在落实政策过程中,有些政策不规范,操作性不强”;二是政策持续性方面,“缺乏配套性,政策玻璃门时有发生”,连续性不强;三是政策宣传性方面,“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归国留学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盲区”。[15]四是政策公平性方面,对高层次人才偏重、而对一般性人才关注度不够。导致归国留学人员期待值有落差,信任感与认同度较弱,“对于国内外高校和学术界的现实状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看法和意见等问题,导致反馈积极性受挫”[16]。

(三)组织维度

一是平台管理参差不齐,平台多、利用不足与平台少、组织不力的现象并存,组织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待增强。二是平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尽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功能不强”,“思想工作力度和深度不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较易出现限制较多,存在信息泄露、群体反感情绪等问题”[17]。

(四)服务维度

一是统战服务机制方面,对归国留学人员重“引进”轻“使用”、重“引入”轻“留人”“引得进,用不好”,[18]使该群体缺乏存在感和认同感。二是统战服务水平方面,针对性不强,未能深刻把握归国留学人员群体的特殊性,欠缺人文关怀,缺乏深层次交流互动。有些高校工作创新性不够,统战服务体系不完善,“习惯于召开座谈会、搞校友联谊会、组织文娱体育活动等”[19],“缺少对人才高级需求的满足”[20],支持体系尚未成熟。三是工作环境方面,学术团队建设、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转化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办事程序复杂、行政流程繁琐,“常常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21]。

(五)方法维度

一是工作谋划方面,统战缺乏更高水平的谋划、更具张力的创新、更有特色的载体,传统惯性的思维思路、路径举措未能及时转变。二是工作精准度方面,体现归国留学人员特点的统战工作措施还相对薄弱,思想政治和统战工作融合度和针对性不够强,“地毯式”工作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三是信息化方面,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时代气息不浓、现代元素不多。网络统战工作平台以单向传播为主,交互性不强,“对年轻化、高学历、技术型的统战对象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22]。

(六)队伍维度

一是统战工作队伍建设投入力度不够,二是尚未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要求,对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互联网的价值优势和统战形势的发展变化,缺乏全面的把握和清晰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在“线上”和“线下”自如应对。三是“统战工作标准较为模糊”[23],不利于推动统战工作队伍建设。

三、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群体特征

主要从结构要素、能力要素、精神要素、心理要素、行为要素以及社会要素,分析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群体特征,构成群体特征的“六要素”。

第一是结构要素,主要从年龄结构、学科与专业结构、留学国家结构等方面展开,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学科专业覆盖范围广,理工科专业较人文社科专业多,留学国家和地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

第二是能力要素,主要从学历职称、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政治理论素养等方面展开,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大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视野开阔、思想新锐,专业素养高、创新性强、科研水平高,但政治理论水平参差不齐。

第三是精神要素,主要从爱国情怀、创新意识、发展意愿、价值取向、政治参与意识等方面展开,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具有爱国情怀,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在从事的专业领域创新意识突出,个人成长干劲足;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较深,在价值取向上日趋多元化;一般具有民主参与意识,但建言献策的热情不高。

第四是心理要素,主要从逆向文化冲击、国情认知、校情认知、心理适应等方面展开,逆向文化冲击现象普遍存在,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国情校情认知意愿足,但与时俱进认识不足;对国情存在陌生感和疏离感,易对国内实际情况了解片面或误判;不熟悉环境,不适应形势,有心理落差。

第五是行为要素,主要从行为倾向、工作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更加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工作理念和办事风格与国内同行有差异;乐于发布、自由分享,不乏在师生中广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第六是社会要素,主要从社会角色、社会资源、社会关系等方面展开,高校归国留学人员一般处在科研工作第一线,是中青年骨干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海外学术资源丰富,国内人际关系基础弱;归国留学人员与高校统战工作的其他对象(海外侨胞及归侨侨眷等)具有高度交叉性。

四、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创新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从政治统领、文化浸润、网络治理、数据应用、工作格局、工作艺术、工作平台等方面,提出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是坚持政治统领,加强理论高度。坚持党的领导,注重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着眼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发挥统战工作政治引领、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凝聚共识、汇聚人心的作用。

二是重视文化浸润,寻求“最大公约数”。提高高校统战工作的舆论引导能力。立足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爱国共识、创新激情与创业热情,增强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增进文化认同、提高文化适应力。开展理论专业培训、形势政策解读和思想跟踪辅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大局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事业观。

三是创新网络治理,形成网络统战新范式。2022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网络统战工作,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赋予每个个体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加之经济、科技、社会等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和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不断加深。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市场经济下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兴起以及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让一些统战对象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方向上的偏差。因此,统战工作必须创新理念,注重网络空间的整治与引导,增强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形成网络统战新范式。创新网络统战平台内容建设,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传播、互动借鉴的新格局。鼓励、引导一些具有影响力和创新性的新媒体发展成为统战部门传播正能量的宣传阵地。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职能作用,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在线交流解惑,及时回应他们关切的热点问题,解除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误解误判,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的发声渠道,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是强化数据应用,建优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是网络统战的工作重点,也是网络统战的技术手段。推动统战工作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数字化统战平台,加强数据库的持续更新和动态整合,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延展性和便捷性,积极吸纳优秀人才进入统战工作视野,跟踪分析、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和诉求、及时调整引导思路;实现动态性管理和长远性规划,正确处理数量与比例、培养与使用的关系。

五是重构工作格局,建构大统战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大统战”理念。2015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大统战工作格局是统一战线实践发展的新样态。在大统战格局下,高校统战工作不局限于统战部一个部门,高校统战、组织、人事、科研、财务、教务、外事、后勤等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建立统战联席会议制度,打造高校统战建设系统工程,定期协商研究解决归国留学人员相关问题。创新沟通协调机制、组织服务机制、政治参与机制、决策咨询机制、评估选拔机制、宣传表彰机制;注重利益诉求,完善政策环境与政策监督及反馈机制,优化统战政策体系,增强政策影响力,优化归国留学人员发展环境。

六是提升工作艺术,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人本主义思路,攻心为上,做精做细“人”的工作。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以民主、包容、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改变传统单向性的政治宣教,多一些人文熏陶、情感关怀、环境营造,增强统一战线的互动性、亲和度和感染力。注重社会心理建设,以专业性、中立性的深度分析,避免社会热点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适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掌握主动权,精准把握他们的群体特点、价值诉求和思想动态,对社会情绪进行积极正面的疏导,形成价值共识,增强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七是丰富工作平台,融汇线上线下体系。丰富统战工作平台,抓住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侨联、学术沙龙等关注归国留学人员形成的“小众”圈层,按照组织性质、群体特征、文化特色进行组织化架构,创新网络社会组织形式,引导他们从线上进入线下,探索统战场景创新营造,在面对面的交互性组织化平台上,开展互动谈心、解疑释惑、体验走访,传播统战工作理念、价值观与文化,实现线上线下组织体系的有机融汇。

猜你喜欢

归国留学人员人才
郭沫若《归国志感》手迹
人才云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赴美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