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书与薄书

2023-12-12云溪子

小康 2023年34期
关键词:评论家社科读书

云溪子

对一本书读懂没读懂,就看你能不能把厚书变成薄书。

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一位我崇敬的、很有学问的老师曾对我言:“对一本书读懂没读懂,就看你能不能把厚书变成薄书。”我明白,一本书是多厚就是多厚,是无法变薄的。老师这里所谓的厚书、薄书,并非指一本书因文字多少而书体有厚、薄,定是另有一番寓意。

我问道:“老师,厚书怎么能变薄呢?”老师说:“你拿到一本书准备阅读时,书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厚书’也;读完之后,知书的梗概、得书中要领,千把字甚至几百字即可归纳,岂不是变成了‘薄书’!”当时,我对老师的这一说法似懂非懂。几十年过去,我觉得慢慢地似乎有点明白了。

记得小学、中学上语文课,老师总要让我们对课文分段,然后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主题思想,有时还要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现在想来,这就是在培养我们“把长文变短文”。既然长文可以变短文,推而广之,从文章延伸到书,也就可以变厚书为薄书了。

跟书打了一些年交道,对书有了些了解。评价一本书并不简单,以致图书评论成为一个领域、一个专业,不乏一般书评家,还有各种专业书的评论家(如文学评论家、科普评论家……)。评论一本书的基础是读懂、掌握该书,书都没读懂,谈何评论!而读懂、掌握一本书不是一件易事,既需要文化、知识、专业、修养基础,还需要得当的方法。如何去读懂、把握一本书,不是一篇文章甚至一部书能说清楚的,更非我的水平、能力所及。

不过,我以为就一般而言,一本书,特别是一本比较好的书,都有“魂”和“韵”。

一本社科书、理论书,总是要表达、阐述、论证或批评一个观点、主张,即通常所说的有主题,这恐怕是没有多少异议的。文艺类书,特别是小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说法也很多。有人主张小说是现实的反映,蕴含了作者的某种主张、认识或思想;有人主张小说总是要表达、传递一种思想、情感;有人则认为小说只是作家内心的自我表露,无所谓其他……我以为,不管怎么说,一部小说总是要给读者一些什么吧,或一种感受,或一种启迪,或情感的震荡。即使是作者的自我表露,那也总要表露点什么吧?总不能连作者本人也不知所云,空无一物吧!

我认为,只要是一本书,就有中学时代就常说的“主题思想”,我称之为书的“魂”。

把书的魂表现出来、传递给读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途径、技巧。同样是一本理论书,有的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让读者折服;有的写得使人不得要领,读后如坠五里云雾之中。同样是一本社科书,有的写得玄奥、晦涩,语言佶屈聱牙,十分难读难懂;有的写得深入浅出,语言流畅,专业人士读了不觉得俗、有所得,一般读者不觉得枯燥,也能明白个差不多。

至于小说,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有的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千回百转,牵动着读者的神经,让人时而长吁短叹,时而平静如水。有的观念、认知、情感与一些读者“同构”,引起这些读者强烈的共鸣。有的表现“逻辑”、情感与读者“逆构”——与众人心目中的认知相反,黑白颠倒,黑的白了,白的黑了;好的坏,坏的好;喜变悲,悲而喜——使读者如五雷轰顶。有的谈事说人从容不迫,娓娓道来,遣词造句朴实无华,情趣淡雅,读者阅之,脑中如吹过一缕和煦的清风,心里像饮了甘冽的山泉……

这种表现书“魂”的技巧、意境、特色,我称之为书的“韵”。

我以为,读一本书,无论是社科图书还是文学作品,如果准确清晰地明白了书的魂,体味到了书的韵,那就可以说基本上读懂了这本书。如果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头到尾、从部分道整体,在头脑里编织出一个这本书的“提纲”,那就可以说,把这本厚书变薄了。

当然,这只是我读书的一点体会,恐怕连一管之见也难谈得上,也许错漏百出,在此不揣浅陋和盘托出,与大家交流。

常言道:“法无定法,非法法也。”读书也无定法,因人而异,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无论什么方法,有效就好。不过,我以为变厚书为薄书的说法,对我们还是有意义的。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其实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告诉我们怎么样从总体上去把握一本书。读书不可读完把书一扔了事,要进行一番分析、归纳、思考,从一堆文字中索得书之纲要、妙处,如此方算得读懂了。

总之,读书是为了有所得,或增长知识,或解疑释惑,或消遣,或寻取美的享受……而这一切,不得“书魂”“书韵”,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猜你喜欢

评论家社科读书
社科成果展示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我爱读书
评论家杨占平
我们一起读书吧
人文社科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