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的维度: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方法论意蕴

2023-12-15罗月红刘国建黄炤羿

南方论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观唯物史观方法论

罗月红 刘国建 黄炤羿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528000;2.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520)

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习近平总书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进行了高度概括。彰显人民领袖的历史洞见、战略定力和使命担当。字里行间折射出大历史观的宏伟视野。习近平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历史视野。洞观人类历史长河才能对社会现实看得深,深刻理解历史脉络我们的未来才能走得更远。习近平在《谈治国理政》和重大会议的重要讲话中,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大历史观对于汲取历史智慧、丰富和拓展历史视野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呈现出构思缜密、脉络贯通、结构严谨的习近平大历史观。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21 世纪风云变幻的第三个十年,学术界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大历史观意义重大。

一、历史逻辑: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理论前提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认识分析历史的内在逻辑,从而观现实、测未来、预走势;或者说,依据人类历史发展轨迹,运用历史分析,判断现实和未来事件走势;亦或者说,在历史比较中沉淀新认识,看待新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大历史观。其基本特点是:回眸历史脉动,直面现实存在、规划发展蓝图;纵贯古今思想、环顾世界风云;沉淀历史人物思想,古为今用;运用时空递进思维,从新旧理念与制度的比较中,对事件和现象作出合理判断。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问题,历史观在历史学中居于统摄性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从而建构适应于本土的历史观和历史理论。自20 世纪早期李大钊、陈独秀以来,历代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能够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观和历史理论

“大历史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探寻到的理论法宝之一。它根植于数千年赓续不辍的中华文明之中,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将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问题与价值贯通起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理论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是动态发展的历史观,处于持续的自我建构和自我革命之中。五四运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均处于“大历史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节点上。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历史实践中将之理论化、系统化。

习近平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当代成果,也是历代共产党人苦心追寻的智慧结晶。2021 年2月20 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要“树立大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的核心特征是“大”:包括“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大目标、“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之大器局、“时代大潮”之长时间、“全球风云”之大空间、“探究规律,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之大问题和大任务。

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将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放在整体化文明进程的语境中考察。在历史观视野维度上,借鉴历史脉动、直面现实存在、规划发展蓝图;在历史观方位维度上,号准国情脉络、纵贯古今思想、环顾世界风云;在历史观使命维度上,矢志不渝推进现代化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习近平大历史观符合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存在”,有这样三个方面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包括土地“山水林田湖草”、水圈、大气圈等;人口包括数量、质量、结构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这里马恩指出:我们给出这一论断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若从“社会存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多彩的生动的历史图景。每一时代的历史图景决定着这个时代人们的认知,而不是相反。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3]历史本身就是社会存在,不能任意取舍,亦不能从断章取义出发来说明现实存在。要知道社会存在下的历史具客观性、连续性、逻辑性,既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主观臆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或者说,人们只能创造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历史,如在马克思的时代不能创造互联网这样的历史。

在大历史观审视的视野里:5000 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有波澜壮阔、生生不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斗争史;有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共产党人奋斗史;有峥嵘岁月、苦难辉煌的新中国发展史;有踔厉奋发、拼搏进取的翻天覆地改革开放史。在大历史观审视的视野里:中华民族奋斗史、人民的创造史,有辉煌灿烂,也有苦难曲折,这都是历史的必然。同样不能任意选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提及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和朝代治乱兴亡的历史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等著名论断。传承“唯物史观”既是习近平大历史观内在意蕴,又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获得了丰富营养。

习近平大历史观汲取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精髄,强调树立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教训,获得历史智慧,并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创新发展。

二、历史视野: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方法论意蕴

习近平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5]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讲话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要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考察现实存在、预判未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全国两会上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首次用“五个必由之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系统阐明了在奋进历程中形成的重要观念。在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五个有利条件”(“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作出了精辟概括。

“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有利条件”是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有利条件”就是当下“社会存在”。准确判断社会存在,亦是准确判断我国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两个“五个”这样的“社会存在”的判断,是在全面把握新时代下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整体来观察,作出的准确判断。

“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是习近平大历史观方法论的内在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汲取历史智慧,丰富和拓展历史视野。习近平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6]这正是习近平大历史观方法论的硬核。即要准确判断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就要从分析社会基本矛盾方法入手,对现实的社会存在进行科学定位,从而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前进方位。以大历史观的视野,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尤其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历史评价等方面,彰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宽广的历史思维。

思想之伟大,在于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

习近平大历史观方法论意蕴还在于:越是风急浪涌,越要把握历史主动。这就是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中国的“成功密码”、用“五个有利条件”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深化了对我国发展的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现象本质、来路去路的哲学认识,彰显出人民领袖的历史洞见、战略定力、使命担当。

