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仁宋运用椒芪连梅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2023-12-13胡志鹏杨茂艺岳仁宋张博荀陈源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60075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安7000

江西中医药 2023年10期
关键词:脉络花椒阳气

胡志鹏 杨茂艺 岳仁宋 张博荀 陈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 60075;.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西安 7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因持续高血糖状态导致糖脂代谢通路异常,引发炎症、氧化应激等特异性反应,以肢体出现疼痛、麻木、蚁爬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是糖尿病足溃疡、截肢等的重要危险因素,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该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高达50%,但是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可逆转其病程进展[2]。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具有较大潜力,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等多途径、多靶点达到预防和治疗效果,与现代医学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作用[3]。岳仁宋教授是著名的内分泌专家、四川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防治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研究30 余年,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创制以川产道地药材花椒为主,配合黄芪、黄连、乌梅为主要药物的椒芪连梅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理论源流及机制试论于此,以飨同道。

1 脾弱胃强是糖尿病的核心病机

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现代观点认为消渴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阴虚燥热、气虚不运、瘀血内阻和痰浊停聚,其根本都与脾胃运化失常有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功能健运则饮食物入于体内,分为精微物质和糟粕,脾将精微物质升散开来,营养四肢百骸,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将糟粕物质从大小二便排出体外,则二便得通。当脾胃这种相辅相成的功能被打破时,饮食物入于体内,失于运化,精微不能得到有效发散,则机体气不得养而虚,阴液失去来源则阴虚生内热,血液循行于脉内,无气推动则成瘀,津液失于输布,聚而成痰,多重结合而构成了消渴发病之原因[4]。

在脾胃运化失职中又以脾虚为基础、胃强为结果的脾弱胃强类型最为突出,脾弱则无法运化水谷,无法将精微物质从饮食物中分离出来,也不能将其布散于全身,全身四肢、肌肉失于精微物质的濡养则日渐痿废而消瘦;津液无法发散滋润机体,加之体内伏匿的阴虚虚热邪气缠绵耗损津液,则机体口渴多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强则过多过快地腐熟水谷,产生大量的糟粕,机体表现为多食、多尿、飧泻。虽然由于胃强摄入大量的饮食水谷,看似精微得充,但是脾本虚,无法充分发挥升清和散精之功,脾胃功能失于平衡则离经之精便是浊邪[5],浊邪阻滞又进一步加重脾弱胃强的状态,这种恶性循环持续存在,贯穿消渴病始终[6]。

2 阳气亏虚、毒损脉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核心病机

2.1 脾肾阳虚为本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因消渴日久而发,“三消久不治,气极虚”,脾气本虚,加之病久继续耗损其本已亏虚的脾气,使得脾气在体内乏源[7],气虚甚者必及于阳,脾阳则不足;更有墨守养阴清热之成规者,过施苦寒之品,直伤脾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阳亏虚日久,穷必及肾,使得真阳渐衰,同时消渴患者脾之散精功能障碍,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培育、充养肾之精气,发为肾阳亏虚。同时肾阳虚又会进一步影响脾胃纳运,正如《张聿青医案》所云“脾胃之磨化,尤赖肾中一点真阳之蒸变”,脾肾联系紧密,病理状态互相影响,终致脾肾阳虚。

2.2 浊郁毒邪损脉络为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肢体表现为疼痛、麻木、蚁爬感是因为经络百脉被各种邪毒郁闭,不通则痛,经络缺乏精血津液濡养滋润而表现为麻木。但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于糖尿病后期,素体脾肾阳虚,病久则虚而更甚,脾肾阳极虚,机体失于温煦。《素问》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精血化生、气血运行都需要阳气的推动、激发。阳气亏虚,温煦无力,则寒凝经脉;推动乏力,血行不畅,则瘀阻脉络;瘀血郁积,日久不去,新血不生,则血虚而筋脉失养,皆可发为本病。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气亏虚,风、寒、湿邪杂至,进一步瘀闭脉络,诚如《景岳全书》所言:“感受风邪可致血气闭郁,感受寒邪可致血气凝涩,感受湿邪可致血气壅滞。”各类浊邪着于血脉,郁结不解则蕴生浊毒,随经隧流溢周身,灼营阴、损脉络,进一步加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虽病在脉络,但根于脏腑,因此,其当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阳气亏虚为主,标实则主要责之于浊郁毒邪,故“阳气亏虚,毒损脉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核心病机。

