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州市城区绿道体育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探析

2023-12-14孙洁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0期
关键词:滨州市绿道城区

孙洁

(滨州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3)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充足的公共服务供给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指标。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绿道体育功能的发挥,为解决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空间匮乏的问题提供了帮助。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城市,生态用地被大量挤占,城市区域自然生态体系破碎化明显,在此背景下,《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到,要加大连接城市生态要素的绿道网络的建设力度[1]。由于绿道通常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有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其间还有公共目的地、休憩点、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公园体系等,因此,绿道体育成为绿道的基本功能,在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叠加。

1 滨州市城区绿道建设现状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形成的自然和人工廊道,不仅创造了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提供了步行或骑行空间,引领了绿色健康的生活风尚,增强了城市的活力。

滨州市于2012 年由经济开发区率先在秦皇河公园、渤海二十一路、渤海二十四路以及黄河八路等景观建设中加入了绿道设计。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城市建设规划,在2013年,由滨州市规划局、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滨州市城市绿道建设规划》,将滨州四环之内的主城区规划形成“一环、两带、三纵、四横”的绿道网空间布局,以形成环城滨水、通廊串联、单元式使用的格局,进而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2]。但是前期建设的进度比较缓慢,未有大规模的绿道建设工程。

随后几年,陆续在不同区域及道路进行绿道建设,截至2018年,共在秦皇河公园、中海公园、新立河公园以及渤海二十四路、渤海二十一路、黄河八路的部分路段完成绿道44.5 km。从整体来看,这些绿道的空间布局比较零散,并未形成系统,且缺少驿站等综合服务设施,绿道的功能及使用还缺乏宣传与引导,绿道运动或绿道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

因此,为了促进滨州市城区绿道网建设,充分发挥绿道的功能,2018 年,滨州市规划局又编制了《滨州市城区绿道专项规划》,使滨州市城区的绿道网建设更有系统性和规范性。2019年10月,新立河两岸绿道建设项目启动,沿新立河两岸,从黄河八路直到黄河十五路,形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带状休闲空间。这是滨州市城区首条公园塑胶绿道[3]。2020 年,在主城区共实施了新立河沿线绿道、北外环绿道等9 项绿道建设工程,与之前建设的秦皇河公园绿道、中海公园绿道等衔接并形成闭环出行空间,串联秦皇河公园、新立河公园、中海公园等公园景区[4],滨州市城市绿道网络更加成熟。至2021年,全市湿地公园步道建成健身绿道,总里程已超300 km[5],累计建成城市绿道499.1 km[6]。

目前,滨州市城区绿道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易达性与连续性不佳。易达性是被用来评估开放空间的资源配置与布局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绿道体育空间作为满足人们日常锻炼健身与休憩需求的重要公共休闲健身资源,应当易于到达,方便人们就近进行体育锻炼与健身。通常人的步行半径为400~500 m,一般而言,1 500 m的移动距离便会使人产生生理与心理的疲劳反应[7]。因此,应按照1 500 m 的间距要求,使社区绿道、城市绿道与区域绿道等互通衔接,使人们能够实现步行5~10 min进入社区绿道的目标。

同时,连续性也是绿道规划建设的关键,是评判绿道规划与建设优劣差异的重要标准,可作为综合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子。绿道的连续性既包括单条绿道内部的连续性,也包括绿道网络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这决定人们是否有较长时间、连续的良好绿道使用体验。但目前滨州市城区绿道的易达性与连续性都有待提高。

虽然近几年滨州市城区绿道的建设进度在加快,但是,相对而言,都属于“大动脉”和主干绿道,如新立河沿线绿道、北外环绿道、黄河二路绿道、黄河十二路绿道、渤海十一路绿道、渤海十三路绿道、渤海二十一路绿道、北新开河城市湿地公园绿道、黄河大道绿道等,能串联起秦皇河公园、新立河公园、中海公园、白鹭湖公园等大型或中型公园景区,但是数量还是偏少,缺少“毛细血管”和枝干绿道。因此,绿道的易达性不高,部分小区居民不能方便就近进入绿道及其节点进行休闲健身与游憩活动;绿道的连续性也不高,虽然单条绿道内部的连续性较高,例如新立河滨水绿道是由长江五路至北外环路贯穿南北,全长20 km,黄河十二路、黄河十五路等桥下通行保证了整条绿道的连续性和畅通无阻,但是由于缺少枝干绿道,即缺少进入这些主干绿道的连接绿道,滨州市城区绿道建设的空间框架拉开,但网络化程度不够,能够初步形成“环河”“环路”“环湖”“环绿”的绿道建设规模,但是不能达到“环居”的亲民、便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求。

