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逻辑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3-12-15谭绍江

南方论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讲道理道理思政课

谭绍江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2022 年4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对思政课进行专门强调,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的新论断,为我们建设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提供新的指引。

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何以必要

我们之所以要特别重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其必要性就在于人们生活生存需要“道理”、思政课是“讲道理”的主体方式以及思政课“讲道理”担当着重大职责三个方面。

“道理”是人们正常生活生存所必需的基础,更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引导。古往今来,许多大思想家都敏锐发现了“道理”对于人生活生存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纷纷将“道”作为世界万事万物存在发展的根本依据。宋朝以降的儒学家更是将“理”上升到“天理”的地位,成为天地存亡的根据,“道”“理”更趋统一。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情况。我们今天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要注意批判以往各种思想主张的缺陷,也要借鉴他们重视“讲道理”的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2]习近平总书记以“拔节孕穗期”这个庄稼成长的术语鲜活描述了青少年亟需正确思想即“道理”引导的成长状态。同时,讲话中引用的“蒙以养正,圣功也”来自中国古代经典《周易》中“蒙”卦的“彖辞”,以此更形象强调“道理”对于青年人成长的重要性,正反映了我们今天“讲道理”仍可以对历史经典有所借鉴。

思政课是适合“讲道理”的方式,是学校中“讲道理”的主体承担者。学校所有课程中唯有思政课是以“讲道理”为本质的课程,其功效远远超越其他一切课程。从课程内容来看,思政课程几乎不含有那种提升专业技能的“专业知识”,更多内容则是引导人们生活生存、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旨在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创新实践,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3],从中可见,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核心目标更多的是事关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事关个人与国家发展大势关系、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大道理”。毛泽东指出,“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2]348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校中其他课程的“道理”和思政课的“道理”相比,都是“小道理”。对青年学生来说,“大道理”学不好,“小道理”学得再好也不利于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生活生存、成长成才。

思政课“讲道理”担当着重大职责。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状况下,我们所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日趋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2]意识形态斗争历史上便是世界各国之间博弈斗争的重要场所。上个世纪末,西方国家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和平演变”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殷鉴未远,我们绝不可对此掉以轻心。学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身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的警醒意识和担当精神。教师们自身肯定不能在面对错误意识形态“攻势”下“投降”“倒戈”,更要用“讲道理”的方式去展开顽强斗争。一定意义上讲,思政课教师通过思政课及相关活动实现“讲道理”本质的质量高低、完成好最重要的本职工作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成败结果。

二、“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何以可能

我们之所以能去落实“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论断的要求,其可能性在于思政课具备充足的科学“道理”资源、坚实的实践依据和可靠的保障依托。

思政课具备充足的科学“道理”资源。人们的生存生活离不开“道理”,人类历史上也流行遍布着各式各样的“道理”。思政课所要讲的“道理”正是人类“道理”宝库中的佼佼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5]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如“壮丽的日出”一般耀眼,就在于它能为一切人们都提供最需要的帮助——探索历史规律、寻求自身解放。作为科学“道理”,马克思主义具有对人类知识“海纳百川”般的吸收与运用,而且其成果结论遵循了最确切、缜密和深刻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在社会实践中接受严格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5]对于思政课而言,我们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理”矿藏,就有了最充足的资源保障,就不会有“资源枯竭”的危险。同时,我们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亦可以将人类历史上取得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运用于思政课“讲道理”的内容之中,不断扩大思政课“道理”资源库的容量。

思政课“讲道理”有极为坚实的实践依据。要“道理”真正发挥效果却绝不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讲述,更要靠扎扎实实的实践成就。马克思主义“大道理”正是以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大实践”所取得的“大成就”作为依据。从世界历史到中国历史、从国际革命运动到中国革命改革实践、从世界各民族的自由解放实践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举,马克思主义处处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拥有着无比坚实、无比厚重的实践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文化虽是相对无形财富,但其本身就是人们实践成果的结晶,更以其精神性、思想性特征可以为“讲课”这一活动提供直接支援。

思政课“讲道理”有极为可靠的保障依托。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是落实“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2]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环境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热情高涨的情境之下,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风云激荡的大潮之中,我们党都结合不同时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加强思政课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样高度重视新时代的学校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多个场合反复就思政课建设作出指示,亲自出席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思政课建设定向把舵。各级各部门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协同配合工作格局,这是落实“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主要依托。在这个“大格局”中,全社会、教师和学生是三个协调配合的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分别聚焦“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就会形成良好氛围,让思政课“讲道理”畅通活跃。