3 温阳通痹、理糖泄毒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大法

脾肾阳虚,阳微痹结,气血痹者,非温不能助其行,非通不能复其用,所以温阳乃通痹之首务,辛温通阳乃阳虚痹阻之正法;气虚是该病发生与发展的病理基础[8],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络瘀滞,故甘温益气是温阳通痹之前提。如是则辛甘化阳,脾肾阳气旺盛,自能温煦柔养筋脉之气,畅行全身。然浊郁毒邪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固本先要祛邪,苦酸之剂具有涌泄之性,《珍珠囊》曰:“酸主收,苦主坚,酸能收缓敛散,苦能燥湿坚阴。”酸能克甘,且能敛阴,苦可泻火解毒,苦酸相伍,方奏理糖泄毒之效,既发苦酸制糖之效,又达截断糖毒致损之功,且配以辛温亦可畅达气机之通道,同时亦寓含“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之深意。因此,该法标本兼顾,寒热并调,辛温与苦酸同施,通痹与降糖兼效。

4 椒芪连梅汤是温阳通痹、理糖泄毒的代表方

椒芪连梅汤由四川省名中医岳仁宋教授创制,由花椒、黄芪、黄连、乌梅等药物组成,全方阴阳同调,标本兼治,将其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显著。

4.1 花椒为主药

花椒,味辛,性温,以四川产者为佳,又称川椒、蜀椒。四川素有花椒药食同源的悠久历史,在成都出土的《六十病方》,记载将蜀椒用于痛风的治疗,疗效显著。花椒具有良好的温运脾肾之阳、行气血而通滞涩的作用。《本草征要》载:“(花椒)温脾土而击三焦之冷滞,补元阳而荡六腑之沉寒。”《本草汇言》载:“(花椒)通治一切寒闭,一切热郁,一切气滞,一切血凝,一切痰风诸症,用此无不流通。”[9]花椒之味辛,辛可行可散。行则可开阻滞气血之阴寒久痹,散则可祛抟聚脉络之污秽浊邪,行、散结合,可有效驱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产物,如气滞、津郁、痰浊、瘀血等;花椒之性温,温可通、可化。通则可助气血行而不凝滞,化则可令浊邪散而不抟聚,从而使正胜邪却,保证脉络畅通周流。同时,花椒本归脾经,与“脾弱”的糖尿病病机特点正相契合。《本草求真》载:“(花椒)中入于脾胃燥湿消食。”[10]脾胃气机调畅则精微生化、浊邪排出有序,从而截断消渴病之发展路径。

最新研究显示,花椒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达到降糖的目的,其可能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11];可以通过抑制重组人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的活性缓解胰岛素抵抗[12];可以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介导葡萄糖转运率的增加和血糖的降低[13]。花椒还含有大量的黄酮、多酚类物质[14],这些物质对心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在抗炎镇痛方面,花椒被视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止痛药物,其含有的活性α-酰胺的羟基-α-三醇能快速调节疼痛,通过生物代谢调节,和阿片止痛机制无关。

4.2 黄芪、黄连、乌梅协同配合

黄芪在《本草备要》中记载:“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椒芪相配,一则通中有补。随着糖尿病的进展,气血逐渐亏耗,花椒之辛温通散虽可行痹止痛,但有耗气伤血之嫌。黄芪入脾,功擅补益,既擅培补患者之“脾弱”,使气血充于脉络,又有行气温通经隧之功,协同花椒可达通络散浊之效,令血络浊秽去而精微源源不竭。二则泄中有收。花椒味辛香,其性雄烈,可开玄府,以通达气机,驱逐浊毒。浊毒外泄,津气随之流散,久恐耗气伤阴。黄芪达表,功长收涩,可缓花椒透达之性,以使浊邪缓泄而正气留存。三则助脾益肾,补气温阳。黄芪入脾,可升达脾气。花椒入肾,可振奋肾阳,气为阳之根,气充则阳气隆盛;阳为气之固,阳盛则气充不脱。二者相伍,辛甘发散,同振脾肾气化之功,共驱经脉久寒之痼,达到阴寒凝滞得除、经隧脉络得通之效。现代研究证实,黄芪可影响糖尿病大鼠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并能扩张血管,促进正常内皮细胞增殖,减轻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细胞增殖活力提高从而有效治疗糖尿病神经血管并发症。