2 滨州市城区绿道体育发展困境

2.1 绿道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绿道体育是在城市绿道特定区域内,通过身体练习这一基本手段,达成休闲、传承文化、宣扬低碳理念,并实现一定的经济与政治功能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8]。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除了绿道本身之外,还有绿道上的体育设施,是指在绿道的节点上建设的体育运动场地、安装的体育设施等,便于群众在绿道上进行多种运动,能够满足多种健身需求。但目前,滨州市主城区绿道上体育场地与设施存量不足,仅有新立河绿道、秦皇河绿道以及黄河风情景观绿道等市级绿道中才建有健身路径、骑行道、笼式足球、篮球场等体育设施,而其他绿道大多只能进行健身走或骑行等单一运动,也有少数绿道能够连接街头公园或口袋公园,但是目前全市现有口袋公园100处,仅有一半左右安装有体育健身器械,且以健身路径等简单器械为主。绿道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供给不足就会导致使用人群的减少,或人群拥挤、等待时间过长,这会影响人们的锻炼体验,进而与绿道体育锻炼渐行渐远。

2.2 绿道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供给不均衡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体现出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低,也就是部分职能部门或组织未能按照全国一般或一致的标准为公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包括每一个公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机会平等、结果大致均等及规则平等[9]。就目前而言,滨州市城区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主要表现有:一方面,现有绿道多是为骑行或步行而设置的交通空间,这为骑行或健走爱好者拓展了运动空间,而其他运动项目场地与设施较少;另一方面,存量不多的绿道节点上的体育场地设施也是倾向于竞技运动场地,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而较少见到适合慢运动的场地,如太极拳、瑜伽、踢毽子等。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相对于激烈的竞技运动而言,慢运动则是以养生为目标的“绿色”体育方式,能够通过缓慢的运动方式调整人体的姿势和一呼一吸,以及控制好平和心态[10]。这种慢运动非常适合于女性及老年人,但很明显,目前的滨城区绿道体育公共服务场地缺乏此类慢运动的空间建设规划。除此之外,也缺少适合儿童的运动场地,如轮滑、滑板等,更是不见水上运动爱好者的运动空间。绿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也导致了其供给产品常规化,缺乏因地制宜的特色体育项目。

2.3 绿道体育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缺乏

绿道体育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是绿道体育能够顺利开展以及提高群众体验感、增强群众便利度和满意度的重要保障,包括休憩设施、娱乐设施、自行车租赁点、自行车维修点、小型商店、换洗间以及医疗急救点等。但滨州市城区的绿道体育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只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休闲座椅,但是未安装遮阳遮雨伞;娱乐设施少,仅建在中大型的体育公园,如新立河公园中有专门供儿童运动娱乐的区域和适合儿童运动娱乐的体育设施,成人娱乐设施仅限于棋牌桌;专业骑行的自行车租赁点少,不能满足步行、自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进入绿道的群众的骑行需求,自行车维修点非常少,难以及时解决自行车的破胎、刹车失灵等故障;绿道沿途的商店非常少,人们在骑行或体育锻炼中水分、能量的补充等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更是缺乏换洗间,运动出汗后不能及时换洗衣服;没有医疗急救点,不能对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突发紧急疾病或运动损伤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2.4 绿道体育赛事组织不够

近年来,滨州市立足黄河,积极培育体育赛事品牌,举办了马拉松、自行车等赛事,如“环滨州黄河风情带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沿着黄河去码头’全国自行车精英赛”“滨州黄河风情带马拉松赛”等,这些比赛都是以宣传黄河文化、展现滨州城市魅力、打造富有黄河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为目的,其线路规划中都包含了黄河绿道。但在绿道体育赛事的组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由于绿道的里程数少、未能形成网络化,导致整个赛道中绿道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绿道的利用率低;二是比赛的规模较小,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既有国际赛手,也有国内著名赛手,但是参赛人数为百余人,相对而言规模不大;三是绿道体育赛事组织频率较低,在这几种比赛中,设置了职业组和本地业余比赛组,但相对而言,组织比赛的频率较低,不利于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四是绿道体育赛事组织单一,只限于自行车、马拉松比赛,只有小部分企业、机关单位开展健步走,不能引导群众有效利用绿道,提高绿道的利用率。

