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科技创新 推动安徽农业强省建设

2023-12-11许红安徽省萧县黄口镇农技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安徽省科技农业

文/周 影 许红(.安徽省萧县黄口镇农技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是实现农业强国的核心利器。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出部署,要求“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2023 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科技强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安徽农业强省建设。

一、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1)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2022 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超过我国平均水平,比2012年提高了10 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比2012 年提高了18.4 个百分点。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每年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8000 万亩。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2015—2021 年,安徽省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由2920.2 公斤增加到5247.2 公斤,增长了79.7%,年均增长8.7%;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蔬菜、水果分别增长了61.5%、27.1%,年均分别增长7.1%、3.5%;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肉类、水产品分别增长了95%、102.5%,年均分别增长10%、10.6%。

2.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安徽省大力推进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平台。截至2022 年底,全省建立了围绕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创新、农作物育种与减灾工程技术、农业生态大数据技术等方向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立了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12 个。“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 哥斯达黎加果蔬生物育种及智能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获批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带动相关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2 年底,全省建设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8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5 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不断推进夯实了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从科技产出主要指标看,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发表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数、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量都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3.注重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

(1)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为高素质农民提供土地流转、金融担保、农业保险、产业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统筹利用基层农技人员和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为高素质农民提供生产经营指导、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加强科技帮扶,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帮扶服务,指导农户生产经营,培育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发展。2012—2022 年,全省累计领办创办经济实体1973 个,建设利益共同体872 个,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8万个,技术指导农户193 万户,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12.9 亿元。

(2)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科技力量,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一体化,形成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初步建立了新型高效农科教、产学研协作新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大联合。目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会同太和县、庐江县与临泉县、凤阳县、定远县、天长市、无为市开展合作试点,推进县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4.加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强化科技人才培育。通过“百校联百县兴千村”、“雨露计划+”就业促进等行动,广泛开展乡村建设职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2021 年,全省电商培训7.7 万人次,其中实操技能培训达4 万余人。开展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切实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2)推进职业农民培育。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建立了以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及社会培训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培训体系。推进科技特派团“一县多团、一团一业”,精准帮扶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二、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处于长三角地区最低水平。2022 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6%,与浙江省持平,而上海市和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80.1%和71.8%。二是安徽省土地产出率不高,粮食单产低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2021 年,安徽省粮食单产为372.8 公斤/亩,分别较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低160.8 公斤/亩、87.3 公斤/亩、38.4 公斤/亩;其中安徽省稻谷单产422.1 公斤/亩,分别较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单产低124.6 公斤/亩、174.1公斤/亩、71.7 公斤/亩。此外,在全省自育品种占比、水稻种植机械化率等方面,安徽省也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

2.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科研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由于缺乏明确的定位和分工,缺少信息沟通和共享,一些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工作存在重复现象。二是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总体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比较缺乏。2021 年,安徽省农业研究人员中博士占比为11.4%,比全省各行业研究人员中平均博士占比(17.4%)低6 个百分点。三是农业技术合同成交数量和金额比重较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活动多是由政府主导、科研机构参与,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严重不足,导致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第二,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第三,安徽省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居多,科技对其的吸引力不强,且部分农户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接受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3.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

一是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差距大。安徽省拥有6 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但目前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其中的合肥市、滁州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4 个城市,且与其他地区相差较大。2021 年,合肥市、滁州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4 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为68.7%,有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数占比为44.1%,申请专利授权量占比为60.4%。而同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蚌埠市和铜陵市2 个城市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有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数占比、申请专利授权量占比分别仅为6.4%、8.1%和6.8%。二是行业间科技创新发展差距大。一般来说,主要粮食与经济类作物种植、畜牧业等行业科研创新活跃度高,创新成果多,而像水产等行业科研投入少、项目少、成果少。不同行业的在科技创新投入、研发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存在差距。

4.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科技人员数量上,农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大量能工巧匠和专业技能型人才离开农村,农业人才数量不足;在人员结构上,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结构失衡、知识老化更新不足、技术提升跟不上农业发展需要;在服务范围上,现有的农业科技服务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环节,而在智能化应用、产业链延伸、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较为欠缺,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三、提高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建议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制约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以生物种业、绿色食品、智慧农业、现代农机装备等领域为重点,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建立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投入管理体制。优化创新经费投入结构,合理确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比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提升创新平台载体的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的建设。培育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推动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充分利用安徽省地方自然条件、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建立以农业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一体化为目标的区域带动型中心。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深度结合,建立符合科研和市场运行规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农业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代理、评估和金融等专业服务。

3.增进农业科技协作,推进科技均衡发展

加强省市县科技、农业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横纵向联系,整合相关项目资源,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省内南北、东西区域科技协作,减小区域间科技发展差距。通过实施特聘农技员计划和科技特派团制度,发挥乡土科技人才和优质科技人才作用,增强基层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互联网+农技推广”平台作用,及时向有需求的部门、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是培训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壮大职业农民队伍、科技特派员团队和农业科研人员队伍。完善农村科技人员职称制度,建立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对村级科技人员给予倾斜照顾。二是优化农业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一站式”安徽省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跨部门、跨地区农业人才服务信息互通互享。推进“江淮优才卡”优待服务,优化农业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三是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采用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与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结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考核制度,将产业部门、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提升应用研究、成果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安徽省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成长相册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