黄连乃治疗消渴病之圣药,其清火除热之效不仅可针对糖尿病早期火热炽盛,对后期痰瘀阻于脉络所致之郁热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15];椒连配伍取苦辛运中之意,以苦泄热,以辛散气,调节气机升降,助脾健运,祛邪外出。现代研究[16]证实,黄连可以直接减轻IR、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强氧化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以直接起到保护神经、减少AGEs、改善内质网应激、抑制多元醇旁路等作用。

乌梅酸收而涩,可益阴通络,与黄连相伍,恰成“酸苦涌泄”之药对,共同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浊毒燔灼营阴、耗损脉络之病机,并且在《本草求真》中认为乌梅具有木瓜之特性,“入筋与骨则软”,将其用于治疗四肢麻木疼痛病症效果颇丰。

纵观全方,花椒,性热以通滞、味辛以化浊;黄芪,性温以养脾、味甘以益气;黄连,性寒以除热、味苦以解毒;乌梅,性凉以坚阴、味酸以生津。四气之中,温热为主,寒凉助之;四味之内,辛甘为重,酸苦辅之。四药相须,同奏辛开苦降、甘满酸收之效;四味相使,共收温阳通痹、理糖泄毒之功[17]。

5 典型病案

患者刘某,男,四川成都人,68 岁,2021 年5 月11 日因“血糖升高10 余年,双下肢麻木1 年,加重3 月余”于门诊就诊。诉目前双下肢麻木伴有凉感,皮肤遇冷麻木感和凉感加重,且畏风,以双足为甚,严重时夏季仍然需要穿2 双厚袜子才尚觉缓解。既往有2 型糖尿病病史10 余年,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8.0%,空腹血糖10~14 μmmol/L,餐后2 h血糖18~22 μmmol/L,查舌淡苔薄白,舌下络脉青紫弯曲,脉沉细。西医诊断为2 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断为消渴病痹症,辨证为阳虚寒凝、糖毒损络证,治宜温阳泄毒、通痹养络,选椒芪连梅合肾气丸加减。药物组成如下:花椒12 g,黄芪50 g,黄连15 g,乌梅12 g, 鸡内金20 g,煅牡蛎30 g先煎,荔枝核30 g,熟地黄30 g,山药15 g,牡丹皮15 g,山茱萸15 g,桂枝12 g,炙甘草10 g,自加生姜10 g。7 剂,水煎服,每两日1 剂,每日3 次,每剂药煎煮2 次,分6 次服用,第3 次煎煮后水温降至40 ℃浴足,每日1 次。2021 年6 月1 日复诊:患者诉药物服用联合浴足后双下肢冷感缓解,畏风感明显缓解,双下肢乏力明显缓解,仅需要正常袜子加长裤即可外出,但是麻木感仍然存在,疼痛感间歇性出现,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熟地黄、煅牡蛎,加忍冬藤20 g、鸡血藤30 g、川芎20 g、没药10 g,倍花椒为24 g,加强温经通络、通达气血之力,7 剂,用法同前方。2021 年6 月15 日患者自行将前方加服7 剂,2021 年7 月6 日电话随访,患者诉麻木冷感明显缓解,畏风怕冷感几乎消除,双下肢走路有力,无痛感,皮肤无明显改变,余无特殊不适。嘱患者规律监测血糖,严格遵守糖尿病患者饮食要求,不食过于寒凉之品,保护双下肢皮肤,防止皮肤破溃,穿着舒适的运动鞋,运动量适宜,定期复诊。

按语:患者消渴疾病多年,素体本虚,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糖毒浊邪壅滞,痹阻经络,少许糖毒随经络循行,侵袭经络,使得气血不能濡养经络,日久则经络被糖毒侵袭且失于濡养,并且患者阳气被邪气裹挟,无法升清透达于四肢,所以发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失于阳气温煦则表现为冷感明显,特别以远端双足为甚。阳气不能卫外而固则畏风,经络失于濡养则麻木,不通则疼痛。治宜温阳泄毒、通痹养络,选椒芪连梅合肾气丸加减。二诊患者痹阻之象显著,继续加强温通经络、透达阳气之力,随症加减,药物持续使用,巩固疗效。并且整个治疗期间药物内服、外用联合使用,最大效果发挥温通透达之力,既从内发散温通之力,又从外直击病灶发挥温养之功,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脉络花椒阳气
我国古代的玫瑰:花椒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摘花椒
花椒泡脚好处多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