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分型及其影响因素

2023-12-14魏兰芝罗彩凤吕妃

护理学报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度类别条目

魏兰芝,罗彩凤,吕妃

(1.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2.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护理系,江苏 镇江 212000)

我国目前65 岁及以上人口达1.9 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3.5%[1]。 高龄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人身体失能与残障现象日趋严重以及传统的“子女照护模式” 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减弱等问题促使我国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2]。 本科护生作为高学历护理人才是未来老年健康促进及康复的潜在人力资源[3]。 但目前我国老年护理服务技术相对落后以及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 专业程度低等问题导致本科护生将老年护理作为其目标职业的内在动力即老年照护择业动机较弱[4]。 鉴于当前社会对优质老年护理人才的迫切需要, 对此急需提升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3]。 现有研究主要根据得分高低判断本科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水平, 忽略了群体间异质性,潜在剖面分析以个体为中心,根据其在外显测量条目上的反应模式判断其潜在分类[5]。 本研究旨在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究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类别及其特征差异, 为制定提升该群体老年护理择业动机的靶点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22 年2—3 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和江苏省镇江市4 所高校2018—2021 级558 名护理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87名,女生471 名,大一96 名,大二243 名,大三172名,大四47 名,年龄17~22(20.39±1.91)岁。 纳入标准:(1)全日制在校本科护生;(2)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研究。 排除标准:(1)因各种原因被迫休学或退学;(2)既往或目前有精神疾病者。

根据回归分析中样本量至少为自变量个数5~10倍的原则计算样本量,且考虑到20%的失访率。 本研究纳入33 个自变量, 所需样本量为198~396 名实习护生,为保证模型的准确率及检验效能,至少需要200 名[6],本研究最终纳入558 名实习护生。 本研究经江苏大学伦理委员审核批准(NO.20220221-1)。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通过查阅本科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相关文献编制。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生源地、第一志愿是否为护理、在家是否与老人同住、与老年人关系是否密切、是否有照顾老人经历、家人对老人态度、学校是否开设《老年护理》相关课程、学校是否开展老年人相关活动、 是否了解我国老龄化现状和认为我国对老年护理行业发展重视程度13个条目。

1.2.2 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问卷 由程敏[7]研制, 包括期望问卷和价值问卷两部分共20 个条目,其中期望问卷共6 个条目,价值问卷包括兴趣(3 个条目)、实用性(3 个条目)、重要性(5 个条目)及代价(3 个条目)4 个维度共14 个条目。 采用Likert 5 级计分法(“1”即完全不同意,“5”即完全同意),择业动机总分和价值、 期望问卷得分范围分别是20~100、14~70 和6~30 分,60、42、18 分别为择业动机总分、价值、期望问卷得分的理论中值。 总分越髙,说明本科护生对老年照护赋予的价值、期望值越高,老年照护择业动机越强。 本研究总问卷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4,期望和价值问卷的Cronbach α 系数为分别为0.91 和0.89。

1.3 调查方法 使用问卷星创建问卷并生成二维码和网页链接(https://www.wjx.cn/vj/Q8fpxEw.aspx#),通过微信和QQ 等平台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要求,以获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所有条目均设置为必答题以保证填写的完整性。 借助问卷星抽奖功能予以感谢以保证研究对象的积极性。 问卷回收后逐一检查,剔除填写时间过短、答案规律及有前后逻辑矛盾的问卷。共发放问卷570 份,有效问卷共558 份,有效回收率97.9%。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Mplus 8.3 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从基准模型开始逐步增加类别数目,直至达到最佳拟合模型。 通过艾凯克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 经样本校正的贝叶斯信息准则(adjusted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aBIC)以及Entropy 指数评价模型分类精准度, 其中AIC、BIC、aBIC 数值越小,Entropy 值在0~1,值越高则分类越精确; 罗-梦戴尔-鲁本校正似然比检验(Lo-Mendell-Rubin,LMR)和基于Bootstrap 的似然比检验(BLRT)用以比较潜类别模型的拟合差异, 若2 个指标的P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表明K 个类别模型优于K-1 个类别模型,此外还需结合分类的实际意义来确定最终的类别数目[8]。采用SPSS 26.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本研究中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的潜在剖面分析

本研究依次拟合1~5 个潜在剖面模型,详见表1。随着分类数目增加,Log(L)、AIC、BIC、aBIC 不断减小,保留4 个类别时BIC 值达到最小,Entropy 值为0.955,LMR 和BLRT 均达到显著水平, 同时结合分类实际意义和研究意义,选择4 个潜在剖面的分类为最优模型。 各类别本科护生归属于该类别的平均概率为99.3%、97.0%、97.8%、97.3%,表明4组分类结果可信。 各类别在老年护理择业动机20个条目得分均值分布如图1 所示。 “低度期望-价值组”有24 例(4.3%),该类本科护生在期望与价值维度各条目得分总体偏低;“中度期望-价值组”有190 例 (34.1%), 该类各条目得分多为中间值,介于低度期望-价值组和高度期望-价值组之间;“边缘性中度期望-价值组”有301 例(53.9%),该类别各条目得,略低于中度期望-价值组水平;“高度期望-价值组”有43 例(7.7%),该类别各条目得分均最高。 各组本科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各维度得分均值,见表2。