习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这与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一脉相承。折射出习近平大历史观方法论指向;深植国情、扎根民心、中国特色、科学道路是习近平大历史观在新时代的实践指向。“走自己的路”才是富国强民的希望之路,在习近平大历史观视野里就是光明之路。

循大道,至万里。推进“一带一路”多边化发展与国际合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习近平大历史观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具体运用,亦是习近平大历史观方法论的智慧,更是习近平大历史观方法论的实践指向。

三、历史使命: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实践指向

“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物。”当前后新冠疫情的经济调整、俄乌战争还在进行、北约还在不断东扩、物价上涨席卷全球,国际形势“乱花渐欲迷人眼”,我国在当下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历史使命应是我们坚定的不变初心。习近平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革命圣地考察,“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7]

历史常回望,史命就坚强。历史使命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百年党史中的第一大历史《决议》,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百年党史中的第二大历史《决议》,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推向改革开放,引领中华民族富起来;百年党史中的第三大历史《决议》,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引领中华民族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每到重大历史关头,就能再次警醒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都能从回望来路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新时代的今天,我国连续为世界经济贡献近30%(15 年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28.1%,居世界第一位)。这就是使命的力量。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百年奋斗光辉历程证明了:“历史使命”担当除了自信,还应奋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百年奋斗光辉历程还验证了:别人的道路只能借鉴,不能照搬照套,任何时候都要将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把握住自己手中。这亦是习近平大历史观方法论特色意蕴所在。

扬帆千里,离不开伟大的领航者。唯物史观高度认可领袖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每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都不能缺少应有的领袖,伟大的历史进程也必然造就出相应的领袖人物。当下,我们要取得战略主动、夺取更大的胜利,就需要有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就需要科学的思想引领。或者说,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英明的领袖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通向光明未来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以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展现出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雄才伟略。不愧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航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两个确立”就是顺应历史与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和促进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让一切爱国的中国人感到幸运的是,我们的政治领袖具备卓越的战略远见、深厚的家国情怀,拥有高超的智慧、深邃的思想和坚强意志,这是我们国家强起来的最可靠的主心骨,是我们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极其重要的政治保证。因此,做到“两个维护”并非流行的政治口号,而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对民族历史负责的具体体现,这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每一个爱国者的政治与思想自觉。

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基本原理。习近平大历史观内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博大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紧紧依靠人民、宣传人民、发动人民,引领人民走上了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命运大道。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未动摇;人民认定了党的领导,从不改变。

登高望远,才能纵览山河日月,才能回应系列时代之问。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更是14 亿中国人民的实践指南。今天共建“一带一路”,新冠病毒肆虐近三年,中欧班列不仅没减少,还连连增长。我们以行动昭告世界的是信心、力量、效率、担当。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8]这就是历史主动精神,这也是习近平大历史观实践指向的特色所在。树立历史主动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华民族很长一段历史是被动的,是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经历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斗,才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的历史,尤其是经抗美援朝一战,中华民族不仅站起来,而且比任何时候都站得稳。进入新时代,审视时代大潮、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在每一个重大时间点、关键节点上都作出了有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的正确抉择。这就是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所在。如奋战十年的脱贫攻坚,数百万党的儿女和百万大学生日夜奋战在第一线,将我国贫困县变为零,打赢了脱贫攻坚和抗击新冠等攻坚战役,物质基础一年比一年丰实。为奋进在第二个百年征程,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积极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历史主动性精神在当代的体现,这就是习近平大历史观在新时代的实践指向。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当前,我们要千方百计坚决破除西方媒体长期形成的“话语霸权”“有色眼镜”。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遗余力抹黑中国,放到历史照妖镜中,我们连发美国糟糕的人权白皮书,以及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炮轰美国对印第安人,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对土著人犯下的灭绝种族的罪行,将五眼联盟国家的恶劣历史暴露在世界人民面前,让世界人民知道五眼联盟国家有什么资格评判别人。这次俄乌战争的爆发,美国及其盟友逼中国选边站,但我们坚定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独立自主的大国,始终坚持从事情的是非曲直出发作出判断、决定立场,不受任何外来压力干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亦是习近平大历史观在现实实践中的运用。为我们在重大事件面前不犯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想政治保障。

习近平大历史观方法论意蕴就是坚定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政治品格、成熟理论修养、深邃历史眼光、强烈使命担当的彰显。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9]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在变中产生,在发展中演变。在变中把握主要矛盾,在发展中推动矛盾的解决。从而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中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这就是习近平大历史观方法论的价值所在、实践指向所在。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这就是习近平大历史观在新时代的方法论意蕴,更是对唯物史观的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历史观唯物史观方法论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习近平的历史观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