三、“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启示我们,实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有效路径主要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师生合力用心和“心”“智”“志”相融合展开。

首先应聚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马克思主义是反映自然、社会和人们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事关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前途,其中内容讲得越深入才越能显现其“道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永不满足地拓展自身的知识宽度与厚度,从马克思主义学科延展到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乃至军事学等学科,从一般的思想理论延伸到我们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从国内发展形势状况扩展到国际形势发展态势,都要有意识地纳入自身学习范围,追求“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6]282的境界。思政课讲道理要把道理“讲透”,才能积极呼应学生的答疑解惑需求,凸显“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2]思政课面对的是思想活跃的年轻学生,必须做好把道理“讲透”的充分准备,才能充分回答他们所提出的尖锐敏感问题。尤其是面对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和工作失误时,“讲透”道理的要求更为突出。一方面要承认错误,不回避错误,遵循矛盾普遍性原理。另一方面,要细致分析错误的原因与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矛盾特殊性原理。更重要的是,不能在错误中纠缠不清,而是要明确我们在整体上升前进中发生暂时性倒退的客观历程,遵循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这种在承认错误、不断改正错误中前进的态度,反而更能显示出我们党坚守理想信念不动摇的可贵品质。思政课把道理“讲活”,才能达到让听众信服的“道理”效果。“道理”本身单调抽象,如同“死”物一般,必须要借助“讲”才能“活起来”。一方面是要重视对象的“鲜活”特点。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7]836与党内宣传工作者相似,思政课教师是“讲道理”的主导者,但要“道理”产生效果,关键问题却在于把握学生“鲜活”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现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8]思政课的“道理”本身就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在生活中讲“道理”当然会更有道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8]从“讲道理”角度看,思政课局限于课堂小空间、简单复述文件表述确实无法讲出“大道理”的生动鲜活与微言大义。

其次应做到师生合力“用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讲道理,“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1]从思政课教学实践来看,老师和学生都要“用心”。就共同点而言,老师和学生对待思政课的“用心”都包含着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的态度要求,也蕴含心系天下、牢记初心的责任要求。就不同点而言,教师“用心教”要多一些爱心、关心、耐心和敞开心扉的关怀引导之义,而学生“用心悟”则更多一些虚心受教、信心满满的诚恳求学态度。这里尤其值得注意,学生之“悟”,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对“学”之本义的强调。《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学,觉悟也”。[9]392这就更凸显出“思政课讲道理”要达到一种让学生从“道理”中思考、觉悟的本质要求。

最后还要做到“心”“智”“志”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讲道理,要“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具体来看,“沟通心灵”处在起始环节。如前所述,思政课教师要把“道理”讲进学生心里,就必须先实现心灵之间的沟通,搭建起互相信任的桥梁。这一环节没有做好甚至没有建立起来,“道理”几乎无从讲起。固然教师费尽力气可以让学生受到一些影响,但最终很难产生深刻的效果,学生在实践中并没有认可“道理”。“启智润心”处在中间环节,也是主体环节。在师生双方实现心灵沟通之后,思政课教师便可以尽情对学生“讲道理”。一方面是“启智”,用道理启发学生智慧,让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道理”的思想魅力,在提升自身思维智慧中强化认同。另一方面是“润心”,用道理滋润学生心田,让学生领略到马克思主义“道理”的心灵充实。“激扬斗志”处在最后环节,属于收获成果的阶段。“讲道理”的主要活动是“讲”,而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们去“行”。思政课所讲的“道理”博大精深,包含着对中华文明5000 年发展历史、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发展历史和中国近代以来180 多年发展历史的规律总结和经验归纳,充满着人类特别是中华民族为自身前途命运敢于拼搏、勇于奋斗的雄心壮志,学生包括教师在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后,最应达到的效果就是“激扬斗志”,踊跃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世界共产主义事业的征程之中。

综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再次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地位。我们既要充分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何以必要、何以可能的逻辑意蕴,也要不断探索其何以实现的路径,更加重视建设好学校思政课,更好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应有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更好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要求作出更多贡献。

猜你喜欢

讲道理道理思政课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讲道理”的面包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讲理的八大戒律
道理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