图1 本科护生4 个潜在类别特征分布

表1 本科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潜在剖面分析的拟合指标

表2 4 组本科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维度得分(±S,分)

表2 4 组本科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维度得分(±S,分)

项目兴趣实用性重要性代价价值期望老年照护择业动机低度期望-价值组(n=24)2.44±0.97 2.06±0.77 1.78±0.57 3.19±1.21 2.29±0.44 2.37±0.80 2.31±0.39中度期望-价值组(n=190)3.97±0.46 3.81±0.46 3.78±0.32 3.31±0.85 3.73±0.29 3.61±0.13 3.69±0.23边缘性中度期望-价值组(n=301)3.29±0.46 3.11±0.37 2.96±0.31 3.15±0.45 3.10±0.23 3.00±0.31 3.07±0.19高度期望-价值组(n=43)4.84±0.28 4.76±0.33 4.71±0.38 2.90±1.60 4.36±0.35 4.45±0.54 4.39±0.24

2.2 本科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类别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4 组本科护生在生源地、第一志愿是否为护理、在家是否和老年人同住等特征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运用卡方分割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家未与老人同住本科护生的低度期望-价值组比率大于在家与老人同住本科护生, 家人对老人态度较好本科护生的中度期望-价值组比率大于家人对老人态度一般、较差本科护生,不了解我国老龄化现状、认为我国对老年护理行业发展重视程度较欠缺、 不重视本科护生的边缘性中度期望-价值组比率大于较了解我国老龄化现状、 认为我国对老年护理行业发展重视程度较高本科护生, 与老人关系密切本科护生的高度期望-价值组比率大于与老人关系较差本科护生(均P<0.05)。

表3 本科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类别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名,%)

2.3 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类别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类别作为因变量, 中度期望-价值组为参考组,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自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第一志愿是否为护理、 我国对老年护理发展重视与否、学校是否开展老年人相关活动、是否有照顾老人经历和生源地是本科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详见表4。

表4 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类别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类别特征 结果显示,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有“低度期望-价值组”、“中度期望-价值组”、“边缘性中度期望-价值组”和“高度期望-价值组”4 类。

低度期望-价值组占4.3%, 择业动机总分为(2.31±0.39)分,为4 组中得分最低且低于总体老年照护择业动机水平, 横向比较后在重要性得分中尤为明显, 表明该组本科护生对老年护理行业缺乏正向内在认知动力, 较难以积极态度看待老年护理工作给予自身的任务价值。由表4 可知,该组中缺少与老年人同住经历的本科护生占比较高,为67%。较匮乏的与老年人同住经历导致本科护生与老年人接触机会较少,对老年人的亲近感较弱,使其不易感受到温馨和谐的代际家庭氛围与家庭关系[4],代际间共情体验被显著弱化, 因此他们很难或无法对老年照护工作赋予较高价值与期望, 消极刻板印象致使其对从事老年护理职业的自我概念模糊[9],择业动机水平较低。该组是本科护生中的极少数,但提示护理教育者应重点关注。

中度期望-价值组占34.1%, 择业动机总分为(3.69±0.23)分,该组在期望、价值维度得分为中等水平, 表明其老年护理择业动机中性偏正向。 由表4 可知, 该组本科护生中家人对老年人态度较好者占比为89.5%。 家人对老年人态度好的本科护生能够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到正面引导, 促使他们对老年人和老年照护工作产生积极认知;同时,我们的文化传统历来倡导“百善孝为先”,对老年人态度好的家长扮演了“孝顺子女”的角色,起到了模范作用并为本科护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对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积极影响[10], 进而促进本科护生个人职业价值观产生变化, 激发其从事老年照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业认同感增加,相信自己适合从事老年照护工作,对从事老年护理岗位抱有一定程度憧憬。建议护理教育者密切关注该组本科护生择业动机变化并促进其向高度期望-价值组过渡。

边缘性中度期望-价值组占53.9%,择业动机总分为(3.07±0.19)分,该组期望与价值维度得分较接近中度期望-价值组,表明其对从事老年照护职业总体持保守观望态度。该组本科护生中对我国人口高龄化趋势加快等老龄化现状认识不足者占比75.4%。 研究[11]发现护理专业学生获得关于老年人的教育和老龄化的知识影响其老年照护择业意愿。 对于我国老龄化进程快的现状较不了解的本科护生往往社会责任感较弱, 难以认识到当前培养老年照护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9];同时,老年照护工作前景与职业发展存在矛盾,虽然老年护理发展趋势良好,但发展尚不成熟,国家政策方针制定与落实的差距、人才体系建设不完善、 照护人员学历参差不齐等不利于本科护生追求自身价值[12]。 这些因素易导致其对从事老年照护职业有较高程度不确定感。 该组本科护生占比最多, 表明多数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 他们依旧面临发展老年照护职业的自我概念与完善自我同一性的任务, 提示护理教育者应探索该组护生巨大潜在空间。