3 滨州市城区绿道体育发展优化路径

3.1 促进绿道毛细网络化发展

滨州市城区绿道建设初具规模,对于方便群众绿色出行与扩大休闲健身空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绿道里程数偏少,应进一步根据规划加大绿道建设力度,除了着眼于“大动脉”“大框架”连接中大型体育公园之外,还要做好绿道毛细网络的建设,增加支脉连接,提高绿道的可达性与连续性,这样可以增强居民使用绿道的便利性和运动的连续性,以提高运动的体验感。

3.2 提升绿道体育公共服务质量

首先,增加绿道体育场地与设施的数量。2022年,滨州市率先提出创新打造首张“全国体育公园城市”名片,由“城市中建公园”转变为“公园中建城市”,到2025年底,全市各县区计划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体育公园8处,中型体育公园8 处,新建口袋公园不少于40 处[11],其数量闻之可观,但是滨州市下辖两区、四县、一市,落实到各区域,数量仍是不多,不利于便民健身圈的形成。因此,还应结合绿道建设,增加绿道体育场地与设施的数量,让居民能够在5~10 min到达健身圈,实现全地域覆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其次,增加绿道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种类。基于现有绿道体育场地与设施倾向于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竞技运动场地的现状,应进一步增加其他运动项目场地与设施的建设,或增设运动空间,如太极拳、瑜伽、轮滑、踢毽子、健身秧歌、攀岩、户外拓展等,并结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增加儿童体育设施,不仅应在体育公园里增设,还应顺应绿道功能开发,增加绿道小型儿童运动场地与设施,方便老人照顾儿童或父母下班后带儿童就近运动。同时,还应结合滨州“环水”的特点,增设“亲水”项目,如垂钓、划艇、独木舟和水上单车等,发展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从而实现全人群共享。

再次,完善绿道体育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增加绿道节点,完善停车场、休憩设施、娱乐设施、自行车租赁点、自行车维修点、便利店、换洗间以及医疗急救点等,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全周期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同时,增加公共交通驿站,降低人们往返绿道的成本。建立完善的绿道地理信息系统,使绿道的坐标定位、标距、用时、公交的接驳等实用信息[12]方便可查。

最后,引导群众开展绿道体育活动。部分群众对绿道功能的认识局限于通行、健身走等较单一的用途,因此,为了进一步开发绿道的功能,引导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并进行科学的健身,政府应编制绿道休闲健身指南,并培训绿道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增强群众参加绿道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

3.3 打造绿道体育赛事品牌

要在原有自行车和马拉松赛事的良好基础上,将赛事线路与绿道充分结合,使其体现绿道体育文化,展现鲜明而独特的黄河文化和滨州文明,并以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参赛选手的体验感、提升赛事品质,打造滨州的绿道体育赛事品牌。同时,政府、单项体育运动协会或企业要不定期举办绿道体育比赛,引导群众开展绿道体育活动,提高绿道的利用率。

3.4 体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绿道建设

在《滨州市城区绿道专项规划》征求部门意见时,仅限于市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和市住建局等市直相关部门;在对其进行专家论证时,邀请的是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滨州市规划局、滨州市园林处、滨州市市政工程处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可见,在绿道建设过程中,体育行政部门是缺位的,这就导致其体育功能的不足。因此,政府应给予体育行政部门在绿道建设过程中的政策执行主体与治理主体的地位,促进绿道体育的发展。

4 结语

滨州市近年来非常注重群众体育的发展,从其打造首张“全国体育公园城市”名片的魄力,就可以看出其在群众体育发展方面的决心,同时在绿道建设上也有很大的突破与发展,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会更助力城市品质的提升,并焕发城市的活力。但滨州市城区的绿道体育发展,相对而言,较为缓慢,政府要开阔思路,全面开发绿道体育功能,并做好相应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做好绿道体育的引导工作,多组织不同运动项目的绿道体育比赛,使更多群众认识绿道体育,感受绿道体育的魅力,爱上绿道体育,引领人们形成积极的休闲健身理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同时,除规范绿道建设、养护等硬性指标的规章制度之外,还应制定绿道体育发展的法律与法规,引导人们健康、文明、有序使用绿道进行健身活动,避免绿道的垃圾污染、人车拥堵及过度商业化,从而保持绿道体育的良好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滨州市绿道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绿道上的“风景”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滨州市蒲园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配置分析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