高度期望-价值组占7.7%, 择业动机总分为(4.39±0.24)分,该组老年照护择业动机能得分最高且高于总体水平,且在期望、价值维度各条目得分均最高, 表明其对从事老年护理职业的未来期待意愿较积极。 该组本科护生中与老年人关系密切者占比93%。 与老年人关系密切意味着本科护生对老年人有更多亲近感, 更易关注到其积极品质而改善社会舆论下对其所秉持的刻板印象, 进而对老年人有较高共情水平,择业动机正向偏积极;同时,本组中与老年人关系密切的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兴趣得分最高,对护理对象的亲近感决定其对工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本科护生选择照护工作的最强动力[13]。 对此可鼓励其在提高其他类别本科护生中发挥关键作用。

3.2 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类别的影响因素

3.2.1 第一志愿是否为护理专业 与中度期望-价值组相比,第一志愿非护理的本科护生易进入低度期望-价值组(OR=4.005),与郑晓妮[13]研究结果相似。 可能是第一志愿非护理的同学因较多调剂进入该专业,内心尚对其存在一定程度期望扭力[14],职业认同感较低;此外第一志愿非护理的同学可能对于今后的职业选择信念模糊,对老年护理行业的意义及看法、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以及对该职业最本质的态度均持较消极的心态,致使对通过从事护理行业或专注于老年护理发挥个人价值,实现职业成就存在矛盾心理,择业动机水平较低。

3.2.2 我国对老年护理发展的重视程度 认为我国对老年护理发展重视程度较欠缺的本科护生易进入边缘性中度期望-价值组(OR=3.053),与赵广芳等[15]研究结果相似。 可能是目前老年护理行业存在的学历层次普遍低、 薪酬待遇与社会地位低、 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等争议尚未被妥善解决,不利于本科护生追求自我价值而使其出现专业抗拒现象; 此外本科护生的职业观主要集中在未来发展空间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14],多数护生更倾向于综合性医院因能使其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而老年照护行业吸引力较低,是其备用选项。 研究显示[16]收入高低体现医务工作者社会地位与受尊重程度, 因此提高薪酬水平将是拓展老年照护行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渠道, 但护理专业学生认可的薪酬范围和标准尚未达成共识,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明确其接受的老年护理服务薪酬范围,为老年护理行业改革提供可操作性依据[17]。

3.2.3 学校是否开展老年人相关活动 学校未开展老年人相关活动的本科护生易进入边缘性中度期望-价值组(OR=2.248),与许莹等[18]研究结果相似。三元交互决定理论[19]指出个人、环境和行为三者之间作用,究其原因,缺少老年相关实践环境导致本科护生难以对老年人和老年护理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进而对其老年护理择业动机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通过与老年护理相关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够促进本科护生转变对老年照护行业的观念[20],如美国一项老年护理校外实习安排本科护生与高级实践护士参加老龄化倡议活动等,本科护生在接触临床、社区、 教育等多方面老年护理经验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其对老年照护的专业认知水平[21]。 然而目前我国老年护理实践教学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并未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及用心投入[20],提示学校在注重老年护理理论的基础上应将实践活动的开展常态化,探索富有专业特色、地方特点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

3.2.4 是否有照顾老人经历 有照顾老年人经历的本科护生更易进入高度期望-价值组(OR=0.971),与李京京等[17]研究结果相似。 可能是照顾老年人的经历促使护生对老年照顾工作有了初步认知,感受到身心状态不佳老人的脆弱与照护需求;同时也在互动中真正了解了老年人,在实践中提高了护理老年人的能力和信心,被激发其乐于助老的宜人性,关爱老年人的同情心和爱心以及善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改善老年人照护体验的开放性[22]。 此外,当本科护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有照顾老年人经历的本科护生对老年照护工作兴趣更大[4],愿意去深入学习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以上一定程度促进了本科护生形成从事老年照护行业的正确动机和思想。

3.2.5 生源地 生源地为城市的本科护生易进入高度期望-价值组(OR=0.537),与张倍倍等[20]研究结果相似。 可能是农村医疗资源较欠缺、 卫生服务水平低,老年人生活状态等与城市老年人相比较差,而城市本科护生所接触的老人在注重自我形象、 自身素质与修养等方面均高于农村老人, 积极印象提高本科护生与老年群体进行直接接触的意愿[17]使其老年护理择业动机较积极。 但杨新恋等[23]认为生源地为农村的本科护生对老年照护择业动机高于来自城市的本科护生。虽然生源地为不可修饰性变量,但在干预计划中应该考虑到此因素对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的影响。

4 结论

本科护生老年照护择业动机存在异质性, 可分为低度期望-价值组、中度期望-价值组、边缘性中度期望-价值组和高度期望-价值组4 个类别,这有助于护理教育者根据其所属类别特征制定个体化精准干预措施。本研究仅选取4 所高校护理本科生,研究范围较局限且样本量较小, 来可扩大样本量和取样范围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 基于横断面调查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今后可通过纵向研究探讨不同类别群体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中度类别条目
小米手表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特异性抗P . g-IgY龈下冲洗液对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
服务类别
论类别股东会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鉴别5种常见肉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